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生觀教育影響大學生個人未來人生發展,對于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踐行為黨育人初心和推動學習型大國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傳人和佇立拔尖創新領域的時代能人,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后備軍和勇毅前行者。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要貫徹愛黨愛國相統一,推動人生觀教育科學化;優化理論實踐融合育人,推進人生觀教育現代化;用好新興科學技術手段,賦能人生觀教育數字化,努力實現大學生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的時代相連。
關鍵詞:人生觀教育;價值意蘊;目標導向;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001-03
引言
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面臨著諸多風險與挑戰。正確人生觀是大學生獲得成功的關鍵,關系到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進程與未來走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加強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對于大學生踐行有價值的人生、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然選擇
“立德樹人”任務是我國在新階段下提出的重大戰略需求,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根本要求。從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樹人”教育任務以來,全國高校紛紛加強教育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努力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思想品德素質。“立德”強調德育為先,“樹人”指向培育人才,通過“立德樹人”使大學生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宗旨,培養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新時代人才。從德育入手引領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精神狀態,鍛造大學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促成“立德”和“樹人”雙重目標的實現。
(二)踐行為黨育人初心的必由之路
實踐和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最堅實可靠的領導力量,堅持為黨育人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必然指向。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苦干實干使人民更加幸福、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安定,進入新時代,“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2]。青年大學生群體能否向中國共產黨這個堅強領導組織靠攏,并接受其思想指導和政治引領,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未來人生走向,同時關乎中國共產黨偉大事業的成功與否,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如何,更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與否。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個人發展與黨的前途使命緊密相連,要培養一代代忠心不渝跟黨走、堅定不移聽黨話的時代新人,引導大學生對黨充滿信賴、信念和信心,對黨的政策方針甚為關心、用心和細心,積極踐行為黨育人的初心。
(三)推動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途徑
建設學習型大國,需要終身學習和適應技術變革,這為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指明前進方向。21世紀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新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知識大爆發的速度遠超預期,人類面臨關于學習的新變革”[3]。科技變革帶來的社會變化,促使學習成為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因素,大學生要想立足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就必須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態度,樹立終身學習的人生觀。大學生的個人潛能將會因學習而獲得最佳發展,因科技而謀得長遠發展。大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實現,將有力推動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社會氛圍,助推我國由學習型大國向學習型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目標導向
(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大學生應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理想,為民族振興和國家繁榮貢獻力量。當前,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不斷攀升,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4],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一大批奮勇爭先、開拓創新的人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應具備個人發展與民族復興的有機統一,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強其擔當使命的思想意志,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奮進者和追夢人。
(二)培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傳人
偉大建黨精神是大學生汲取智慧與力量的重要源泉,指引當代大學生樹立起頑強拼搏、勇毅前行的人生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5]。可見精神對于個人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因此,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應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基因和高尚作風,鼓勵大學生堅定不移學黨性、忠貞不渝跟黨走,同時在社會實踐中磨煉意志、錘煉品格,樹立起艱苦奮斗的人生態度,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接力中華民族恢宏事業。
(三)造就佇立拔尖創新領域的時代能人
國際國內形勢迅速變化,大學生應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在創新創造領域中實現人生價值。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已成為現實需要。創新是科技進步的動力源泉,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型人才為時代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大學生具有豐碩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堅實后備軍,引導大學生成為拔尖創新領域的高素質人才,能夠在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同時增強大學生自我獲得感,幫助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三、新時代提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實踐進路
(一)貫徹愛黨愛國相統一,推動人生觀教育科學化
第一,深入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大學生思想認同。信念是所堅持的東西,理想是要達成的目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發展的動力源泉。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在首要位置,幫助大學生深刻領悟理想信念的價值,強化理想信念的精神導向,補足“精神之鈣”,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百年黨史的輝煌成就正用事實向大學生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選擇。通過精心設計相應課程、舉辦主題演講活動、組織讀書會、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班級團隊建設等方式,堅定不移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斷增強思想定力,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第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情感認同。百年黨史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其中,既有英勇犧牲和無私奉獻的革命先烈,也有誠實守信和敬業奉獻的道德模范。通過組織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和紀錄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紀念館、開展主題班會和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展覽等方式,讓大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和偉大,同時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激發愛國熱情。
第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深入領悟黨的思想、理論和行動,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理解與認同。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提升大學生的理論修養和政治素養,為大學生人生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可以通過組織政治理論學習、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組織集體談心活動、參觀紅色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館等方式,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思想問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
(二)優化理論實踐融合育人,推進人生觀教育現代化
第一,理論源于實踐,引導大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堅決抵制錯誤人生觀。當今,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觀念影響大學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這是社會快速發展背后存在的思想意識入侵問題。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應突出實踐教育,遵循“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須躬行”的思想指導,讓大學生通過支教、勤工儉學和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和工作,深入認識和了解到復雜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是意識形態問題,理性面對、冷靜處理,堅決抵制錯誤思想對個人人生發展的不利影響。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批判思維,讓大學生學會辨別真假、善惡和美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重視正向思想意識的引領作用,獲得積極的價值引導,樹立起正確、科學的人生觀。
第二,理論結合實際,淬煉大學生與時俱進的意志與品質,豐富大學生人生經驗。人生觀是一種思想層面的教育內容,它需要根據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來引導,從而幫助大學生們了解和把握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因此,在教育引導中,通過文化傳承和人文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同時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和素材來揭示社會現實,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例相結合,讓大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育過程中還應關注到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價值取向,讓大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教育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個人體驗,感悟知識與個人、知識與社會及知識與世界之間的聯系,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人生經驗。
理論指導實踐,培育大學生創新意識與斗爭本領,拓展大學生個人發展空間。理論是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啟示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要突出理論教育和實踐育人的雙向互動。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其關注前沿科技和社會熱點,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潛力,以及通過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社會問題和社會責任,鼓勵大學生積極面對挑戰和困難問題,勇于探索和嘗試,拓展個人發展空間,增強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
(三)用好新興科學技術手段,賦能人生觀教育數字化
第一,利用網絡技術,健全大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人生技能。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們可以更輕松快速地獲取信息,但同時也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形成一種被網絡所包圍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學校要通過網絡平臺提供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讓大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各種思維訓練工具和資源,讓大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提高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等思維能力;通過網絡技術,加強信息素養方面的教育,讓大學生了解信息獲取、處理和利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判斷能力;通過網絡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服務,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了解職業發展方向和就業前景,提高就業能力。與此同時,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教育大學生理性客觀地處理網絡信息和網絡輿論,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避免沉迷網絡和接觸不良信息,優化網絡技術對大學生的正確引導,利用優質網絡資源提升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動技能,使他們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發揮個人價值。
第二,運用視聽技術,打造大學生正向人生發展態勢。“視聽技術,在教育技術領域通常是對呈現視覺和聽覺材料的各種媒體的統稱,包括幻燈、投 影、廣播、無聲和有聲電影、電視等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簡單直觀地展示教育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呈現信息,以便大學生對不同的信息進行認識、理解和思考。學校可以通過視聽技術,提供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和人文講座,讓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視聽技術,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提高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通過視聽技術,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鼓勵他們勇于挑戰和創新,培養自信心和自尊心。視聽技術幫助大學生在面臨復雜多變的人生歷程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獲得自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努力打造大學生正向人生發展態勢。
第三,借助計算機技術,教育大學生積極學習和健康生活。計算機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實現了對各種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實現了數字化的轉型升級,信息的表達和傳遞變得更方便、快捷和高效。學校要通過計算機技術,提供學習管理服務和學習評估服務,幫助大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通過計算機技術,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和推廣,讓大學生了解健康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養和生活質量;通過計算機技術,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和健康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健康需求,提高健康管理能力;通過計算機技術,提供社交服務和社交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提高社交能力和交際能力。
結語
新時代需要新作為,新作為呼喚新思想,新思想感召新人才。新時代大學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珍惜這個時代,擔負起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樹立為祖國為人民為個人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向上向好人生觀,更全面地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讓青春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綻放,讓人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呂建強,許艷麗.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應對數字世界的技能需求—OECD《技能展望2019:在數字世界中蓬勃發展》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6):26-32.
[4]王一彪.感悟新思想偉力—一名黨報編輯的理論學習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3.
[5]劉美鳳,呂巾嬌.反思與前瞻視聽技術的教育影響—基于對美國20世紀視聽教育的知識考古[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