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跪拜陶俑是中國古代陶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關于唐代跪拜陶俑的性質歷來有兩種不同意見,目前發表的文章中,學者將跪拜陶俑的性質統歸為跪拜禮或者生死觀。這兩種對唐代跪拜陶俑性質的解讀有些片面。根據墓葬中跪拜陶俑姿勢與出土位置的差異,可以分為體現跪拜禮和生死觀兩類,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類。
[關 鍵 詞]唐代;跪拜陶俑;跪拜禮;生死觀;喪葬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09-03
文獻著錄格式:張靜彥,聶定.淺談唐代跪拜陶俑的性質[J].天工,2024(31):9-11.
俑是中國古代墓葬中重要的明器,材質有很多,如陶、木、石、瓷、金、銀等,種類有官員、庖廚用具、家畜、士兵、侍從、歷史人物、百戲、怪獸等。唐代的跪拜陶俑是唐代墓葬中陶俑的一種,又稱匍匐俑、伏拜俑、跪伏俑、仰觀俑、伏聽俑等,數量相對較少。當前學界對唐代跪拜陶俑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唐代跪拜禮儀在墓葬中的表現,二是唐代生死觀的表現。第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張維慎、梁彥民的《兩件唐代跪拜俑拜儀考》,張蘊的《關于李憲墓隨葬陶俑的等級討論》,王志霞的《隋唐兩京陶俑藝術初探》等。第二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任林平的《唐宋墓葬腰坑淺議》、張翔宇等的《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發掘簡報》等。但至今這些研究皆僅涉及唐代跪拜陶俑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區,未能對跪拜文吏俑與跪拜鎮墓俑進行分類論述。本文從唐代跪拜陶俑的特征出發,對其進行分類并分析其性質。
一、唐代墓葬出土跪拜陶俑
(一)發掘概況
根據現存唐代墓葬發掘資料,出土的跪拜陶俑較完整的約有12件,它們是:河北獻縣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長20厘米的跪拜陶俑,簡報中稱跪伏俑;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中出土的一件長19.5厘米、高5厘米的跪拜陶俑,文中名為陶跪伏俑;長治縣宋家莊唐代范澄夫婦墓中出土的一件長22厘米的跪拜陶俑;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一件長32.4厘米、高9.2厘米的跪拜陶俑(殘);唐李憲墓中出土的一件長102.5厘米、高42.7厘米的跪拜陶俑;鞏義市北窯灣漢晉唐五代墓葬中92GZBM6墓出土的一件長11厘米、高3.5厘米的跪拜陶俑(殘);鞏義市孝西村唐墓出土的一件高8厘米的跪拜俑(殘);紫薇田園都市唐墓M64出土的一件跪拜陶俑;湖南郴州市竹葉沖唐墓出土的一件長23.8厘米、高6.8厘米的跪拜陶俑;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兩件唐代跪拜陶俑(一件為出土于西安市郊區,全長26.5厘米的女跪拜陶俑,另一件為出土于咸陽張灣唐墓的男跪拜陶俑);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一件高35.7厘米的跪拜陶俑。
此外,在江西省財經會計學校、九江師范學校發現的兩座唐墓和九江市郊唐墓中皆發現跪拜陶俑。在唐楊偘墓、河南偃師唐崔沈墓、洛陽關林59號唐墓、河北邯鄲南呂固唐代墓以及咸陽豆盧建墓和西安雷府君妻宋氏墓等中,亦有跪拜陶俑出土。由于墓葬被盜,或自然災害等,這些唐代墓葬中的陶俑大多遭到嚴重破壞,因時間久遠,很難完全復原,因此未將其收錄。
(二)出土位置
上述唐代出土的跪拜陶俑中,由于墓葬被盜,原位置大多遭到破壞。有明確出土位置的,有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位置在甬道的最后,且前后分別為起保護墓葬作用的天王俑與鎮墓俑。還有唐李憲墓中出土的跪拜陶俑,出土位置在墓道中,同一位置還有天王俑和鎮墓俑。
(三)服裝特征
頭戴幞頭的有:河北獻縣唐墓的仰觀伏聽俑、山西長治唐代墓的仰觀伏聽俑;頭戴高冠的有:唐李憲墓的跪拜陶俑、紫薇田園都市唐墓M64的跪拜陶俑、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男跪拜陶俑、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頭戴平頂帽的有:湖南郴州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頭發梳成高髻狀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女跪拜陶俑;其余頭飾不明。
穿寬袖長袍的有:河北獻縣唐墓的跪拜陶俑、長治唐代范澄夫婦墓的跪拜陶俑、唐節愍太子墓的跪拜陶俑、唐李憲墓的跪拜陶俑、紫薇田園都市唐墓M64的跪拜陶俑、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男跪拜陶俑、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咸陽豆盧建墓的跪拜陶俑;穿短窄袖衣衫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女跪拜陶俑;其余穿戴不明。
腰部束帶的有:唐代范澄夫婦墓中的跪拜陶俑、唐節愍太子墓的跪拜陶俑、唐李憲墓的跪拜陶俑、河南鞏義孝西村唐墓的跪拜陶俑、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兩件跪拜陶俑、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的跪拜陶俑。
(四)形態
河北獻縣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于地上,身體向前匍匐,雙臂著地于胸前成拱隴,頭面朝下在雙手上方;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地,雙手前伸,頭向下貼于手上;長治縣宋家莊唐代范澄夫婦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地,身體向前匍匐,雙手前伸合攏于身前,臉向左轉,右耳貼于雙手上;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著地,雙臂著地,雙手拱隴于身體前面,全身著地,呈匍匐狀;唐李憲墓出土跪拜陶俑抬頭伏臥,雙腿跪于地上,腹部匍匐著地,雙手著地環于身前,頭抬起,面向前方;鞏義市北窯灣漢晉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在地上,身體向前伏拜,但是未著地,雙手向前伏于地上,呈跪拜狀;紫薇田園都市唐墓M64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于地上,雙手合攏于胸前,頭向下,面向斜前方;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的男跪拜陶俑雙腿著地,兩個胳膊也著地,雙手呈拱狀在胸前,頭向前,面部面向前上方;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的女跪拜陶俑形態為雙腿著地,雙手著地,頭向下;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跪于地上,雙手于胸前做作揖狀,頭微向左上傾斜,面向左上方;咸陽豆盧建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形態和唐李憲墓葬中的相似;西安雷府君妻宋氏墓出土的跪拜陶俑雙腿著地,雙手著地,面向下。
二、唐墓出土跪拜陶俑的性質
對于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的性質,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中國古代跪拜禮在墓葬禮儀中的反映,二是體現了唐代的生死觀,主要起鎮墓的作用。根據當時的跪拜禮儀以及流行的生死觀,結合出土的陶俑,唐代墓葬中的跪拜陶俑應同時包含這兩種性質。雙腿跪于地上,身體向前匍匐,頭向上、向前或向下者,以及出土位置在棺槨前面,與其他文吏俑在一起的,是跪拜禮在墓葬禮儀中的反映。而臉向側上方、側方或斜上方,耳貼地,出土位置在墓道、甬道中,與鎮墓俑、天王俑在同一位置的,應為鎮墓作用。
(一)跪拜禮
中國古代的跪拜禮有九種,《中國古代禮俗辭典》對九拜的解釋為:“稽首……頓首……空首,行禮時,屈膝跪地,稽首于胸前,與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振動,行禮時屈膝跪地,雙手相擊后再叩拜;吉拜,古代的喪拜禮,行禮時先行空首禮,緩行頓首禮;兇拜,古代的喪拜禮,先行頓首后空首;奇拜,君答拜臣之禮;褒拜,再拜、三拜為褒拜;肅拜,拜時最輕的只俯身拱手下地?!笨梢?,中國古代的跪拜禮儀具體分類就較清晰。跪拜禮作為重要的禮儀,墓主人極可能帶入墓葬之中。若跪拜陶俑是將生前的跪拜禮帶入地下的杰作,那么跪拜形式應與在世的跪拜禮相同,或者說非常相似。跪拜陶俑的出土位置應與文吏俑一致。前文中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的形態與跪拜禮相對應的有河北獻縣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唐李憲墓出土跪拜陶俑、紫薇田園都市唐墓M64出土的跪拜陶俑、咸陽豆盧建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從其形態特征上分析應該屬于九拜中的空首拜;而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女跪拜陶俑與西安雷府君妻宋氏墓出土的跪拜陶俑應該屬于肅拜。其余出土的跪拜陶俑,有的因殘缺不全,無法斷定,有的因形象明顯不同于跪拜禮,應不是跪拜禮的反映。
(二)生死觀
生死觀自古有之?!吨芏Y·春官宗伯》中記載有大小宗伯掌管宗廟祭祀之職。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開始盛行,五德朝代更替學說為以后歷代君王所沿用。司馬遷的《史記》中,君王受命于天的思想很明顯。西漢末年道教的出現,使生死觀更為流行。到唐代,生死觀依然盛行,如《舊唐書·天文志》載:“紀綱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萬方之分野,仰觀變謫,而驗之于郡國也。”
唐代統治者極力推崇道教?!短茣酚涊d歷代皇帝追封老子尊號,下旨編纂道教經典,科舉文章也大量引用道教經典。道教大為發展,使其生死觀融入墓葬文化中。
唐墓中很多陶俑就是為了起到鎮守墓葬的作用?!洞鬂h原陵秘葬經》記載的仰觀伏聽俑就是用來鎮守墓葬,曰:“十二原辰長一尺二寸安十二方位,五呼將長一尺二寸鎮墓五方,五精石鎮五方,祖司祖明長一尺二寸安棺后,仰觀伏聽……安墓道中?!苯Y合跪拜陶俑出土的位置,如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位置在甬道的最后,前后分別為天王俑和鎮墓俑;唐李憲墓中的跪拜陶俑,位置在墓道中,同一位置有天王俑和鎮墓俑。通過出土位置和同位置出土的陶俑,說明出土的這兩個跪拜陶俑應是《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提到的仰觀伏聽俑。而長治縣宋家莊唐代范澄夫婦墓出土的跪拜陶俑,臉向左轉,右耳貼于雙手上,這種形態不屬于跪拜禮中的任何一種或跪拜禮的任何階段,而是在專心聆聽,符合《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伏聽俑的狀態。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男跪拜陶俑,形態為頭向前,面部面向前上方,符合《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所說的仰觀俑的狀態。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跪拜陶俑,形態為頭微向左上傾斜,面向左上方,亦符合仰觀伏聽俑的狀態。因此這三座墓葬中的跪拜陶俑,應屬于仰觀伏聽俑。
其余唐墓中出土的跪拜陶俑,因墓葬被盜等,致出土位置不詳,或因陶俑損壞殘缺等,無法去考證陶俑的狀態,只能等新考古資料或新科技手段的出現再行論述。
三、結束語
這兩類跪拜陶俑雖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外形也很相似,但其文化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其反映了唐代多元的文化與思想,體現了唐代社會觀念的變革,以及不同民族的多種思潮的匯聚。但兩者也不是毫無聯系的,它們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這些跪拜陶俑既展現了唐王朝一直推行的儒家禮制、孝道文化已影響到喪葬行為,又體現出了唐統治者對道教文化的推崇對喪葬文化的影響??傊?,唐代喪葬文化中已開始將儒家的孝道文化、道教的生死觀等相融合,這也是唐王朝兼容并蓄、開放發展的重要體現。對跪拜俑的研究有助于學者更好地了解唐代墓葬文化,推動對古代禮儀與社會風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維慎,梁彥民.兩件唐代跪拜俑拜儀考[J].考古與文物,1999(1):84-89.
[2]張翔宇,柴怡,王勵耘,等.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3(8):4-19,1.
[3]程義.關中地區唐代墓葬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4]張蘊.關于李憲墓隨葬陶俑的等級討論[J].考古與文物,2005(1):60-63.
[5]王敏之,高良謨,張長虹.河北獻縣唐墓清理簡報[J].文物,1990(5):28-33,53,101.
[6]侯艮枝,朱曉芳.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J].文物,1989(6):51-57,103-104.
[7]侯艮枝,李奉山.長治縣宋家莊唐代范澄夫婦墓[J].文物,1989(6):58-65,72,105.
[8]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唐節愍太子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9]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憲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0]趙清,趙新平,韓召會,等.鞏義市北窯灣漢晉唐五代墓葬[J].考古學報,1996(3):361-421.
[11]張松林,劉彥鋒,郝紅星,等.河南省鞏義市孝西村唐墓發掘簡報[J].文物,1998(11):37-50,102,1.
[12]雷子干.湖南郴州市竹葉沖唐墓[J].考古,2000(5):95-96.
[13]李科友,張人鑫.贛北地區的古代文明[J].南方文物,1995(1):80-87,68.
[14]李科友.江西考古調查發掘大事記[J].江西歷史文物,1986(S1):131-144.
[15]安陽市博物館.唐楊偘墓清理報告[J].文物資料叢刊,1982(6):130-133.
[16]黃士斌.河南偃師唐崔沈墓發掘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8(8):64-66.
[17]洛陽博物館.洛陽關林59號唐墓[J].考古,1972(3):32-34,71-74.
[18]劉勇,趙樹文.河北邯鄲南呂固唐代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春秋,1998(1):8-10,17.
[19]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J].考古,1958(11):67-79,3-5.
[20]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出土唐俑選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
[21]呂友仁,李正輝,孫新梅注.周禮[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2]許嘉璐.中國古代禮俗辭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
[23]劉昫.舊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
[24]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解縉,等.永樂大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6.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