摘 要: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針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不強、特色思政元素少、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以公路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為例,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六三”工作化教學模式,構建多指標教學評價體系,為同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三六三”;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三六三’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編號:2021YB0741);許昌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施‘三真、三動、三師、三類’核心課程改革與實踐”
作者簡介:公晉芳(1981— ),女,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交通、經濟。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制訂了推行課程思政計劃。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旨在以此為載體,探索如何將思政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有效解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根據“三教”改革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是在實際推行過程中,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與實踐運用、專業與思政結合、制度與行動協同等問題仍需要解決。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然而,目前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理念不清晰,責任意識不明確。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傳統課堂教學未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沒有有效結合專業特點和能力素質要求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
一、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一)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不強
目前,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認識不夠,對育人主體認識不清晰,缺乏積極踐行課程思政的意識。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的問題亟待解決。由于缺乏將專業與思政有機融合的能力,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能充分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組織中難以實現課程思政。
(二)重視專業課教學,缺少特色思政元素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具有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的特點,通過課程學習,學生雖然掌握了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卻忽視了素質培養。同時,部分專業課程在實際授課中,注重專業知識的講解和技能操作的演示,主要以PPT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聽講并記錄,缺少特色思政元素,價值觀引導過于形式化,無法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三)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評估學生專業課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培養成效的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試、隨堂測驗等形式為主,以量化指標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由教師一方評價。但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理念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影響,并不能只依靠最終結果進行評價。
二、“三六三”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以培養專業人才為出發點,圍繞全面提高人才的綜合能力與思想政治素養,以“整體宏觀把控,細節微觀處理,全方位、多層次設計”為準則,以公路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為例,從教學現狀、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實施、課程評價、教學反饋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六三”工作化教學模式,即課前“三環節”、課中“六步驟”、課后“三拓展”,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接受思政教育。
(一)樹立育人理念,提升團隊能力
教師作為專業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其思政育人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思政教學成效。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強化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有利于解決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無法很好有機融合的問題。強化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同感,使其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認識課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刻領悟專業課程的思政價值。通過培訓、學術研討、教學觀摩等方式,開展富有示范性的課程思政學習,引導教師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的學習,加深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增強理論自信。同時,定期組織集體學習、教研室研討、小組討論,幫助專業課教師協同開展思政教學改革。
(二)深挖思政元素,踐行素質教育
根據專業知識、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結合課程特點,提煉愛國、擔當、精益、奉獻、創新的思政教育元素。建立路橋專業類特色課程思政資源庫,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以“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為原則,將路橋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例如,教師可以以“講好橋梁故事,守護橋梁安全”為主題,利用虛擬仿真、動畫、視頻等資源,融入紅色故事,講述趙州橋、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北盤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等著名橋梁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三)精準分析學情,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公路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特點,結合課程內容,精準制定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課程目標。充分考慮專業教育的教學特點與學生思想的發展情況,結合課程內容,合理選擇思政元素,發揮育人作用。鑒于公路檢測工崗位的專業性,應將安全、健康、環保意識培養納入教學目標。結合公路檢測人員崗位特點,設置橋梁檢測的測長度、測裂縫、測強度、測位置、測缺陷等工作任務,在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檢測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
(四)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充分挖掘、分析公路工程檢測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檢測任務相結合,依據學生需求,基于成果導向理念,構建價值引領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三六三”工作化教學模式。課前“三環節”,即職業“三知”環節(職場感知、流程預知、職業認知)、自學卡片環節(自學、自測、自省)、學情分析環節(預知、預計、預案);課中“六步驟”,即查課前、導新知、析原理、示操作、強技能、評結果;課后“三拓展”,即“1+X”證書拓展、社會服務拓展、創新成果拓展。搭建包含思政教育、場景、裝備、技術等在內的多層次學習場景,連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借助優勢資源開展多方位思政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鑒于學生具備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自學的能力,采用自主探究法,借助線上平臺發布學習任務、調查問卷,由學生自主預習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中,鑒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利用虛擬仿真、校內外實訓基地,營造工程項目氛圍,通過個人練習、小組合作、團隊比拼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后,鑒于學生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的特點,采用實踐活動法,對接“1+X”證書、技能競賽等要求,引導學生拓展學習,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五)構建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結合教學策略,基于灰色關聯理論,構建課程評價多層次指標模型,貫穿教學全過程。基于崗位職責、日常學習、社會認可、創新成果四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將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培養納入評價指標,打破傳統僅依靠期末成績、出勤率等評價單一的評價模式。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專家指導的多主體評價方式,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得出綜合性評價結果。
基于灰色關聯理論,構建課程評價指標模型,貫穿教學全過程,建立課程多層次評價模型。以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為基礎,利用改進AHP確定主觀權重,利用CRITIC法確定客觀權重,再將二者組合加權得到綜合權重。遵循“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依托智慧教學平臺對課程教學實施實時整改。
以2020級學生“橋梁結構無損檢測技術”模塊為增值基礎,創新“灰色關聯+增值分析”評價體系。以任務難度為變量,將到崗率、儀器維護得分、視頻完成得分、儀器操作技能點得分、檢測規范度得分、檢測精度得分以及檢測報告完成得分為增值評價指標。通過對增加評價指標進行線性擬合,得到預估值,將實際值與預估值對比分析,得到增值量。根據增值評價結果反饋,對負增值指標進行診斷反思,改進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達成。
三、結語
本研究以公路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為例,系統闡述了“三六三”工作化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思政創新,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寓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技能練習中,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時,將“探”“練”“用”貫穿教學始終,有效實現了課程形式多樣化、課程資源豐富化、課程研究常態化。此外,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教學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王祥禎.“課堂革命”背景下“三階八步”教學模式在數控加工實訓中的應用[J].科技風,2023(34).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