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路的建設對于推動交旅融合、助力產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醉美龍江331邊防路”建設的實地調研,系統梳理了G331公路交旅融合的發展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困境。針對機制創新、服務設施節點升級、深度探尋交旅延伸和滲透性融合模式、發揮品牌和城市示范效應、擴大營銷流量和宣傳力度等途徑,切實實現以公路為支撐、以產業為引領的龍江交旅融合發展之路,以期通過交通強省建設為全國性的交旅融合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G331邊防路;交旅融合;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100-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等基礎設施。政策為“龍江交旅融合”把握了發展新脈搏,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與路徑。近年來,黑龍江省在支持交通運輸與旅游業發展、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方面持續投入,旅游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國內國際、跨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效能不斷優化[1]。
一、“醉美龍江331邊防公路”建設助力龍江交旅融合發展之必然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啟動“醉美龍江331邊防路”公路建設項目,旨在重點深化交旅融合的理念,提升“道路通,產業興”布局。該項目被譽為“中國北境公路之王”,全長約2600公里,北段主要以國道丹阿公路(G331)為主通道,東起東極撫遠、西至北極漠河,主線路段長達1700公里,其中撫遠至嘉蔭段為830km,是北段公路項目建設的重要地段,也是覆蓋主線兩側各20km旅游輻射的重要區域[2]。建設重點包括交旅服務設施規劃、汽車營地選址評估、交旅項目開發規劃定位、營地品牌及產品策劃等,切實推動交通與旅游、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共生共榮的新業態。
二、交旅融合下“醉美龍江331邊防公路”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標志性公路工程竣工,為交旅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G331邊防路的建設,其沿線許多標志性工程和關鍵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運行良好的公路網絡已基本形成。標志性公路工程的竣工,補強了黑龍江省連接縣級節點、陸路邊境口岸、重要景區和交通樞紐的功能,打通了縣市群內部城際通道、臨邊快速通道,提高了路網效率,增強了公路連接的韌性;充分利用原有舊路改造,開發沿線村莊民宿打造公路驛站;充分利用現有公路邊角地和道班建設公路周邊的服務區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公路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交旅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二)景區連接線工程完工,為交旅融合發展提供契機
截至目前,G331邊防路景區連接線工程實現了黑龍江省交通干線與重要旅游景區銜接,強化了交通網“快進慢游”功能,加強了鄉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景區客運建設。G331公路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改善景區布局分散的狀況,更能通過公路網絡將沿線分散的旅游資源有效串聯,形成整體優勢,實現集“公路通道、旅游服務、產業聯動、景觀規模”一體化的公路服務體系,突出旅游資源的集群效應,并帶動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交旅設施項目完善,為交旅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通過加強公路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與質量,為交通與旅游業融合提供更為便捷、舒適的體驗。目前,醉美龍江331邊防路一期交旅設施總投資4.1億元,包含9個子項目,正逐步完善重要交旅服務設施,為交旅融合發展提供了保障。G331公路建設過程中,緊扣“交旅融合”行動主線,加大品牌旅游項目和產品設計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服務設施功能性,發揮公路對旅游產業的服務性、引導性功能作用。
三、“醉美龍江331邊防公路”建設助力交旅融合發展的困境
(一)綠色生態和區域保護等問題仍需統籌解決
建設用地規劃在綠色生態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域保護、土地用地等方面面臨多重問題,迫切需要各部門加強溝通與協作,共同解決。G331邊防路從撫遠到嘉蔭段,沿線自然景觀和遺址遺跡較豐富。交旅設施汽車營地建設用地受保護區濕地、防洪堤壩、二級水源地、規劃外等因素影響,部分項目在地方區域內調整,增加了前期工作的調研選址周期,而影響了工程施工組織,導致目前進度不及預期。有些縣市在推進交旅融合項目時,不僅涉及交通部門,還會涉及其他部門,甚至還會延伸出某個部門誰牽頭等問題,致使整個項目管理困難頗多。
(二)交通旅游服務設施和配套體系仍需提高
G331沿線城鎮核心區路段的交通設施、服務設施、游憩設施等存在開發模式滯后、場地規模不足、功能單一化以及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涉旅基礎設施不配套(交通、電力、電信、觀景臺、服務區、加油站等),G331主線現有服務區最大間距約280km、觀景停車區最大間距約150km,顯著低于國內其他旅游公路服務設施布局密度。現有交通設施條件與游客服務質量無法與日益增長的旅游質量要求相匹配等現狀。滿足游客出行、提供豐富多彩的出行活動對建設G331沿線的服務設施和配套體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交旅融合實現跨界新業態的粘合度弱
黑龍江省旅游業正面臨著經濟換擋期、交通與旅游融合的發力期。交通通達度作為旅游業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交通與旅游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G331公路建設日趨完善,旅游帶動道路利用率的效果顯現性卻較弱。傳統旅游業已難以適應產業間的跨界融合,尤其在人口紅利減弱、旅游業附加值不高、運行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致使旅游帶動道路利用率低,實現產業間跨界融合、拓展新領域交旅融合新業態的粘合度不高。
(四)交通旅游品牌及示范效應仍待提升
交通旅游品牌的創新性會影響城市示范效應。G331沿線旅游品牌尚未形成,且未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現有的公路旅游精品線路及品牌在全國影響力較弱。產品設計缺乏本土文化本源和地方特色,缺乏品牌個性化設計,無法滿足“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個性化、體驗性精品項目少,同質化項目多,融合趨于表面。汽車營地、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租車等新型旅游要素服務體系仍需完善和創新,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體驗效果,發揮城市示范效應,為交旅產業融合發展精準助力。
(五)交通旅游融合營銷手段與方式仍需創新
流量經濟時代,交旅融合營銷手段由單一向多元轉變。G331沿線交旅融合的營銷手段除傳統媒介的電視廣告、網頁廣告、電影等方式外,還采用短視頻、快手、抖音等平臺進行宣傳。盡管新興渠道如網紅博主、小紅書、實景直播等應用較少。但碎片化場景和形象化的目的仍面臨問題。旅游產品宣傳內容趨同,營銷活動過于地方化,缺少塑造自身特有的文化IP和區隔,難以吸引市場關注。
四、交旅融合下“醉美龍江331邊防公路”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以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助力交旅融合提質增效
G331規劃區域內生態紅線管控廣泛且保護等級高,需優化路線,避免生態與環境敏感區。地方政府要加強對土地征拆工作重視程度,提高效率,為二期項目奠基。切實落實省政府關于G331邊防路“原生態”定位,規劃在嚴格避免生態紅線占用的前提下,通過深化前期調查,聚焦在旅游需求高的關鍵路段,以道法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細化方案做好公路和服務設施提質升級,盡可能減少人工干預。在綠色保護下,發展旅游業與林下經濟,加快旅游資源轉換。
建議建立領導牽頭,省交通運輸廳具體組織,省級相關部門參與的組織協調機制,負責全省交旅融合發展的統籌規劃、組織實施和綜合發展,強化部門間協同、方式間融合、區域間協調、交通建設經營管理與旅游的互動運作,共同推進發展。涉及保護區域,需要由統一部門協調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和林業草原局,加快推進相關審批工作,發揮交旅融合的集聚效應。
(二)以“節點升級”為宗旨,推進服務設施“質量提升”
依托G331公路同步構建服務設施的“節點升級”系統,加快以高速公路為主干路段的連接景區,打通城市、交通結點和景區之間的通道。一方面,基于現有道路條件,實現服務設施的“節點升級”。通過“借景”“造景”“串景”等方式,增加或連接景觀步道、景觀車道、景觀平臺、停車帶、自駕營地和驛站等設施的建設,形成節點地區自身交通區位的主題特色。另一方面,完善服務設施的“質量提升”。重點規劃節點地區的服務設施,在基礎設施、運輸服務和管理服務等方面注重交旅融合的質量提升,實現在理念、技術、產品、功能、空間、服務等方面的多元交融。加快汽車自駕營地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補齊交旅融合服務基礎設施短板,保障加油站、停車場、充電樁、維修點等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3]。
(三)以地域優勢為先導,打造交旅融合新業態
交旅融合不是交通和旅游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一種互動的資源整合。一是厘清定位,確定“為何融”的問題。依托“醉美331”道路改造,結合地域優勢發展特色旅游,確定交通和旅游“規劃融合、路景融合、功能融合、運游融合、管理融合和產業融合等深度融合”的理念布局,扎實推進全地域、全產業、全資源融合。二是深入挖掘,解決“融什么”的問題。圍繞“醉美331”交旅融合需要,找準契合點,調整產業結構,以冰雪經濟為新增長點,推動特色文化旅游發展。三是深度對接,解決“如何融”的問題。通過探尋“交通+旅游”業態延伸性融合和滲透性融合模式,以“旅游+”為抓手,建設重點旅游項目和線路,拓寬“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研學”“旅游+商貿”等新業態,發揮邊境、界江、濕地、冰雪、民俗等旅游資源優勢,形成具有鮮明主題特色及一站式休閑娛樂業態,促進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的融合、跨界發展。
(四)立足本土品牌,升級城市“示范”效應
G331交旅融合規劃項目屬“全域旅游”的啟動示范項目。現階段,需要重視本土品牌的建立與推進,提高各縣市整體認知度和識別度,發揮城市示范效應,使其成為引領品質的旅棲目的地。一是借助G331交通優勢,建立享譽全國的精品公路旅游產品及品牌。按照“一路一策”以點帶線的方式,將既定旅游資源重新整合、升級,為旅行者提供多元化的深度旅游體驗,使產品主題化、品質化。二是以營地為載體,構建自駕路線和營地體系,有序推進G331交旅融合體驗式旅游產品。以極致體驗及特色住宿為突出賣點,在自駕旅游市場樹立獨有產品形象,形成品牌區隔。在汽車營地設計多元化的娛樂項目和民俗表演項目,如親子游樂場、房車KTV、真人CS等收費性項目,推進“赫哲族婚俗表演”“拉哈蘇蘇舞臺劇”“烏蘇里船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旅游品牌轉化[4]。三是營造G331旅游產品的引爆點和核心活動。圍繞特定本土文化主題進行氛圍設計、情感設計及活動設計,注重滿足游客個性化、體驗性需求,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演藝+”等產品活動。以旅游產品帶動交旅發展,形成“一鄉一游、一村一品”豐富的核心旅游產品,升級城市宜居功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品質,為交旅產業發展提供城市示范性。
(五)制造營銷流量熱點,充分發揮公關傳播力度
從流量到留量,利用“吸引流量、用好流量,借力流量”,發揮公關傳播力度,完善G331沿線縣市在交旅融合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一是營銷活動“求新”。借助多元傳播途徑創造游客觸點,通過活動營銷引入各專業合作方,實現客戶群定向傳播及導流[5]。配合交旅融合項目開發計劃,引入活動營銷,以提升城市及項目的知名度,引爆市場。以各類不同規模活動、事件,分階段分層級分客群制造網紅“熱點”,有效整合公關傳播資源,帶動新媒體平臺的口碑傳播和內容推廣傳播。例如,通過短視頻講好“同江故事”,發揮“同江文化旅游”新媒體網絡矩陣作用,利用智慧旅游平臺及抖音直播、慢直播等形式,強化旅游攻略、節慶活動及精品線路推廣。
二是營銷模式“創新”。服務區作為G331公路拓展交旅融合的重要形式,“服務區+旅游”項目應不斷創新,初步形成自駕房車營地模式、交旅綜合體模式、IP+主題街區模式、特色民俗小鎮模式、產業基地模式和旅游景區模式。例如,旅游景區模式可以以創新開發、盤活旅游資源為切入點,精心做好新建景區景點服務指導,避免功能同質化,打造旅游景區精品。將八岔鄉向日葵花海、三江口大街稻田景觀、闖關東民俗文化村等原生態風光,融入夏季旅游線路,打造網紅打卡景觀地,成為鄉村旅游獨特賣點。
三是營銷產品“立新”。不斷挖掘G331沿線縣市的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筑、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商業街區、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和創意旅游產品。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G331產品,推出“走出黑龍江”的“爆款”項目,整體包裝本地旅游品牌IP,填補G331沿線市場空白的“標桿”產品,提高城市知名度。
結語
在全面推進交旅融合、建設旅游強省的戰略部署背景下,G331公路建設發揮了交旅融合的“動力泵”作用。交旅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公路建設助推交旅融合提質提速是十分必要的。G331公路建設效果也充分顯現了交通驅動力帶動區域旅游資源整體開發的效力作用。不斷拓寬交旅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加快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推動兩大產業的持久、共贏發展,任重而道遠。交旅融合下的G331邊防路建設將“以路相伴,以景相擁,景隨路至,路景相融”,文化傳承與交旅創新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孫宇.交旅協同深度融合,大美龍江一路隨行[J].奮斗,2023,(11):47-50.
[2]林旭坤,溫惠英,游錦龍.基于交旅融合的廣東南嶺生態旅游公路規劃研究[J].公路.2023,68(08):258-263.
[3]林旭坤,溫惠英,游錦龍.基于交旅融合的廣東南嶺生態旅游公路規劃研究[J].公路,2023(8):258-263.
[4]倪明輝.黑龍江省民族地區康養旅游產業跨界融合模式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2):82-89.
[5]李任.“雙向奔赴”:文旅發展新趨勢下營銷創新的理念與模式[J].理論月刊.2023(12):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