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公共建筑中的景觀設計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此時就需要合理整合各類型資源,倡導將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融合起來。在分析工業遺產的價值、景觀設計審美的演進之后,探討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的融合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 鍵 詞]工業遺產;景觀設計;設計審美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0-0039-03
文獻著錄格式:惠靜.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的融合[J].天工,2024(30):39-41.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工業遺產。這些遺產如果放棄不管,往往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效能,但是如果將其與景觀設計審美關聯起來,可以生成更加理想的景觀設計方案,由此讓傳統工業遺產的價值不斷呈現出來。
一、工業遺產的價值及面臨的挑戰
(一)價值
1.歷史價值
工業遺產承載著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的記憶,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從歷史角度來看,無論是廢棄的工廠礦場,還是運輸系統,它們都見證了工業化時代的變遷過程,反映了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這些構筑物代表的是一定時間段的工藝技術、建筑風格和社會結構,自然可以成為后續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源。
2.文化價值
工業遺產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效能,它們是地區或者國家身份的象征,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價值和審美標準。將工業遺址納入保護和利用系統中去,可以讓社區文化朝著多樣性的方向發展,增強凝聚力,還可以為后代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以英國的鐵橋峽谷為例,其作為世界上第一座用鐵建造的橋梁,展現了當時工業革命的工程技術成就,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遷,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3.環境與生態價值
工業遺產的環境與生態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適當的環境修復和再開發,可以讓一些工業地區轉變為綠色空間,為構建城市生態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例,該地區曾經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之一,在不斷轉型中,慢慢轉變為綠色空間和休閑公園。廢棄的礦區被改造為湖泊和濕地,成為大量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實現了獨特生態系統的構建。這樣的轉變的確改善了當地的環境質量,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面臨的挑戰
平衡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是環境治理的難題。如何妥善保護的同時合理開發工業遺址?如何既滿足歷史文化保存的需求,又在社會經濟振興中發揮效能?為此,要確保規劃方案是精細化的,公眾能充分參與進去。另外,環境治理問題不容小覷,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利用先進技術,解決由于過往工業活動造成的各種環境問題。
二、景觀設計審美的演進
景觀設計是一種文化與自然結合的藝術,歷史悠久,往往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利用。從古代園林的設計原則,到現代城市公園的培植,景觀設計一開始是服務于貴族階層的,慢慢轉化為服務于大眾。我國古代的皇家園林設計往往注重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滲透,強調景觀與建筑的和諧共存。在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正規花園,到19世紀的英國風景園林,景觀設計更加崇尚自然、流暢[1]。
進入20世紀之后,現代主義興起,景觀設計也展現出新的審美趨勢,更加強調線條的簡潔性、塊面的結合、功能主義等。同時,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滲透過程中,現代景觀設計開始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嘗試通過設計手法去解決城市環境的諸多問題[2]。另外,藝術元素的融入也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趨勢。設計師通過雕塑、壁畫等藝術作品來豐富景觀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內涵,使景觀成為展示城市文化和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
到了21世紀,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型設計成為景觀設計的重要方向。設計師不僅考慮美學價值,更重視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如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傾向于使用本地植物、自然材料,以及模仿自然生態模式的低影響開發(LID)技術。這些設計策略旨在減少人工干預,增強景觀的生態功能,如美國紐約的海綿公園和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都是將生態與美學融合的實例[3]。
三、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的融合路徑
(一)設計原則
1.尊重原有工業遺址的歷史與文化
每個工業遺址都打上了時間烙印,講述著工業時代的勞作、創新和社會發展的故事。在融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這些故事進行深入挖掘,確保設計方案可以很好地體現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比如,北京798藝術區曾經是電子工業基地,通過保留原有的工業建筑群和管道設施,融入文化機構,不僅可以展現出工業美學,還可以活化歷史空間。北京798藝術區原來是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老工業基地,在時代不斷變遷中,留下了很多工業遺址。對于798藝術區的保護和再利用,首先要尊重其歷史與文化價值。設計人員沒有選擇直接拆除重建,而是保留原來的工業遺跡,使裸露的管道、粗糙的磚墻、高聳的煙囪等元素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符號。設計者嘗試以最小的干預最大化地保留工業遺址的歷史感,當然還引入了一些現代藝術元素,比如街頭涂鴉或者現代雕塑等,由此讓工業文明的滄桑感和藝術前衛性融合起來。在藝術區內,每個建筑記錄著一段歷史。在這種歷史和現代交融的環境中,觀者可以感受到時空交錯,這種是現代建筑難以給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該藝術區不僅僅是保護老建筑的樣本,也是城市文化持續發展的見證。在創造性轉化中,讓原本被遺忘的工業空間獲得新生,繼而成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結合現代景觀設計理念
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學會尊重歷史,還要使用現代技術和創意手段,將工業遺產與現代生活關聯起來,也就是說,要考慮到功能性、參與性、可持續性等指標。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創新的空間布局和材料使用等方式,將廢棄的工廠改造為社區公園或者文化中心,這樣不僅可以保留工業元素,還可以滿足現代人對景觀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合理地將生態修復、綠色建筑等現代理念融入進去,可以讓工業遺產轉型兼顧生態保護與資源節約。
(二)設計方法與策略
1.工業遺址的空間重組與功能更新
通過對舊工業設施空間進行重組和功能更新,可以賦予這些建筑新的生命。比如,對于廢棄的工廠,可以將其轉化為藝術展覽館、商業中心、社區活動場所。在此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原有的結構和空間特點,創造出有歷史感、滿足現代需求的環境。
以德國魯爾區的杜伊斯堡公園為例,它原來是廢棄的鋼鐵廠,設計者在原來工業設施布局基礎上,經過精心規劃和布局,將其設計成一個綜合性的公共休閑空間。在空間重組的過程中,焦爐區域成為花園和觀景臺,游客可以登高遠望;以前的倉儲空間被轉化為兒童游樂場和展覽館。在空間重組的過程中,不僅讓工業歷史肌理得以保留,還讓空間有了新的功能和活力。從功能更新的角度來看,該公園還將工業遺跡與現代園林藝術融合起來。比如,大型的煤氣罐被改造成為潛水中心和音樂會舉辦地,舊鐵軌成為游覽步道。這些創新功能在不斷提升游客的體驗的同時,還保留了工業遺址。
2.工業元素的現代轉譯與創新應用
工業元素的現代轉譯和創新應用意味著可以在設計過程中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設計元素,并且將它們融入現代設計語言架構中去。比如,一個老工業煙囪可以改造成為一個現代藝術裝置,舊鐵軌可以成為公園中的裝飾小路。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也可以展示如何將傳統與創新整合起來。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廢棄工業區——圣瑪利亞海岸22區,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就是將老舊工業地區轉化為住宅商業研發綜合中心,在其核心地帶,歷史悠久的磚窯廠被保留下來,并且轉變為文化和藝術中心。設計人員還結合磚窯結構,將其與表演場地和展覽空間關聯起來,增加了很多教育設施,公眾有機會去了解本地區的工業歷史。依靠這樣的方式,工業歷史遺跡、工業文化、現代城市生活不斷融合,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為城市景觀增色,為社區帶來了諸多的活力,也可以讓工業遺產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獲得新生。
3.工業遺址的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
工業遺址的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不僅要治理污染,還需要采取措施重建生態系統,讓其成為城市的綠洲。如,種植一些植被,創建濕地,增設綠地等,這樣可以提升生物多樣性,還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的空間。比如,廢棄的礦區,可以依靠植樹造林或者水體凈化,變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公園,這樣的轉化既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為城市生態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4]。通過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這些工業遺址實現了華麗轉身,成了城市中的綠色瑰寶,不僅改善了周邊環境,更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一轉變,見證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也彰顯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工業遺址的重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四、工業遺產景觀設計的實踐與挑戰
(一)實踐中的創新點
1.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很多新材料和新技術被應用到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中去。比如,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可以很好地保護遺址不會受到自然的侵蝕,也可以很好地保持其歷史外觀;先進的3D打印技術可以用來復制一些已經損壞或者丟失的工業元素;集成的智能系統可以提升游客的互動體驗,還可以監測和維護建筑的結構安全。這些新材料和新技術不僅可以不斷提升工業遺產的保護效果,還可以賦予其一些新的功能。
2.社區參與,提升公眾意識
在工業遺產景觀設計實踐中,還應該關注社區參與,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到工業遺產保護和活化項目中去,由此提升他們對工業遺產價值的認識,不斷增強他們的保護意識。通過參與社區藝術項目、志愿者活動等,可以讓居民了解到工業遺產的重要性,還可以讓他們成為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的一部分。另外,依靠教育和媒體宣傳等方式,可以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工業遺產的價值,形成廣泛的社會支持和參與[5]。
(二)主要面臨的挑戰
1.經濟成本與維護管理
無論是結構的加固,還是舊設備的拆除、新設備的安裝、周邊環境的整治,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都需要大量資金。不同于新建設的項目,工藝遺產的改造往往更加強調定制化設計,這無疑會讓實際成本不斷提高。在完成之后,長期的維護和管理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尤其是一些歷史價值高、結構復雜的工業遺跡。如何平衡好初期投資與長期收益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大難題。
2.法律政策與規劃限制
法律政策與規劃限制也會提出對應的挑戰。每個地區對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政策不同。另外,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也有一些困難,繼而使項目處于緩慢推進的狀態。對此,要懂得在當前法律政策的框架下,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由此讓各個相關項目能有效地運作[6]。
3.社會文化因素的考量
工業遺產的改造不僅要關注物質層面的更新,更應重視其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的傳承。這意味著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尤其是當地社區的聲音。因為他們對如何保留和使用這些遺產有切身的體驗。同時,還需要評估項目對當地社會結構、文化認同的影響,避免造成負面影響。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平衡歷史保護與現代需求,如何調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要求,都是需要精心設計和周到考慮的。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要能正確理解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融合的必要性,這是工業遺產作為資源再次發揮效能的重要路徑,也是景觀設計審美方案展現出個性化特點的重要舉措?;谶@樣的角度,要在融合過程中,妥善地處理好工業遺產與景觀設計審美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融合機制,發揮工業遺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迪,劉一萍.舊工業遺產的場所精神景觀活化設計研究[J].新美域,2024(7):95-97.
[2]喬治,楊靜,馬欣雨.面向紅色文化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設計:以大華·1935為例[J].現代園藝,2024,47(11):139-141,145.
[3]崔曉棠.文旅融合背景下工業遺產園區創新融合機制研究(景觀設計)[J].出版發行研究,2024(3):121.
[4]吳富鋼,莫敷建.城市歷史景觀(HUL)視角下的城市中心區工業遺產更新設計研究:以南寧市新陽路片區為例[J].工業設計,2024(2):136-139.
[5]崔曉棠.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工業遺產保護:以“2022第十四屆亞洲園林景觀產業博覽會暨亞洲園林景觀設計、設施及用品展覽會”為例[J].林產工業,2023,60(11):95-96.
[6]陳曉剛,邢珂,杜春蘭,等.隱性敘事:工業遺產景觀再生中的設計表達理論建構[J].中國園林,2024,40(3):62-67.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