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美學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交融,這一審美觀念也影響了眾多思想家。李漁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思想,其作品《閑情偶寄》,從戲曲到衣食住行,涉及中國古代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由其書中所總結出來的設計思想對當代的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書籍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 鍵 詞]李漁;《閑情偶寄》;書籍設計;傳統思想;美學
[中圖分類號]TS8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59-03
文獻著錄格式:王梓桐,王霄.李漁“與貌相宜”美學思想對現代書籍設計的啟示[J].天工,2024(31):59-61.
一、研究背景
(一)李漁及《閑情偶寄》
李漁(1611—1680),字謫凡,別號笠翁,浙江蘭溪人。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李漁相比于同一時期的人,思想獨樹一幟,自成體系。他曾在傳奇著作《閑情偶寄》中表達了自己的鑒賞情趣、意匠理念、創造原則,并且從“我”的審美趣味出發,強調平淡生活要講究心情陶冶和自我實現相結合。
《閑情偶寄》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8個部分,其中的設計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二)李漁“以貌相宜”美學思想及其研究現狀
李漁的《閑情偶寄》多處論述了他的工藝美學思想以及具體的工藝創作理論、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兩部所論為多,其中并沒有直接指導書籍裝幀的思想,但工藝美學的部分對現代書籍裝幀有所啟發,并不僅限于居室、器玩兩部分。“與貌相宜”是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聲容部·治服》中的重要思想?!芭c貌相宜”提出女子的衣服不貴在精致而貴在清潔,不貴在華麗而貴在高雅,不貴在與家境相稱而貴在與容貌相宜,強調整體的和諧統一;強調把人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其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如何通過外在的美化達到與人的一致。我們可以由此得知,李漁認為裝飾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裝飾應當做到應物象形,除了要使得人或物更加美觀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其裝飾的主體。
國內對李漁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從文學和傳統工藝等方面入手,從而論述李漁從自然萬物中獲取的美學思想以及審美能力。當前國內對書中8個方面的美學研究相較于視覺傳達設計更為專業和豐富;國外對李漁翻譯且研究較多的是他的戲劇作品和美學理論。1967年編輯的《李漁全集》,其中包括《閑情偶寄》的六卷,由臺北成文出版社于1970年出版。
王宣懿[1]對李漁“與貌相宜”的美學思想進行論述,強調服裝色彩要與人相適宜以及服裝的款式、服裝的功能性和實用性,給現代服裝設計以很大的啟示。付黎明、謝云霞[2]對《閑情偶寄》中李漁“回歸生活”的思想對其工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論述,就當下而言,應當是設計思想主題中的應有之義。這種人文主義情懷是李漁造物設計思想的精華所在?!耙匀藶楸尽笔窃O計人員一直堅持的理念,盡管百年來在社會狀況的影響下走過許多的彎路,但設計是為普通人的設計,為大眾的設計始終是重要的思想理念。由于電子書的蓬勃發展,紙質書的低迷,與其一味采取各種形式上的創新,不如沉淀下來學習古代的傳統思想?!芭c貌相宜”對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包裝設計、招貼設計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常旭[3]對李漁的著作進行了探索,將李漁所傳達的中國工藝美學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傳統著作更加符合這個時代的傳播方式。在設計形式上不僅體現了“與貌相宜”的重要性,更使李漁的思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蘇蟬[4]將李漁的傳統美學思想應用于當代的視覺轉化之中,采用了信息技術,將古代思想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其思想內涵。王敏、徐征、楊先藝[5]通過對《閑情偶寄》中的《居室部》的解讀,揭示李漁在造物設計中的“趣味”美學思想的內核,進而探討其對當代的設計創新、生活審美化和趣味化問題的啟示,從“奇趣”“雅趣”和“意趣”三方面對李漁的“趣味”美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從而明確設計作品不僅要“與貌相宜”,還要“有用”“有趣”,有趣的作品不僅可以愉悅人們的生活,還可以提升大眾的審美,進而增強其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學者并沒有對李漁“以貌相宜”的美學思想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從“與貌相宜”對服裝設計的影響方面進行論述,對書籍設計的影響還沒有學者進行研究。但是李漁的人文主義理念、服裝設計、造物思想為現代設計提供了有益啟發。
(三)書籍設計研究現狀
1.書籍裝幀設計研究現狀
高堅[6]認為,目前在市面上實體書依然是主流,但隨著形式各異的“新書籍”不斷涌現,讀者顯然會被這種新穎的書籍所吸引,并且發現其優點,從而促進“新書籍”的出現。薛靜[7]從裝幀造型的角度提出,在進行書籍設計時,需要將涉及的圖形、材料、形態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多元化且能夠傳遞多種感官信息的形式,從而使得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感受書籍。每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形式,符號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正是這些不同的裝幀設計,才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書籍。季榮[8]從意境塑造的角度提出,在進行書籍設計時,要使書籍的設計形式與內容相符合,達到良好的效果,從而使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有突兀、不流暢的感覺。書籍設計不應是簡單地堆砌美的事物,而是將多方面因素相結合,如書籍材料、外部裝飾以及文字排列。書籍設計的意蘊對于一本書來說十分重要,“意”代表著“感覺”,因此,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的內容相符合且內外韻味一致十分重要。畢斯奧[9]從閱讀方式轉變的角度提出,交互理念勢不可擋,它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設計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交互作用,突出交互設計在書籍裝幀中的作用與價值。這些新形態的書籍不再僅僅依賴文字信息,在形式上不斷改變,給讀者帶來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靶雾殮舛桑瑲忭毿味?,漢代思想家王充所提出的理念雖與李漁一樣,并不是直接指導書籍設計,但對書籍裝幀設計也有極大益處。
2.書籍材料設計研究現狀
書籍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書籍設計時,設計師要選擇一些特殊材料來表達內容與思想。因此,材料也是書籍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多展現其設計思想的可能。
徐曄[10]認為,書籍的材料選擇決定了讀者與書籍的溝通是否順利。設計師利用材料提升了書籍的功能屬性,并且給予了書籍全新的藝術價值,使其能夠順應設計發展潮流。李新宇[11]認為,在書籍裝幀設計中,不同的材料由于材質、性質以及表現方式的不同,會為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因此,與其為書籍增加不必要的裝飾,不如在書籍本身的質感上進行創新。書籍所采用的材料本身就是一種設計語言,硫酸紙會帶來一種朦朧的觀感,可用于記載詩歌;而采用特殊材質,需要在特殊光線下才能獲取文本信息的紙張,會激發讀者探索的欲望,適用于記載懸疑推理小說。這些材料的適量使用,將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時爽[12]認為,對于書籍的設計和材料的使用,設計師更應該向讀者傳達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徐曄[13]認為,在書籍設計中加入更多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可以正確引導讀者和社會人士形成綠色的、健康的閱讀方式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在書籍設計方面,學者針對材料的美觀、創新以及綠色環保進行了論述;而對于李漁的美學思想,大多是就其著作《閑情偶寄》中的8個部分進行剖析。當前書籍設計與李漁“與貌相宜”美學思想的結合還未被充分研究,而書籍設計在裝飾性以及創新性方面存在問題,李漁美學思想方面的研究對于書籍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從李漁提出的“與貌相宜”設計思想入手,將其與書籍設計相結合,為書籍設計的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李漁“與貌相宜”美學思想對現代書籍設計的啟示
(一)“與貌相宜”與書籍設計的裝飾性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的《治服第三》中提出了自己關于服裝色彩選擇的觀點。他認為,“與貌相宜”強調在選擇服裝時要以適合自己為標準,并不是大眾認為好看的顏色就適合所有人。李漁所主張的造物思想是從實用性出發,反對華而不實。郝心心[14]認為,書籍的封面設計應當在展示書籍內容的基礎上,更多體現作者的情感、藝術追求以及藝術價值。由于裝飾性需求的增多,各種設計形式不斷涌現,但大部分只注重形式。書籍的外部形式并不是評判書籍好壞的唯一標準,書籍內容才是書籍設計的重點。書是用來閱讀的,所以設計師應注重書籍內容的呈現,以及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結合,做出既具備藝術性又具備實用性的書籍設計。在李漁看來,器物常常由于外形和結構的不合理削弱實用性,過分注重外觀的裝飾性而忽視了實用性。
書籍的封面設計要與書籍所要傳遞的思想相吻合。從“與貌相宜”可以感受到李漁想要表達的“內外”相符思想,也就是設計中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在方便讀者閱讀的基礎上對書籍的裝幀進行優化設計,從而使書本在閱讀以及觀賞方面達到平衡,這才是設計師需要做到的。
(二)“與貌相宜”與書籍設計的創新性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的《治服第三》中的“衣衫”內容中說“折多則行走自如,無纏身礙足之患;折少則來往局促,有拘攣桎梏之形”,意思是裙子折紋多,行走就會自如,不用擔心會纏著身子礙著腳;折紋少,走路就會不方便,像被枷鎖束縛一樣。
現代書籍設計在飽和的市場需求下,開始呈現出一種盲目的創新設計。除了書籍內容之外,在書籍裝幀設計的各個環節都采用了大膽的裝飾,使書籍有很多不必要的設計。書籍設計需要設計者了解各個細節,形成與作者品性以及書籍內容相關的“包裝設計”,從而使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個性,展現作者的氣質,而不是通過過度的裝幀獲得讀者的青睞。李漁認為,萬物都有其規律。書籍設計同樣要做到“制體宜堅”“宜簡不宜繁”。設計師要根據書籍內容進行邏輯化、秩序化的整理,使讀者通過閱讀能夠快速、有效地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如果為了吸引讀者而增加不必要的設計,不僅會增加成本,也會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很多書籍的腰封并無實際用處,讀者拿起書時會丟掉,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三、結束語
書籍設計是為作者和內容服務的,應在準確傳達思想、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使讀者與書籍產生共鳴。李漁提出的很多觀點是從人們的生活中提取出的,對工藝美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表現了中國人的美學生活。雖然他并沒有針對書籍設計提出相應的思想,但許多設計理念引發了人們對書籍設計更加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從而影響了書籍設計的理念。正如“與貌相宜”這一美學思想,雖然是關于服裝方面的指導思想,但對書籍設計的裝飾性、創新性與功能性也有著深刻的影響。設計師在進行現代書籍設計時,應適當融入傳統思想,使得書籍設計不僅能夠體現書籍內容的特點,還能區別于其他書籍,從而使書籍的裝幀設計與內容完美契合,打動讀者,讓讀者更加滿意。
參考文獻:
[1]王宣懿.論李漁的“與貌相宜”的美學思想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J].西部皮革,2020,42(11):93-94.
[2]付黎明,謝云霞.論李漁造物設計思想中的平民意識[J].湖南社會科學,2013(3):251-253.
[3]常旭.從《閑情偶寄》看李漁的居室設計思想[J].今傳媒,2017,25(9):126-127.
[4]蘇嬋.李漁自然審美觀的信息符號化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21.
[5]王敏,徐征,楊先藝.《閑情偶寄》造物觀中的“趣味”美學解讀[J].包裝工程,2021,42(24):286-291.
[6]高堅.數字技術背景下書籍裝幀的美學回歸[J].編輯之友,2018(3):100-102,112.
[7]薛靜.書籍裝幀設計的工藝傳達及符號探究[J].絲網印刷,2022(18):28-31.
[8]季榮.書籍設計中意境的塑造[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4):85-87.
[9]畢斯奧.交互設計影響下書籍裝幀的思考與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9):145-147.
[10]徐曄.當代書籍設計中材料創新性的應用與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2.
[11]李新宇.書籍設計中材料的多樣性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20.
[12]時爽.環保材料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2.
[13]徐曄.當代書籍設計中材料創新性的應用與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2.
[14]郝心心.書籍封面裝幀的藝術設計[J].中國造紙,2021,40(6):5.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