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指引,進一步提升產教融合發展的結構完整性,滿足產教融合育人培養的新需求。職業院校應在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的背景下,通過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能力不足、教育評估水平不高等教育問題的分析,精準定位教育問題根源,通過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優化,制定科學的問題解決方案及生態機制建設策略,提升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教育質量,為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奠定良好根基。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216-03
引言
現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體系的完善,為產教融合育人培養教育創新與實踐探索提供教育保障。職業院校應基于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構建多元融合職業人才培養教育生態環境,通過加強對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生態治理,不斷提升職業人才培養的實效性與有效性,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與高質量推進鋪平道路。
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態機制構建背景與要求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職業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育人方向,要求以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為核心,持續面向產教融合發展加強人力資源、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投入,降低產教融合中企業準入門檻,為企業更好接收職業人才與推動職業教育實訓的多元化開展夯實基礎[1]。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則針對產教融合發展提出新要求。其中,《方案》指出“以制度創新為目標,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建立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改革推進機制,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構建多元協同的產教融合發展體系,提升職業院校、企業及用人單位育人培養協作能力,推動產業資源、教育資源發展聚合,為產教融合發展構建新機制,將是提升職業人才培養中環境適應性的關鍵[2]。近年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發展拓展了新的路徑。推動數字經濟、數字媒體的產教融合發展體系建設勢在必行。所以,2023年1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著重針對產教融合與數字化教育發展進行提及。至此,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建設發展雛形初步形成,以數字教育、數字發展為主體,探索產教融合育人培養的新路徑,有效實現產教融合的數字化教育轉型,保證職業教育生態建設的平衡性、完整性及全面性,將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及加強產教融合育人成果轉化的關鍵[3]。另外,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鼓勵支持?。ㄗ灾螀^、直轄市)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引領,形成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產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從《意見》內容來看,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將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更好提升職業人才專業素養及加強經濟產業建設與教育產業發展的緊密銜接具有引領作用,使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布局,能基于完善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實現育人培養的多路徑協同。以此,滿足新時期職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二、基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構建發展核心切入點
(一)提升職業教育前瞻性
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應將教育生態資源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運用作為重點內容。保持教育生態資源的前提,是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前瞻性,強化職業教育的對產教融合育人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打造多元循環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實現教育生態機制建設的多元化、系統化推進。所以,職業院校需要從教育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服務保障三個維度做好教育前瞻性的提升。首先,在教育發展層面。職業院校要先于行業發展做好教育預警,通過分析行業發展趨勢,評估科研教育成果,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與產業建設方向,有的放矢地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建設。其次,在教師隊伍建設層面,職業院校要加強教師對行業新技術、新概念、新內容的教育吸收、消化能力,及時地更新教材內容、教育內容與創新教育新方向,提升各個階段的教育成果產出。最后,在教育服務保障層面。職業院校應為教師、學生職業教育、知識學習提供多方面資源支持,利用產教融合教育平臺,做好多元發展體系建設,實現對教育生態資源的循環運用,提升職業人才發展適應能力。進而,通過提升教育前瞻性的方式,實現職業教育的多位一體協同推進,為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做好鋪墊。
(二)保持產教融合發展平衡性
保持生態發展平衡,利用生態補償機制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提供支持,將是職業教育視角下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的核心切入點之一。因此,職業院校與企業可以依托深度合作發展布局,采用雙向互補發展模式控制產教融合教育平衡,并將良性競爭發展模式引入產教融合生態建設,根據生態系統發展的教育規律、經濟規律,構建平衡發展的教育體系,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教育協同,保持職業院校與企業職業人才培養的步調一致[4]。從而,確保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能有效維持平衡發展的教育機構,避免產教融合產生結構傾斜的問題。另外,保持產教融合發展平衡性,將在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提升職業教育針對性等層面創造有利條件。企業與職業院??梢酝ㄟ^產教融合的生態環境調節,動態化地推進育人培養體系建設,實現職業人才培養的彈性化開展,讓職業院校能根據職業人才崗位特點、職業發展需求及專業優勢,科學地做好教育決策。
(三)強化生態機制建設內容多樣性
對象豐富性與空間分布均一性,是保證生態多樣性的內在支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同樣要將強化生態機制建設的內容多樣性,作為提升產教融合育人質量的核心切入點。所以,新時期產教融合的教育發展,應基于生態建設的價值轉化,將提升教育對稱性與教育守恒性,作為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的重點,進一步利用對等原則優化職業教育發展體系,有效運用產教融合的崗位實訓、輪崗試訓等多種方式,提升職業人才職業素養、文化素質及從業發展能力,讓職業人才具備適應多種不同崗位工作的能力,基于一專多能發展思路的運用,持續推動多元融合教育發展建設,確保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能為職業人才豐富知識儲備、崗位經驗及提升職業發展能力提供內在支撐。
三、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構建困境
(一)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協同教學能力不足
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育人培養的協同推進,將是生態機制建設的重點。然而,部分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發展,僅針對部分項目實訓或項目教學推進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在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教學實踐方面,未能提升企業的教育參與能力,使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形成相互獨立的教育結構,難以實現產教融合發展的雙向互補。受此影響,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教育互動也局限于階段性的育人培養工作。從而,導致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缺乏時效性,加劇職業教育的滯后性問題,使職業教育的推進無法保持育人培養的前瞻性。所以,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協同教學能力不足問題,對于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形成部分限制,不利于產教融合視角下育人培養工作的高質量推進,對后續產教融合教育發展埋下隱患[5]。
(二)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教育評估水平有待提升
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需要保證教育工作的內在針對性,讓職業院校與企業能在各自領域發展育人培養的核心優勢,為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提供教育支撐力。但從現實環境來看,部分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發展,未能有效針對各個專業的職業特點、崗位工作要求、產業模式及企業發展規劃,合理地制定職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育決策,而是單方面基于企業以往用人需求構建產教融合教育體系。這一方式,不僅影響育人培養的教育發展平衡,同時,也不利于推動產教融合的教育創新發展。其中,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教育評估能力嚴重不足,未能結合職業人才發展需求、專業優勢、就業意愿、創業能力等,科學地做好產教融合的教育銜接。從而,使職業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教育規劃的制定脫離現實發展環境,降低產教融合生態機制的教育循環發展能力。
(三)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發展結構與內容單一
豐富產教融合育人結構與內容,提升職業人才綜合發展能力,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重中之重。部分職業院校雖然通過搭建產教融合教育服務平臺,提升教育結構與內容豐富性,但在基礎的育人培養體系建設與教育保證機制建設方面,卻未能做好教育項目內容、資源的補充,使部分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發展形成教育結構與內容單一的問題。從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來看,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職業院校與企業項目合作的教育發展深度不足,未能面向更深層次做好教育資源挖掘,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存在內容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與教育不協調等基本問題。最終,使部分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產教融合育人培養產生教育結構與內容單一的問題,不利于產教融合育人培養的高水平推進,對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形成負面影響。
四、依托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構建策略
(一)建立職業教育的教師駐崗實訓協同教學機制
建立職業教育的教師駐崗實訓協同教學機制,是指通過派駐教師面向企業開展駐崗教育指導,讓教師能在學生崗位實訓的過程中做好課程教學引導,并將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課程內容通過教師駐崗實訓進行呈現。必要時,企業可以派駐專職教員、職工、項目負責人與教師開展駐崗實訓服務對接,提升企業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參與能力,把企業掌握的前瞻性技術、內容應用于職業人才的崗位培訓教育實訓,進一步利用教師駐崗實訓推進職業教育引導與企業實訓的雙向互補,保證各個學科課程教學的時效性,讓各個不同學科的課程教學成果能在學生崗位實訓中加以體現。以此,保證企業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多元協同,統一職業院校與企業職業人才培養教育方向,使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建設,能更為有效地針對企業崗位實訓資源進行運用,為產教融合生態建設可持續推進奠定堅實基礎,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建設質量。此外,教師駐崗實訓能加強教職員工的教育經驗交流,提升教師的教育服務工作能力,使教師能基于教育協調與教育管理,更好提升自身教育工作能力,為教師更好適應產教融合教育生態環境提供保障。
(二)完善產教融合的數字化教育評估體系
完善產教融合的數字化教育評估體系,借助數字技術、數字媒體為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提供助力,根據職業院校教育工作特點、企業教育實訓優勢及職業人才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構建產教融合教育體系,并采用數據驅動教育決策的方式,科學地開展教育規劃,則對于深化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有著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解決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教育評估水平有待提升的現實問題。譬如,職業院??梢酝ㄟ^數字化教學服務,與企業職工或企業技術工程師,共同開設線上實訓輔導課程。職業人才可以根據職業發展需求、就業意愿等,自行選擇線上課程教學內容,并在課后接受企業數字化情景模擬的實訓考核。教師則應根據學生考核成績,調整當前階段課程教學內容。通過與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有效做好數字化教育引導的雙向教育對接。從而,基于對學生專業優勢、職業能力的評估,系統化地推動產教融合教育實踐工作。確保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產教融合發展,能基于現實教育環境及崗位工作環境,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布局,為后續產教融合生態機制的教育發展循環夯實基礎。
(三)豐富產教融合發展結構與教育內容
豐富產教融合發展結構與教育內容,要求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合作發展方向,能利用產教融合做好對教育項目資源與內容的補充,并面向更深層次做好教育資源挖掘,將職業院校教育科研平臺作為產教融合教育保障機制建設的內在支撐,通過企業與職業院校在教育科研、教育實訓方面的育人合作,讓企業科研成果、職業院校學術成果能面向職業人才培養做好教育輻射,豐富產教融合發展教育內容與教育結構,健全產教融合服務管理、責任管理教育制度,利用獎罰機制與教育激勵制度,提升產教融合發展的教育實效性,提升職業院校與企業在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的教育管理能力,保證職業院校與企業在產教融合聯合育人方面的教育協調性。所以,豐富產教融合發展結構與教育內容,實際上是通過提升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發展教育深度,為職業人才教育培養提供更多支持,保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的內容多樣性,強化生態機制建設的教育引領能力,有效為職業人才就業、創業發展提供多種支持。從而,為企業發展與行業建設輸送優秀的職業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進一步提升產教融合育人成果的轉化能力,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協同育人的發展水平,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支持。職業院校應依托產教融合生態機制建設,持續做好針對當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與教學策略的優化,有效結合新時期職業人才發展需求,構建育人培養的發展新生態。
參考文獻:
[1]余闖.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政策意蘊、學理邏輯與現實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1):144-150.
[2]毛敏,牟能冶,羅潔等.產教融合下物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施[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12):156-159.
[3]蔣文賢.職業教育生態圈重構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制改革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7):42-45.
[4]田真平,高鵬.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態系統的共生演化與治理機制[J].職業教育研究,2021,(04):4-10.
[5]曾陽.比較視域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制度分析與合作生態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0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