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一直是高職教育需要研究的根本問題。而樹人必先立德,高職學生在大學這個階段正是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心理育人工作至關重要。本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深入探索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旨在將心理育人工作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實施、全方位滲透,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通過分析心理檔案相關研究、建設現狀及問題,探索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解決路徑,本研究將有效推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關鍵詞:三全育人;心理檔案;心理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123-03
引言
心理檔案記載了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心理測評情況、心理輔導情況、心理預警情況、心理治療情況等方面的內容。心理檔案的內容是動態變化發展的,不僅是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真實記載,也是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及早干預的重要依據。學生心理檔案在“三全育人”育人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建設心理檔案使得教師、家長們更加客觀看待學生的心理狀態,準確掌握學生心理變化的規律。另一方面,建設學生心理檔案也是教師進行心理評估、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能在必要時盡早、及時干預引導學生的一種監測手段。第三,建設學生心理檔案,為學院心理課程提供支撐,為教育學、心理學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一、心理檔案的相關研究
關于心理檔案定義的研究,高凡在《學生心理檔案數字化的必然與應然》認為心理檔案是對學生成長背景、生活重大事件及各階段的心理狀況描述、心理測試結果、心理咨詢與輔導等相關資料的集中保存,這些資料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組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并真實反映學生心理特點的總和[1]。吳麗玫在《學生心理檔案建設質量對多價值利用的影響研究》中提出完整的學生心理檔案內容應該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環境背景、心理健康狀況水平、個性心理特征、咨詢輔導干預記錄、重要生活事件、興趣特長愛好、個人學習經歷、成長發展規劃等[2]。楊之慧在《新時期體育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研究》一文中提到:一般來說,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通常包括學生的個人信息、各個時期心理測評情況、專業測評師的結論、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教師和同學以及學生本人的評價情況等方面[3]。
在心理檔案管理研究方面,余波等在《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一文中提出:“將心理健康檔案管理與內外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將心理健康檔案管理與心理健康咨詢與測評進行有機結合、將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4];而更多學者專注于提出結合大數據的優勢提升心理健康檔案建設的智能化,王建敏等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研究》中闡述了大數據時代對學生心理檔案建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形成信息整合平臺、形成信息管理平臺、形成科學研究平臺[5]。崔洛霞在《大數據驅動下大學生動態心理健康檔案建設探索》一文中提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可以有效連接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種資源,并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理使之形成龐大的動態心理健康信息庫,使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獲得極大豐富,這對于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趙智勇在《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社會化》從心理檔案社會化的角度,闡述了高校應運用社會化手段強化心理檔案信息的收集,利用大數據的整合效應實現心理檔案信息的社會化共享,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制度與社會規范的聯動對接機制。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與環境的關聯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需要結合校園文化進行建設,另一方面需要緊跟大數據時代的腳步,運用信息化手段來豐富心理檔案材料收集渠道,提升心理測評分析的時效性。
二、高職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現狀及問題
建立心理檔案是高校進行心理育人工作的根基,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基于江蘇某高職院校作為調研樣本,此高職院校始建于1958年9月,隸屬于江蘇省某廳。學校是以培養農牧科技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此高校無論從辦學規模、師資力量、辦學質量等諸多方面都走在了高職院校的第一方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基于該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檔案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研,分別和6名教師進行了訪談。這6名教師分別為一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師A、兩名二級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黨總支副書記B、C、一名學工辦副處長D以及兩名二級院系負責學生心理工作站的教師E、F。
本研究通過訪談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現狀、心理檔案的管理現狀、心理檔案信息的利用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根據訪談結果對該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剖析,大致分類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心理檔案管理未體現動態性,缺乏全過程管理
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提出該高校學生心理檔案的建檔內容都有哪些?A教師答道在該校心理教育中心存放的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不夠全面,大部分材料是新生入學進校的心理測試結果以及重點關注人群的談心談話記錄。在平時的心理健康管理過程中,也只是依托省級平臺進行入校的心理測評的預警分析結果建立各類學生的電子檔案,根據測評結果將學生心理狀態劃分為“警戒、高危、追蹤、關注、正常”五個等級,其中警戒、高危人群建檔談心疏導記錄。E、F教師提出二級學院心理工作站存放的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是追蹤、關注人群談心疏導記錄以及平時心理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節風險等級而進行的談心疏導記錄。但B、C、D教師對心理檔案的內容只能說出個大概,并不完全了解。
根據訪談結果,我們發現在平時的心理檔案建檔中,大部分檔案材料是針對新生入校進行心理測試篩查結果以及高危學生談心談話記錄,忽略了對新生進校以后生活、學習、交友、戀愛、就業等諸多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的跟蹤,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紀實全過程,無法科學系統體現出學生心理的變化軌跡,無法充分發揮心理檔案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實效性和動態性,使得心理教師無法及時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正確的研判,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效果不佳。
(二)心理檔案管理不規范,缺乏全方位管理
在訪談中,B、C教師提到每個學院只配備了一名專職心理健康員,專職心理健康員承擔了大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心理檔案收集、整理、歸檔的工作也由心理健康員來承擔負責,很多心理健康員由于心理課程、心理訪談的工作已經很多了,根本無暇整理學生心理檔案,在心理檔案的整理中,心理健康教師經常喊一些優秀學生干部來協助整理檔案,這個過程存在心理檔案信息泄露的風險。一旦信息泄露,就會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員的不信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被動的狀態。A教師提到很多心理健康員會運用信息化手段來實現心理檔案的管理,但是網絡的開放功能同樣也存在著一定信息泄露的風險。當學生心理檔案一旦遭受泄露,會帶來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感,甚至一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會產生絕望、遭受背叛的念頭。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心理檔案面臨著信息保密的挑戰,只有通過全方位規范心理檔案建設管理,全面運用線上線下安全、有效的現代化手段措施保障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E、F教師提到學校缺少心理檔案管理的相關制度,他們反饋很多教師不清楚心理檔案歸檔范圍、歸檔程序,導致學校無法規范地開展心理檔案建設管理工作。
(三)心理檔案管理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缺乏全員管理
根據訪談結果,訪談工作人員提問心理檔案是否有專職的管理人員。訪談中A、B、C、E、F均提到學生心理檔案管理未配備專職人員,學校只在每個院系配備了專職的心理健康員,心理健康員承擔了整理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工作。被訪談者均認為需要配備專職的心理檔案管理工作人員,且應該具有一定的檔案管理的基礎以及能夠熟練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現該高校的心理檔案管理構架基本是根據新生心理測評結果,進行分類管理,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檔案便形成了心理檔案。心理教育中心以及二級學院心理工作站的教師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進行排查、談話、跟蹤,一方面缺乏專業的檔案學科背景駕馭學生心理檔案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沒有多余時間精力用于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管理。隨后,訪談中B、C、D也提出建設學生心理檔案不僅僅是心理教育中心以及心理工作站的教師的工作,同時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也應該參與其中,共建共享學生心理檔案。僅依靠心理教育中心以及心理工作站的教師來建設學生心理檔案是不夠全面具體細致的,一方面他們收集的檔案資料比較有限,另一方面會帶來教師掌握不充分的檔案信息對心理育人工作實施得不到位。總而言之,提升全體教師的認知對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管理工作起較為重要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解決路徑
(一)做到全員參與心理檔案建設
首先,高校全體教師要不斷加強對心理檔案建設重要性的認知。全面建設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幫助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能夠根據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正確地引導教育學生,從而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其次,需要提高領導對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重視程度。一旦領導重視起來,學校會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定期加強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實現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定期更新完善。接著,通過心理教師與班主任、輔導員、各專業學科教師、學生家長的定期合作,使得心理教師能夠隨時掌握較為全面的數據,方便心理教師開展心理普查、收集資料、約談學生等工作,在必要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只有通過全員參與到大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工作中,讓更多的教師、家長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如何利用好心理檔案建言獻策,從而適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新標準、新要求。
(二)做到全過程管理大學生心理檔案
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態在不同階段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入學階段,大學生可能存在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后期隨著學業的增加,可能會存在學習方面的心理障礙,伴隨找工作的壓力,可能會存在就業的心理障礙,所以心理檔案是需要隨著不同心理階段進行動態的調整更新,一成不變的檔案很難真實反映和預測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高校普遍采用由學生進行單項反饋的檔案收集方式,心理檔案的利用參考價值普遍不高。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規范心理檔案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規章制度,規范心理檔案的建檔、管理以及利用的基本要求,使心理檔案管理形成閉環。其次,規定教師在心理檔案建設管理中的分工責任,明確好專職人員的配備條件,形成專業的心理檔案管理隊伍。另一方面,按照心理檔案的管理制度規范收集新入學大學生的心理材料,并動態更新的學生心理檔案,運用心理普測與個別談話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大學生各個階段心理的全面排查預警。在每學期學生入學的時候,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測后,將大學生個人信息及專業心理測評量表結果建立心理健康紙質和電子檔案,根據每階段大學生的心理自述與他人評價對比往年數據,更新心理檔案,依托心理檔案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庫。利用測評結果將可能存在心理問題或適應性較差的學生心理檔案按照不同的心理預警信息內容進行分類,如學業、交際、經濟、就業等,并將相關信息利用心理檔案系統共享給院系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學工辦主任、班主任,作為一個后期密切關注的對象。
(三)做到全方位運用心理檔案進行心理育人
實現大學生的心理育人,保證大學生心理檔案的有效實施,需要依托大學生全部的生活學習,從各個維度由點及面地更新大學生心理檔案。教學工作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應該有效和大學生心理檔案結合。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已經普及,但是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融合,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思考。通過對每個個體的心理健康了解,在專業課程中進行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經歷、性格特點、行為特點,在課程中運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在課程內容中加以價值觀、自我意識教育,適時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讓他們更加適應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
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將心理檔案建設結合校園文化,引導學生在日常的校園文化教育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校園文化的實踐活動結合到心理檔案建設中,將心理檔案能夠全方位的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促進大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促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氤氳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加正確地認知自我、定位自我。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具有真實記載、干預預警和動態監測等重要價值作用。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視角,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現狀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心理檔案建設、利用中發生的問題,探索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提升路徑,從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三個角度出發建設好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做好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工作。
參考文獻:
[1]高凡.學生心理檔案數字化的必然與應然[J].心理月刊,2022,17(03):219-220+229.
[2]吳麗玫.學生心理檔案建設質量對多價值利用的影響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6):80-84.
[3]楊之慧.新時期體育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研究[J].檔案管理,2020,(04):125-126.
[4]余波,陳靜,黃琪琪. 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C]//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 2023年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科研學術探究論文集(一).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2023:3.
[5]王建敏,劉鵬.大數據背景下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8,(0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