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師范生就業問題多元而復雜,表現為師范生人數持續增長導致供需失衡,師范生學歷現狀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就業期望高不符合社會需求,女生比男生就業困難等。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師范生就業區域不平衡導致就業困難,師范生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其就業問題,免費師范生和非師范畢業生加劇壓力,競爭力薄弱與就業指導缺位影響就業等。相應對策有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師范院校深化教改提升師范生綜合素質,加強師范生就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師范生應主動提高自身就業創業競爭力,師范生客觀分析形勢改變擇業就業觀念等。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師范生;就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064-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1]。師范院校以教育與職業雙重屬性必將適應市場化的客觀要求。面對師范生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需要系統地調研師范生就業的問題現狀,嚴謹地分析問題背后的影響因素,力爭探尋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師范生更加順利地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
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師范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范生人數持續增長導致供需失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師范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師范生人數大幅度增加。現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15所師范院校近三年畢業生數據做樣本進行數據統計,2020屆畢業生69532人,2021屆畢業生71774人,2022屆畢業生78661人。分析發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師范生不僅總量較大,而且絕大多數師范院校的畢業生逐年遞增。從需求角度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速度降低,中小學、幼兒園的學生人數減少,學校的班級數量減少,對師范生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根據微觀經濟學供需平衡法則可知,當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就會出現師范生供給過剩現象,很多師范生就業困難就成為必然。
(二)師范生學歷現狀與用人單位需求錯位
在當前就業市場環境下,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教師時存在過度追求高學歷的現象。這一現象不僅體現在對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要求上,還出現在對幼兒園、職業學校等各類教育機構教師的招聘中。許多單位認為應聘者學歷越高越好,即使是一些初級職位,如小學或幼兒園教師,也往往需要碩士研究生學歷。這種過于嚴苛的學歷門檻,導致一些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但同樣具備教育教學能力、豐富實踐經驗和良好綜合素質的優秀師范生卻因為學歷不達標而無法獲得合適的崗位。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教師時,往往忽視了教育教學能力、實踐經驗以及綜合素質等更為實際和關鍵的考量因素,而是盲目跟風,追求高學歷。這無疑加劇了學歷偏低的師范生的就業壓力,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愈演愈烈。
(三)師范生就業期望偏高與社會需求不符
師范生對就業市場缺乏全面的了解,沒有徹底改變落后的就業思想。以前的師范生,只要用人單位直接來學校招聘就可以找到工作,就業壓力較小。而現在就業形勢發生了巨變,在大量畢業生找工作都困難的背景下,很多師范生還停留在陳舊固有的就業觀念里,其就業行為嚴重脫離了社會現實[2]。師范生就業意向選擇到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就業的比例是40%,選擇政府部門、相關事業單位的占29%。但目前成渝地區事業編制的公立學校每年的公招名額逐年減少,甚至出現不增加新編制,退休多少,增補多少的現象,這也增大了師范生的就業壓力。同時師范生要進入黨政部門和事業單位工作,要通過統考的公務員考試和相應單位的事業單位編制考試[3]。這些崗位的實際設置,從數量和要求上來說,師范生都不占任何優勢。因此,師范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脫離了社會的現實需要,不利于就業。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師范生就業問題的成因
(一)師范生就業區域不平衡導致就業困難
絕大多數師范生都傾向于選擇到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去就業,因為往往發達的城市生活水平更高,更有吸引力。通過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發現,成渝經濟圈內的師范生35.4%的會傾向選擇在成都和重慶工作,28.1%的師范生會回到生源地就業,17.2%的師范生會跨區域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就業[4]。近年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成都和重慶兩座中大型城市發展迅速,經濟發展大幅度提高,教育、醫療、交通等方面的優勢突出,許多師范生自然就傾向于選擇到成都和重慶工作,而不情愿去相對落后的地級市、鄉鎮、農村地區工作。長期下去,就會形成師范生向成都、重慶城市流動的趨勢,出現成都、重慶的優秀師范生的資源過剩,其他地區師資不足的現象。
(二)師范生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其就業問題
一是師范院校辦學重心轉移,師資不足,影響師范生質量。近年來,許多師范院校盲目申辦專業,擴充招生,導致辦學方向迷失,師范專業不信“師”。在師范專業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幅度降低,由此導致師范生質量堪憂。二是師范專業擴招,師資不足,畢業生質量下滑明顯。高校擴招使得理想的小班化教學組織形式根本無法實現,造成了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大幅度降低。同時由于學生規模太大,想要一線的中小學、幼兒園為每一位師范生提供見習和實習的崗位也無法實現,直接影響了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和畢業生質量。三是師范生教育機制缺乏創新機制,導致師范生質量不高。師范院校在培養師范生過程中,缺乏系統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機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中,采用“授受”式、“填鴨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主體地位都沒能得到很好地關注,師生之間缺乏高頻率的有效溝通,培養的師范生傳統死板,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欠缺,不能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四是師范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部分師范院校師范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教科書、課程體系、課程方案具有滯后性,課程理論性較強,實踐性和綜合性相對較弱,導致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滿足不了中小學、幼兒園對教師素養的需求,因此部分師范生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找到滿意的工作就理所當然。
(三)免費師范生和非師范畢業生加劇壓力
高等師范院校以師范生的培養為主要目標。《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第五條規定:免費師范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學任教。有關省級政府要統籌規劃,做好接收免費師范生的各項工作,確保每一位到中小學校任教的免費師范生有編有崗。我們不難看出部屬師范大學的免費師范生具有就業優勢,而這對于就業壓力巨大的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近年來,師范生的就業政策改革力度有所加大,教師不再是師范生所獨享的職業。成渝地區錄用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都是進行統一公開招聘考試,筆試加面試后,擇優錄用。由于教師崗位有許多有誘惑力的地方,加上非師范類大學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也沒有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把就業的方向轉向了教師崗位,由此極大地沖擊了師范生就業。
(四)競爭力薄弱與就業指導缺位影響就業
目前的師范生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比如:對教育教學理念和師范技能掌握不到位。師范技能中最基本的“三字一話”技能不合格現象都很突出。師范生的實踐教學時間不夠,往往在最后一個學期才參加實習,對教師行業的實踐教育教學技能欠缺,甚至有學生臨近畢業了,還不知道如何寫一份標準教案,如何組織一節課,如何與學生溝通。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自己缺乏“競爭力”,就業困難。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師范生對于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并不滿意。學生提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沒有真正地促進他們就業。學生希望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落到實處,精準的指導。從大一開始直到畢業整個過程都應該安排就業指導。雖然高校已經普遍在課程方案的必修課中增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創新創業、就業指導類課程,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很欠缺,例如,有些師范院校課程方案計劃在畢業生的最后一學期才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往往是請幾個專家學者來學校開為數不多的就業指導講座,粗略的講解就業趨勢和方針政策等。
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師范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相關體制機制改革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就業立法,深化就業和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消除公平就業障礙,健全規范有序、平等競爭、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大力提升人力資源供求對接匹配的功效,為師范生就業創業提供全面精準服務。出臺促進師范生的就業方針政策,完善就業體制機制。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戶籍制度和人才選用制度的改革。出臺和完善鼓勵師范生選擇到中西部偏遠地區、到鄉鎮、農村等基層單位的優惠政策,拓寬師范生就業面;建立針對性師范生就業服務機構,調節師范生就業結構,為師范生就業提供高質量服務。
(二)師范院校深化教改提升師范生綜合素質
師范院校在專業申辦和課程設置上,應樹立市場導向和需求導向的意識,申辦一些社會需求量大的師范專業,壓縮已經飽和的專業,拓展缺口明顯的專業方向,做到培養社會急需的師范生;跟隨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修改人培方案,加強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效能,提高辦學質量;加大師范專業辦學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保障師范專業的良性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鍛煉機會和平臺,使文化人、教學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等同向同行;師范院校師范專業應專門開設一些就業指導類課程,并落到實處,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一些找工作的技巧,及時找到滿意的工作。
(三)加強師范生就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設
師范院校應著力加強就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完善地區之間、院校之間、系院之間就業信息網絡平臺構建,積極與政府的人事考試網、企業社團的人才交流和招聘網站合作,充分利用互聯網方便快捷的優勢,豐富和加快就業信息采集和發布,實現全方位的就業政策梳理,就業數據共享,網絡招聘等多方位的就業信息服務,促進師范生就業。尤其是四川和重慶正在合作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加強雙城經濟圈內師范院校師范專業的交流,師范生就業市場信息網絡的共建共享。協調相關資源,促進彼此的師范生就業。
(四)師范生應主動提高自身就業創業競爭力
從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看,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因此師范生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因作用,主動提高自身競爭意識。這是解決師范生就業競爭力薄弱問題的重要方面。師范生應首先從自我分析出發,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師范生應該充分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強化專業思想,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視野,提高專業素質。盡可能參加學校組織的就業知識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珍惜每一次就業實踐工作經驗與機會,在就業與實踐中及時發現和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5]。比如: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等等,提高綜合素質有利于順利就業。
(五)師范生客觀分析形勢改變擇業就業觀念
如今就業形勢較為嚴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師范生應認真的分析就業現狀,客觀評價自己后,做出理性的選擇。一方面師范生要徹底改變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都能夠很輕松地找工作的陳舊觀念,摒棄傳統落后的就業思路和理念,形成符合現實社會要求的擇業就業觀。同時師范生需要認真地重新審視自己,理清當前社會的就業規律,將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恰當地運用,增強自己的就業優勢。當成都、重慶找不到工作時,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目標,在鄉鎮、農村還有許多教師崗位急需人才。可以先去小地方就業,慢慢積累經驗和社會閱歷。等到實力儲備夠了,又有恰當的時機時,再來選擇更好的職業。換言之就是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思路。找到一個稍微差一點的工作,總比沒有工作好。另一方面師范生也可以自己創業,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機會非常多。如果自己有闖勁和干勁,又有合適的機會,師范生可以打破傳統思想,積極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
結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師范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且緊迫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師范生等多元主體攜手并進,共同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政府應積極建立并完善師范生就業政策體系,精準對接地區教育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就業崗位和扶持措施;學校應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實踐環節和就業指導,讓師范生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鍛煉技能,增強本領,順利就業;師范生自己要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改變擇業就業觀念;這樣才能切實解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乃至更廣泛范圍內的師范生就業難題,助力我國師范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 -《工會博覽》- 2022-10-
[2]李曉娟.師范生就業問題研究及對策[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8(02):8-10.
[3]程春雨. 師范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4.(02):16-18.
[4]鐘文銳,曾浩.首屆免費師范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師,2011(13):18-20.
[5]于慧敏.師范生就業趨勢和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高教,2002(06):44-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