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項鑄魂工程,是新形勢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貼近生活,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從分析社會保障概論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依據教學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切入點、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成效、構建機制完善課程思政制度保障等改革路徑,從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三全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社會保障;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遼寧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編號:LNZYJG2022116)
作者簡介:孫寧(1983— ),女,遼寧中醫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衛生統計學;(通信作者)馬月丹(1978— ),女,遼寧中醫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衛生事業管理;王銳(1990— ),女,遼寧中醫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衛生事業管理。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源自2014年上海市部分高校的探索。其本質在于整合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這一做法旨在充分發揮各個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效果,從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社會保障是國家為了抵御工業經濟帶來的社會風險、保障國民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安排與管理服務體系。通過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及其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了解我國現行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同時,可以系統了解國外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教訓,從而立足我國國情,運用社會保障學的理論來指導具體的社會保障研究與實踐。
二、社會保障概論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探索全新教育模式的需要
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多元文化與價值觀交織碰撞的背景下,傳統的單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價值引領方面所展現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即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實現課程內在的文化要素、價值要素、道德要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真正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二)培養政治堅定、有責任感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其培養目標是確保畢業生能夠勝任行政管理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等崗位。這些工作崗位不僅要求他們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他們具備在工作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更需要他們懷揣對黨、對國家、對工作崗位的熾熱情懷和敬業奉獻的責任感。因此,該課程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應塑造他們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政治覺悟,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努力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突出課程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的需要
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學習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西方的思想及價值理念。然而,鑒于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往往缺乏辨識能力來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加大課程思政建設力度,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專業知識,系統地掌握相關理論,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強化政治覺悟,激發使命擔當,使他們成為具備堅定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依據教學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切入點
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培養人是課程思政的本質功能,教學內容則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依托。社會保障關乎國計民生,教學內容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其切入點極其豐富,能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例如,在講授醫療保險時,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顯著成就。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已經覆蓋了95%以上的人群,實現了基本全民覆蓋,極大地降低了國民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經濟風險。這一成就不僅展現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大生命力,更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學生在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會自覺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再如,在講授災害救助時,結合抗擊新冠疫情的案例,可將其轉化為生動的思政素材。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社區工作者等無數英雄,義無反顧地投入與病毒的斗爭中,他們以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一次次戰勝困難,弘揚了社會正氣,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其專業知識儲備、對課程思政的態度和認知等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深挖教材,尋找思政案例,做好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有效串聯,并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首先,教師需要具備對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認同,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不留痕跡地融入專業知識中,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其次,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師風素養,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提升政治意識、政治水平。可以通過參加系統化的學習培訓,深化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與認識,提升思政理論素養及實踐教學能力。最后,教師應深入學習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把握其精髓,善于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將隱性思政做細做透、顯性思政做強做實,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借助教學競賽、交流研討、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成效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講授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時,要實現課堂由靜態到動態的轉變,實現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其中,啟發式教學法是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之一,它有助于消除傳統課堂上教師“滿堂灌”的弊端,實現知識傳授、啟發思考、價值引領相統一。
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特點,采用微課視頻、案例導入、時政分析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活動,通過情景設置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將知識講授和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此外,教師還應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構建機制,完善課程思政制度保障
構建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及評價機制,是落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石。首先,高校領導層應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達成共識,身體力行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通過親自授課、聽課等方式為專業課教師樹立榜樣。其次,在制度建設方面,高校應在遵循國家政策的前提下,依據學科特點和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及相應的規章制度,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全力打造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思政“金課”,形成示范效應,并逐步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再次,在實踐中,推行“教務部門牽頭負責、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聯動”的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管理。教務部門應制定課程思政建設標準,完善課程評價指標,并通過試點培育、評選示范性課程等方式,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此外,高校人事部門也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效果納入職稱晉升、獲獎評優、績效考核中,以充分調動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最后,建立動態評價與反思機制,及時解決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取得實效并得到長期推行。
參考文獻:
[1]焦艷清,閆海靜.專業學科一體化背景下材料化學專業立體化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探索[J].社會科學前沿,2022(3).
[2]社會保障概論編寫組.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李春根,仇澤國.高校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育人功能:以社會保障學為例[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1(1).
[4]鄧秋柳,鄧秋枝.探析啟發式教學法在“社會保障學”課程思政改革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17).
責編: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