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占總教學課時的8%左右,但卻承載著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所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載體,以學生周圍的人與事作為樣板來剖析,努力創造條件,提高學生觀察、自主學習的能力。下面就如何提課堂教學有效性作簡單的探討。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自主學習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每當接手一個班,我會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性格、心理、學習、基礎、家庭,做到嚴中有情,情中有愛,用愛心對待學生,發揚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如何教育新時代學生的新的方法,做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調動學生發現生活的素材,形成自主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更開放、更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局面。初中生要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除了需要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外,還應該通過親身實踐和獨立思考來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去了解社會和個人成長之間的聯系。通過自我驅動的學習,幫助學生在自我意識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激發他們內在的道德自覺,將個人發展視為自己的追求,進而激發自我教育的內在動力。
1.課前準備在正式教授課程內容之前,教師可以預先安排學生在課外時間,通過閱讀報紙、瀏覽網絡資源、查閱圖書等途徑,收集和學習與即將學習的主題相關的案例、數據和圖文信息。這種前置的自主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之前,對教學材料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預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正式學習之前對課程內容有一個基本的框架認識,這有助于他們在課堂上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同時,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講《珍愛我們的生命》這一課時,我課前先布置學生去查找關于汶川發生地震、學生意外溺水報道等資料,在教學時由學生在臺上介紹自己所思所想,通過生動現實事例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由此,懂得珍惜生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尊重學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渲染氛圍氛圍是最好的催化劑。為了達到最好的氛圍效果,課前先播放素材型《念親恩》、《來一斤母愛》漫畫開始,再配上很傷感的音樂,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看了之后學生無不熱淚盈眶。它抓住了當下中學生當下我們教育的熱點,因為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感恩教育,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常常成為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對父母、親人那種含辛茹苦把孩子撫養長大的過程缺少體驗,切中當下中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難點,與父母和師長之間很容易形成代溝,聽不進去教育,對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理解。需要課堂通過漫畫、活動、音樂等多種形式進行感恩教育。通過PPT,或歌曲,或文字,或視頻,或動畫,形式多樣,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感恩親情,學習榜樣,警鐘長鳴,理想奮飛,行為規范,信心堅定,情操陶冶。在使用素材時,要注意使用的時機、環境、氛圍,要交替使用各種類型的素材等。這樣的班會,關注了班級的最新動態,讓課堂具有時效性,讓課堂內容與時俱進,收到了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避免了老師一言堂。學生參與其中,或討論,或辯論,有聲有色,形式新穎活潑,內容豐富多彩,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樂此不疲,滿懷期待。這種形式的課堂聯系實際,針對性強,克服了學生的逆反心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體會到了當家做主的自豪與興奮。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音樂在青少年心智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夠激發思維的活力。他指出,沒有音樂的熏陶,智力的全面發展將難以實現。我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課中探討家庭和諧與幸福的主題時,我建議學生們通過一首流行的網絡歌曲《天下父母心》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學生們在欣賞這首歌曲時,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觸動,這種情感的共鳴是自然而然產生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力量,還能夠在情感上與歌曲產生共鳴,從而在心靈上得到滋養。這種體驗有助于學生們在情感上與父母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同時也促進了他們情感認知的發展。
二、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其自學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的學法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指導,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前創設一些探究性問題,并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漫畫和問題探究,創設閱讀條件,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我還經常提供一些時政教學資料和課外讀物讓他們學習,信任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獨立研究學習內容,還注意培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利用課堂或者課余時間的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每次我都有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總結,好的及時表揚,差的給予糾正,讓學生有滿足感、成就感,所以,大多數同學都積極投入和參與了閱讀比賽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元素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可以通過播放法治宣傳片、展示道德模范事跡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情感共鳴。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如學校開發的尚禮文化校本課程,從禮字出發,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品質。這些課程可以涵蓋當地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四、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和練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個性化輔導:面向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例如,可以為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為對法律或道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機會。
總之,在新課標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關注個體差異、強化實踐環節和完善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公民。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在領導發展中的作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版
[4] 吳一凡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