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是中國人寄托情感的歸宿。人們贊嘆廟宇殿堂的氣勢恢宏,傾心于承載最深切美好情感的民宅。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江西的傳統民居建筑為例,從營造方式、人文智慧和生存智慧三個方面對江西傳統民居的建筑設計智慧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引起更多人對傳統民居建筑的興趣,繼而發揚江西傳統民居的建筑文化,為當地乃至其他地區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方向。
[關 鍵 詞]江西;傳統民居;設計智慧;天井;雕刻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27-03
文獻著錄格式:王成瑩.江西傳統民居建筑的設計智慧[J].天工,2024(31):27-29.
江西自古便是“干越之地”,地處“吳頭楚尾、粵戶閩庭”,區域上處于華中、華南的過渡地帶,人文上也受到蘇州、徽州的影響,加之古時戰亂、匪患不斷,北方移民帶來的文化在此匯聚,江西民居也明顯帶有周邊建筑的風格特征。周宏偉認為,傳統民居是按照傳統方式建造并使用的具有地域或民族特征的民間居住建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長期發展中,江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不同規模的鄉鎮建筑群落:贛東北民居的徽派建筑風格明顯,受皖南地域影響較大;贛南地區與閩西南、粵東北同屬于客家民居,是古代北方人為避戰亂南遷而形成的民居風格。在南北民居風格的雙重影響下,形成了江西天井式民居。
一、營建智慧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家有自己的想象,把住宅放在天地之間,宇宙天地是一間大房子,宇為屋頂,宙為梁柱,家是能容納自己的一個小宇宙。由于南北地域差異發展出不同的民居形式。民居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必定受到當時的時代觀念、經濟水平的影響,在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與作用下,結出了累累碩果。因南北方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歷史淵源、審美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發展出了不同的民居形式,呈現出了不同的地域特點。民居建筑最初作為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庇護性場所出現,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始有了固定的標準。民居建筑承載著人們千百年來的營建智慧,不僅有了滿足人類居住需求的實用功能,也開始有了宗族、等級和禮法的象征作用,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更是中國美學和哲學思想的綜合體現。
(一)天井
長江以南廣泛使用的民居形式為廳井式建筑。廳井式建筑四周相互聯系,屋與屋之間搭接,所有住屋都建有前廊或者寬大的前檐,雨天可以行走自如,所以就使得中間的庭院尺寸較小,從上方俯瞰,與房屋檐高相比,形似一口井,故稱天井。
江西民居基本的構成布局是以天井為中心組合成一進的單元,空間形態上與廳堂一體。“進”為基本單位。古時對民居建造有明確的制度。“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民居單體建筑的規模、形式、構造做法都有定制,不可逾越。工匠通過縱橫排列組合,將單體組合成一個龐大且精密的建筑體。江西地處長江以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濕度大,夏季光照充足,熱量高,這些外界因素決定了此地在建筑的設計上要更注重隔熱、通風、排水等功能,天井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發展出來的建筑形式。江西民居多采取高密度的營建方式,寬敞的廊道,層疊的重檐,高聳的院堂,這些都是為了應對夏日曝曬和雨水濕氣侵擾而采取的對策。廳井式建筑擁有封閉的四周,僅中間有開敞的院落,是室內的露天活動場所。因江南地少人多,建筑密度較高,屋面排水只能做內向處理,于是每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各面屋檐匯聚到天井,形成“四水歸堂”的奇妙景觀。
天井的上部是由屋頂四面屋檐或墻體組成,下部面積大于天井口,筑池,留溝,設路徑,放置盆栽花草,兼具集水、排水、遮陽、采光、通風功能。古代風水認為,“風水之法,得水為先,藏氣次之”。天井聚水于堂內。古代建筑無論選址還是布局,水都是關鍵因素,聚水于屋內,就是聚財于屋內,是以“飄檐飄一丈,滴水不能讓”。天井式民居是人們適應自然,利用有限的條件,建造出順應環境、滿足需求的建筑形式,是工匠在緊湊的集約式土地里發展出來的民居形式,不占用農耕用地,體現了人們的營建智慧。中國南方地形復雜,人文歷史多樣,各地的廳井式民居往往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響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個性特征。
(二)雕刻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極大程度體現在傳統民居藝術裝飾上,其既能表現主人的審美趣味,又能加深傳統民居的文化底蘊。江西民居的裝飾藝術多借助雕刻技藝展現,以石雕、木雕、白描為代表,其中又以木雕最常用。江西民居內部的裝飾手段主要分布在各類木構件中,可大致分為以梁、枋、柱、柱礎為代表的承重型木構和以藻井、門窗、格柵為主的連接型構件。在連接型木構中,部分木構件僅僅起裝飾作用,難以分辨是功能構件還是裝飾構件。這是因其精湛的裝飾藝術已經與構件本身融為一體,展現了古代裝飾藝術技法的高超。
中國民居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如采光功能,中國古代沒有玻璃,要想使空間具有私密性,就要在門窗上糊紙,糊紙又怕紙破,就又發展出窗格,有了窗格為基礎,便產生了很多優美的形式。江西民居裝飾藝術是沿中軸對木構架和兩側間壁進行處理,多進民居的結構也決定了由簡到繁、突出重點的裝飾方法。江西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木雕技藝,在民居梁架和格扇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門窗隔扇一向是木雕技藝最集中表現的地方,以浮雕和透雕為主。浮雕可以說是木雕的基礎手法,表現形式豐富,任何題材都可駕馭,因此是最常用的雕刻手法。透雕是浮雕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與剪紙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透雕又分為單面雕和雙面雕,雙面透雕下又細分木材紋路一致與不一致兩種形式,極大地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江西傳統民居雕刻的題材范圍十分廣泛,奇珍異獸、花鳥魚蟲、神話傳說、山水風景無不囊括在內。雕刻手法的不同,讓同一題材的內容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雕刻的表現手法可以概括為象征、寓意、諧音、符號和文字。以諧音為例,其表現手法為利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在江西撫州滸灣鎮的一處清代古宅廳堂前的檐柱上,有蝙蝠狀的孔洞,原是用來當柱子的透氣孔,使柱子內的濕氣釋放出來,而透氣孔被設計成“蝙蝠”狀。一方面增加了孔洞接觸柱礎石的面積,另一方面在傳統文化中蝙蝠又是“福”的象征,寓意吉祥,透露出設計者的營建智慧。建筑裝飾元素不僅豐富了空間內容,也增強了居住者對空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建出民居典雅的空間意識形態。
二、人文智慧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始終秉持一個理念:天人合一,人與萬物為天地所孕育。天地間有自然法則,順應法則,人與萬物、與天地才能和諧共處。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族血緣的倫理秩序、風水學說、自然條件影響著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理念與法式。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漫長實踐生動展現出人類普遍的生存智慧,即和諧共生,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王慰曾說:“中國古典建筑的庭院化組合布局雖相似于西方的內庭式布局,但在宇宙圖式上有所區別:西方建筑中的宇宙圖式突出一個內部性的幾何空間中心或端點,人類要占據這個中心或趨向端點;中國建筑的場所性質則表達人類隨時處于宇宙圖式化的自然關系與作用之中。”東西方對自然的重要性都有所認知。在西方,建筑與自然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在中國,建筑是自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在古代中國,自然的重要程度高于建筑。以園林為例,它就是人們在模仿自然、學習自然,經由智慧的轉化和詩意的加工,主動與自然交流的產物。《黃帝宅經》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屋舍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不難看出,中國傳統建筑的價值不僅是給人提供遮風避雨的場所,它還是自然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建筑還有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功能和意義。
觀察中國傳統建筑的選址可以發現,傳統建筑一般會迎合山川,屹立于山水之地。中國的地形地勢大抵為西高東低。傳統建筑選址離不開“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原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既指建筑選址后方有主山峰,側方有次峰,且山峰上須有茂盛的草木植被;基址前方要有池塘或蜿蜒而過的溪流,坐北朝南。建筑選址于此,恰好位于山水環繞的中心地帶,地勢平坦,又具有一定坡度,這就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基礎格局。這樣的自然環境空間是藏風聚氣的最佳格局。
中國傳統民居嚴格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竹橋古村的選址布局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竹橋古村位于撫州市金溪縣內,始建于元代,至今有800余年歷史,從上空俯瞰全村,地勢從低到高,像一柄在山水間展開的折扇。村莊前方溪水穿流而過,樹木矗立。村莊后方樹木成蔭,洋溢著盎然生機。村中的門樓設立在主道路上,道路連接水域,建筑依水而建,整個村落呈圍合狀。村內水溝都是用塊石砌筑,自北向南,流入村中七口池塘,以中心為主設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竹橋古村日復一日地沐浴在山川植被、日月星辰的自然環境中,被映襯得清新而秀麗。
三、生存智慧
由于王朝的頻繁更迭,北方的世家大族不勝戰亂匪患的侵擾被迫多次跨越黃河、長江來到南方,最終在贛江、閩江流域扎根。他們作為外來族群,只能避居在深山中,建造起防御與居住兼備的大型民居建筑。客家人的大型民居建筑因自然歷史條件的差異,又各自表現出獨特的風貌。贛南地處江西、福建、廣東和湖南四省交界,自古便是客家族群一個重要的棲息地。這里山多地少,明末清初更是兵災匪禍頻現,為保家族平安,客家人創造出一種聚族而居的大型民居建筑——圍屋。造型龐大、功能齊全的獨特民居建筑身上折射出客家先祖為避戰亂、保全族人的生存智慧。
現今江西贛南還留存600多座客家圍屋,其中龍南縣有370多座,因此,這里又有“圍屋之鄉”的稱號。關西新圍、燕翼圍和漁仔潭圍是龍南縣的圍屋代表,其中建造年代久遠、建筑格局嚴謹和防御性能突出的燕翼圍堪稱贛南“客家圍屋”的代表。據相關文獻記載,贛南燕翼圍的開基祖先賴上拔于廣東經營綢緞發家,清順治年間為避匪患災禍攜家人進深山中。燕翼圍于1860年開建,1887年竣工,歷時27年。
燕翼圍整體朝向為坐西朝東,高14.3米,長41.5米,寬31.8米,整個建筑4層,共136個大小均勻的房間,以圍門及相對的祖堂分為中軸線,整體呈對稱的格局。圍屋中間是一塊330多平方米的公共禾坪,最多時可住數百人。與其向心性的居住容納能力相比,燕翼圍更注重圍體的防御能力。它是客家圍屋具有最強防御能力的代表之一,外墻2.5米以下是麻條石,以上都是以青磚為主,燕翼圍的外墻極其堅固,既是圍墻,也是居住空間的承重墻,厚達1.5米。其具體做法是,墻體外皮用磚石,磚石內是厚1米的土坯,當地人稱為“金包銀”。整個龐大的燕翼圍只設置一個圍門,內里門禁卻有三重之多。第一重木板上覆蓋鐵皮,第二重為方形閘門,第三重才是常用的便門。在其大門上面有一個下水口,用火攻的話,就把水從上頭倒下來,使得無法火攻。門內,一層為廚房衛生間,二、三層用作臥室、儲藏間,并建木質內通廊連通各屋,四層平時空置,僅設置懸梯用于備戰,厚1.5米的圍墻至此只留磚墻,形成一條1米寬的隱通廊。若有敵情,可靈活移動到四層各處的射擊口迎戰。燕翼圍外部兩角向外延伸2米長,四邊看起來沒有死角,卻起到了像堡壘一樣的作用,同時從上空看就像燕子一樣,寓意比翼雙飛。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的生存記憶只是中原人民漫長遷徙歷史的一個縮影。但從這個縮影中,卻可以了解北方家族遷徙到南方,在閩贛流域扎根,客家先民以高度凝聚的宗族觀念和制度,將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合院式”特征進一步放大,并因地制宜地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贛州“廳屋組合式民居”和“贛南圍屋”,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展現出贛南客家人的建筑設計智慧和文化性格。
四、結束語
中國各地的傳統村落因人的聚集而產生,其中民居是尤為重要的建筑形式,必然承載了屋主人的精神與智慧。古人巧妙地順應地形、利用地勢,而不著重于改造地形;將美好寓意融入民居雕刻繪畫中,如祝愿長輩健康長壽、子孫勤奮正直等美好寓意;根據氣候環境的差異,用土、石頭、泥沙壘筑房屋,因地制宜,以周邊的材料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變、適應。傳統民居的種種做法蘊含了設計智慧與精神,值得后人學習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周宏偉.中國傳統民居地理研究芻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31(4):9-17.
[2]王蔚.不同自然觀下的建筑場所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173.
[3]鄧洪武,鄧裴,雷平.釣源古村“風水玄機”中的生態環境理念: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四[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88-93.
[4]潘瑩,施瑛.論江西傳統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94-98.
[5]豐順,劉沛林.儒家思想視角下傳統宗族聚落空間營造及其現代啟示:以湖南省岳陽市張谷英村為例[J].經濟地理,2022,42(6):206-214.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