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雕塑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工藝性備受公眾的認可和喜愛。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極為著名,其中劉遠長所創作的作品呈現出獨特、多變的藝術風格,開辟出中國現代陶瓷雕塑的新面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對劉遠長陶瓷雕塑的題材進行了概述,指出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風格創新的表現,并梳理和總結了劉遠長陶瓷雕塑對中國陶藝的貢獻,以期加深人們對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的了解,進一步推動中國陶瓷雕塑的發展,為中國現代陶藝的延續注入活力。
[關 鍵 詞]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創新;現實主義;現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J3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21-03
文獻著錄格式:齊佳珺.劉遠長陶瓷雕塑的藝術創新及其對中國陶藝的貢獻[J].天工,2024(31):21-23.
在中國現代陶藝發展歷程中,眾多杰出的瓷雕藝術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劉遠長是中國知名工藝美術大師,其在借鑒傳統陶瓷雕塑藝術風格的基礎上打造出獨特的風格和藝術作品,傳遞出美學精神,在陶瓷領域大放異彩。在新時期,為了展現出中國陶藝的無窮魅力,要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藝術,借助造型獨特、意境深遠的作品來體現經典理念。深入探究劉遠長陶瓷雕塑的藝術創新及其對中國陶藝的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讓人們體會劉遠長的深厚創作功底及匠心獨運,了解不同時期陶瓷雕塑作品的藝術審美情趣,體悟中國陶藝的內涵和時代性,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的題材
劉遠長大師在陶瓷雕塑的創作中將老藝人傳統手藝同“學院派”開拓精神進行有效整合,注重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所創作的作品形式多樣、題材豐富,應用到鏤、捏、刻、塑等技法,充分彰顯出其功底的扎實和對陶藝的良好悟性。縱觀劉遠長的陶瓷雕塑作品,主要包括動物、人物兩大題材。
(一)動物題材
劉遠長的動物題材陶瓷雕塑藝術作品均以生肖文化為基礎,但并非單純對生肖進行臨摹,而是借助夸張的表現手法來塑造動物形象,傳遞出中華傳統文化[1]。其中,陶塑作品《卯》就將兔子的頭部、耳朵合為一體,呈現出上尖下方的彎曲長葉形,同時還將兔子的眼、鼻和口生動靈活地雕塑出來,前后腿和身體則為不規則的半橢圓形,中間留有一縫隙,使整個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令觀眾叫絕。《風虎云龍》整體為上古玉器和青銅器相結合的造型,雕塑出似龍似虎的動物形象,在應用傳統雕塑紋飾的基礎上也有所創新,講究夸張、概括和提煉,注重作品氣勢的表達,最終塑造出原始自然的陶雕作品。
(二)人物題材
劉遠長的人物題材陶瓷雕塑作品細分為宗教類、傳統文化名人類和社會時事類,在模仿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符合現代審美,作品出神入化,展現出中國陶藝美術大師的風采和陶瓷雕塑的輝煌。以《飛天》《天上人間》《飛天天女散花》等為代表的陶雕作品,將人物腳踏彩云、手捧鮮花、揚手揮臂、直沖云霄等狀態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還刻畫出飄動的衣裙和彩帶,流露出典雅、悠然的意蘊[2]。雕塑作品《孔子》借助樹雕般的質感,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悠久,看似隨意,其實蘊含著劉遠長的匠心獨運,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國殤》屬于社會時事類作品,創作于汶川大地震后,描繪出廢墟中衣著破爛、眺望遠方的少年形象,少年具有親和力的面容與周圍破敗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少年堅強的情感,傳遞出面對自然災害頑強抗爭的精神。
二、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風格的創新
劉遠長憑借其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嚴謹的構思,成功創作出兼具泥塑、長城雕兩大手法的陶瓷雕塑作品,形成了獨特的陶瓷雕刻藝術風格和現實主義創作意識,將作品形體與寓意緊密結合了起來,寓情于理,不僅體現了景德鎮陶瓷的深厚文化,還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綜合性,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讓人眼前一亮,得到美的享受。
(一)現實主義風格
劉遠長的陶瓷雕塑作品別具一格,以追求真實為基礎,有明確的主題,通過與自然萬物進行溝通,在重復接觸、感受之后,借助多元藝術語言來凝練和體現事物的本質。其創作的陶塑作品體現了他的記憶、感知、思維和情感,是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事物的針對性表達。劉遠長的代表性現實主義作品有《春風細雨育新苗》《草原小騎手》《撒網圖》《小熊貓吃竹子》等。尤其在1960年到1980年期間,劉遠長進入高產期,更加推崇超凡脫俗、色彩艷麗的陶塑作品,其創作出的《浴》《紫氣東來》《漁翁》《百花仙子》等作品,獲得不絕的贊譽[3]。在劉遠長的傳統文化類、社會時事類的現實主義陶塑作品中,所采用的藝術手法、表達角度均不同,風格迥異,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征,讓公眾能夠獲得差異化的觀感,映射出景德鎮寫實陶瓷雕塑的發展歷程。其作品《浴》運用寫實手法來傳達主題,追求再現真實,集中于“塑”,強調肢體語言的表現,屬于“美的理式”,表達女性和自然和諧、統一的寓意。從劉遠長的現實主義作品主題的變化,能夠了解到中國陶瓷雕塑的發展狀況,領悟傳統陶瓷雕塑的題材、人物風貌從相對單一到概念化的轉變,以及創作思想的轉變,體會作品深層的內涵和意義。
(二)現代主義風格
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立在傳統模仿、寫實藝術的基礎上,呈現出抽象性、表現性、象征性的特征。20世紀80年代,在全新藝術思潮、社會改革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劉遠長創作出大量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陶瓷雕塑作品,將中西方文化進行了有效結合,這些意象、寫意及半抽象作品獨具風格。如《情結》《夢圓》《春》《蘇武牧羊》《出類拔萃》《葫蘆韻》等。作品或是借助不同顏色的幾何形狀,以鑲拼的形式來呈現抽象意味的造型,并以具象符號來傳達象征意義,展現時空錯位、超現實的畫面;或是借助線條來刻畫人物造型的特征,彰顯作品的神韻;抑或寓意于具體的形象,將主觀情感寄托于客觀物象中,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通過對照劉遠長的寫意、寫實和意象類人物作品,能夠發現其充分把握了人物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物性格,但是寫意作品在線條描述方面尚未嚴格約束人物雕塑材質、手法、體積,甚至是衣著、四肢細節,摒棄了過度的程式,巧妙融入了擬人、夸張等手法,打造出浩然于天地之感,準確傳達出人物的氣場、情感[4]。劉遠長的現代主義創作風格彰顯出其對美的喜愛、追求,促使其能夠以開放性的態度來吸收不同藝術流派的創作風格、特色,表達獨特個性和創意,不斷開拓創作思路,使陶瓷雕塑有了嶄新的樣式和特色。
三、劉遠長陶瓷雕塑對中國陶藝的貢獻
劉遠長的陶瓷雕塑創作理念及其取得的成果對中國陶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作品巧妙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極具研究價值,引導著后人以現代生活和精神為切入點,在全新開闊的視野下進行變革和創新,為中國陶藝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有助于構建屬于當代的陶瓷雕塑藝術。
(一)弘揚傳統陶藝文化,形成全新的陶藝創作理念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的劉遠長是藝術的前瞻者,且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強調傳承和挖掘傳統陶瓷雕塑品種、技藝的基礎上,他不拘一格,秉承“兼收并蓄”的理念,積極借鑒和學習西方文化藝術,不斷創新陶瓷雕塑藝術思想,做到了與時俱進、入古出新。歷經時代變革,劉遠長陶瓷雕塑作品依然備受關注的重要緣由在于其從中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藝術養料,傳承了多姿多彩的傳統工藝、審美、內涵精神,對陶瓷雕塑發展歷程中優秀的傳統進行了充分的保留,以自然為師,學習西方藝術,堅守自身的藝術風格和理念[5]。無論是婀娜多姿的“天女散花”、堅如磐石的“達摩”、雅俗共賞的“哈哈羅漢”,抑或孤芳自賞的“鄭板橋”、遺世獨立的“屈原”以及恬淡幽遠的“陶淵明”,都體現出劉遠長將時代精神引入陶雕藝術理念中,向世人展現出獨具風騷、包含時代精神的藝術精品。
當下,中國陶藝應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借鑒劉遠長的創作理念和風格,不斷優化和創新陶瓷雕塑的技藝、語言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有效連接傳統和現代,在新時代重新呈現陶瓷雕塑的藝術價值和審美精神。在陶瓷雕塑藝術表達性方面,應將中西方藝術審美融合,熟練應用各種色彩和材質,科學設定陶藝作品的靜態運動性、動態靜穆性、形象單純性、結構完整性、比例協調性,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游刃有余,刻畫出更多細節,豐富陶藝造型語言,使陶藝作品實現寓意、抽象、變形等現代和后現代風格同傳統內在意蘊的一體化,順利從繼承、變化過渡到創新、超越,將中國陶藝文化精粹發揚光大。
(二)走入并適應市場,迎合群眾需求
藝如其人的劉遠長對待陶瓷雕塑始終保持“藝術來源于生活”的態度,認為傳統瓷雕藝術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難度,但非常有必要進行學習和提高,且應避免被市場所約束,而是要主動走入并適應市場,踐行“請進來、走出去”的基本原則,形成良好的陶瓷雕塑藝術發展風氣,最終達到超越傳統瓷雕、推動市場發展的目的。為了適應新時代市場環境,陶藝學家也可以參考劉遠長的陶瓷雕塑題材、風格的演變過程,基于時代特征、市場發展趨勢等不同的視角,對陶瓷雕塑作品的藝術性、價值性進行定位,推出更多沖擊力較強的陶藝作品,引導公眾對中國陶瓷雕塑藝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按照讓公眾尊重、理解、認可、扶持和弘揚的順序,喚醒公眾的民族精神,讓公眾能夠成為陶雕藝術的分享者、傳遞者,為中國陶藝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眾多陶藝學家紛紛借鑒劉遠長異彩紛呈、恣肆張揚的瓷雕藝術思想,結合公眾不斷提升的精神追求,大膽進行創新,融入自身的格調和藝術品味,選擇寓意更加深刻的作品來迎合公眾內心對美的需求,強調作品的現代生活氣息,實現了作品和市場的緊密結合,這有效打破了傳統陶藝的程式,構筑了聯通古今、人類與自然、東方與西方的陶藝世界,推動了中國陶藝走向全世界[6]。
(三)促進了中國陶藝意境表達,展現出陶瓷雕塑的藝術價值
劉遠長在不同時期所創作的陶瓷雕塑作品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風情,也反映出各時代公眾的情感追求和審美趣味。在三十多年所創作的五百多件陶瓷雕塑藝術作品中,劉遠長均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注重作品人文特征的呈現,以情感塑其形,實現了靈感、想象和內心感情與作品的完美融合,使作品傳達出其人文精神、修養和學識,利用不同的工藝技術打造出“載道”的陶瓷雕塑作品。在觀賞劉遠長陶瓷雕塑作品的過程中,人們在品味作品深層意蘊的同時,好似同其隨意進行對話,能夠充分體會其想要表達的藝術人生哲理,感受其獨特的時空觀。
中國陶藝發展應參考劉遠長“器以載道”的陶塑創作理念,將作品意境的表達擺在首要位置,融入人文精神,賦予陶藝作品活力和靈魂,讓陶藝作品承載相應的精神感悟、事理、觀念,提升陶藝作品的藝術價值。劉遠長的陶藝作品講求天人合一,有效統一了實用與藝術、外形與精神、審美與思想等的關系,借助特定的陶瓷雕塑形態語言向世人呈現一定的精神境界、審美趣味,能夠做到與時代風格同步發展,這為當代陶藝發展指明了方向。
四、結束語
中國陶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劉遠長作為知名的陶藝家,因獨特、多變的藝術風格備受公眾的關注,其技藝功底深厚,創作的作品是對時代精神藝術的表達,意境悠遠。劉遠長陶瓷雕塑藝術的創新為中國陶藝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弘揚了傳統陶藝文化,形成了先進的陶藝創作理念,引導陶藝走入并適應市場,擁有了大量群眾基礎,還促進了中國陶藝的意境表達,展現出陶瓷雕塑的藝術價值,為中國陶藝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彥銘.景德鎮主題性陶瓷雕塑創作的沿革與發展研究(1949-2023)[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4.
[2]左浩揚.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陶瓷雕塑的創作實踐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 2024.
[3]張凌云.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劉遠長訪談[J].美術觀察,2021(11):93-97,161.
[4]陳麗萍,任東方.見證雕塑瓷廠的發展與變革,暢談陶瓷藝術的發展之道:采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J].陶瓷學報,2020,41(1):127-131.
[5]曾立平.在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之間游刃有余:劉遠長陶瓷雕塑的創新創意新創意[J].東方收藏,2011(6):120-121.
[6]岳飏,閻正.劉遠長:陶瓷藝術的前瞻者[J]. 收藏界,2009(4):111-115.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