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最初是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后經過歷史的沉淀,在2019年被中共中央再次作為教育改革的方針重申。高校育人的根本是要以德育人,克服單一片面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藝術類高校推行“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不僅遵循了中共中央的指導方針,還符合當下培育時代新人的訴求。從以德為本、智育固本、強身健體、美育浸潤、勞育煉心五個角度對藝術類高校育人模式的實踐路徑展開研究。高校與社會力量需要同心共力,為“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提供資源支持,學生與高校需要形成信任關系,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樹立崇高的追求,將自己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再次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指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這一思想的提出旨在改變高校不完善、缺乏科學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對如何培養新一代大學生,如何培育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進高校培育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藝術類高校由于特殊的招生體制、社會環境及傳統價值取向的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有待提升。實行“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可以有效幫助藝術類高校完善校園課程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能力。
“五育并舉”的基本內涵
“五育并舉”的歷史沿革,“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六藝”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觀念,對養成國民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他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并舉”的根本,即“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在北大任職校長期間,蔡元培推行了“五育并舉”的教育觀念,對當時全國教育觀念的變革起到了一定影響。
“五育并舉”的基本內涵。“五育并舉”是指培育人要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并舉意味著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雖然每一個方面都是獨立的,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如德育培養人的道德情操,美育培養人的藝術修養,但是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將他們視為一個整體,發揮彼此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培育出符合時代風貌的新人。
“五育”思想的根基是德育,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是他的德行。正所謂無德不立,高校作為培育新人的大本營,更是要注重德育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價值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添磚加瓦。智育即是注重對大學生智慧能力、知識素養、實際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大學生是建設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中興力量,只有擁有完善的科學知識,具備創造性思維以及動手能力,才能用雙手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是依靠人口紅利,而是先進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競爭,大學生更是要用知識武裝自己。體育是通過科學的、系統的、長期的練習,在尊重人身體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方面的練習達到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素養的目的。教授學生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習慣,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更加要注重對身體力量的培養。關于美育,美不僅是指外在的形體之美,更加是指身心合一的和諧狀態。美育的本質是通過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提升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讓學生能夠對什么是美、如何實現美有一定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并通過雙手創造實現美的生活。勞動是實現自我的本質途徑,人類在勞動中獲得知識、實現對自我的認知。勞育以勞動為載體,幫助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勞動能力。勞育需要引導學生樹立對勞動的正確認識,要尊重勞動,崇尚勞動。
藝術類高校實行“五育并舉”
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學生綜合素質較低,亟需改變教育模式。“藝術類高校的招生方式分為統招和校招兩種不同的方式。”統招在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1月份之間舉行。在此之前,藝術類考生會在藝術類教育機構進行大量集中的專業課訓練,暫停文化課程學習。考試結束后,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考試排名情況,參考往年目標院校報考情況,準備相應的文化課考試。校招則是在每年的1—3月份,藝術類高校自行出題考試,考生可以在各地參加考試,獲得專業證書后,再根據文化課的成績進行錄取。由于這兩種招生方式更加注重藝術專業的考核,對文化課的要求不高,考生本身也多是文化課成績較為一般、綜合素質較為一般的學生。藝術類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全方位的教育,實行“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從德智體美勞的角度不斷加強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為社會輸送全面發展的人才力量。
社會與高校缺乏對學生的約束,需要加強引導干預。首先,社會環境對藝術類高校的學生具有偏見,普遍認為藝術類高校的學生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才選擇了藝術道路,從而戴著有色眼鏡對其進行評價。高校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會忽視對藝術類學生的五育教育,認為只要他們掌握專業技能即可,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其次,藝術類高校的學生由于專業要求,會較早接觸外部社會,容易在心智尚未成熟時被不良的社會風氣浸染,養成世俗化的價值取向,重視金錢,崇拜虛榮。最后,藝術類高校學生由于學習藝術出身,喜歡標新立異,追求獨特,強調個人意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創新思想的發展,但是在實際高校生活中,過于標新立異則會造成課堂紀律較差,學生不受管理。對于大學生而言,一定的規則束縛與正確的價值引導具有必要性,能夠指引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
藝術類高校實行“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實踐路徑
以德為本,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于律己。加強思政課程建設,引導學生明德律己。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而言,必須從“德育鑄魂”的大局觀出發,從學校的課程設置、考核評價標準等方面加強德育教育,將思政課程與道德修養提升相結合。德育中的“德”包含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是要明確懂得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每一個時代新人、高校學生需要堅守的大德;第二是作為社會公民,要遵守社會規范,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第三則是要懂得嚴于利己,從身邊小事做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道德修養。藝術類高校需要加強思政課程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以愛國理想激勵學生。還可通過志愿服務,如排練演出具有愛國主義內涵,以及為人民服務思想的話劇、影視作品等,促進學生參與公共服務,向社會弱勢群體傳遞藝術精神。
加強高校師風師德建設,完善德育評價體系。藝術類高校需要加強師風師德建設,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用實際行為影響學生。教師作為高校學生的引路人,需要用豐厚的學識及高尚的師德影響學生。還需要“明確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載體,探索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多方參與的過程性德育評價體系”。作為藝術類高校老師在引導學生時,需要采取多樣化的引導方式,避免單方面灌輸,在循循善誘和文化熏陶中培育校園良好的道德氛圍,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智育固本,引導學生習得專業技能,創新思想。深化藝術教育,習得專業技能。啟發學生智力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而言,就是要深化藝術專業的教育,不僅學校要加強專業課程教育,匹配優質教師資源,培育學生專業能力,學生自身也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渠道,利用在校時間考取專業證書,增強自身競爭能力。比如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應該率先考取主持人資格證書,再通過社會實踐、實習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主持素養,積累主持經驗,為日后的競爭增加底氣。此外,學校要加強引導學生涉獵多方面的學科知識,提升學識涵養。同樣以播音主持專業為例,主持是一門綜合性質的工作,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過硬的口才,還要求其具備文化涵養,在面對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人時,能夠應對得當,展現專業風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強化創新教育,提升學生創造力。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而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為了面對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藝術類高校學生需要時刻關注前沿信息,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用創意在藝術行當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以舞蹈專業為例,學生在平時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在十年如一日的訓練中將舞蹈動作融入肌肉記憶,同時也需要關注最新舞蹈趨勢,在跳舞的同時學習編舞、音樂等知識,用創新的思維去看待發展的藝術事業,不斷提升創造力,并運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
強身健體,引導學生強健體魄,修煉身心。開設足夠的體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終生運動的理念。即便是對于普通高校而言,體育課程的開設也不是充足的,更遑論藝術類高校。學校首先要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開足體育課程,完善體育評價機制,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其次學生需要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通過體育運動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機能,與身體和諧相處。大部分藝術類高校的學生,尤其是女生都對體重有較高的要求,女生會通過節食來維持體重在較低的水平,節食會造成對身體的傷害,使得免疫力低下,內分泌失調。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實現強身健體的目標,還能健康地維持自身身材,并在體育運動中尋求到樂趣,逐漸樹立終生運動的理念。
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校方還可以通過舉辦體育賽事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競技體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競技意識,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在生活中特立獨行散發自己魅力的同時,也能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更好地認識體育精神,從而加強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教育。此外,舉辦體育賽事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有助于鼓勵學生逐漸養成運動的習慣。
美育是引導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實踐美的課程。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而言,由于其大多數人長期學習藝術,具有一定的藝術涵養。藝術類高校要著重加強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學習,建立全面的美育教育體系。藝術與人文社科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加強人文社科的課程學習有助于藝術類高校學生提升文化素養,更好地認識生活中的美。健全的美育教育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美,還能夠幫助學生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世界與實際生活中鑒別美與丑,快速辨別出有害信息,提升大學生追求真善美的能力。
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提高審美能力。美育教育中需要開展大量的實踐活動,藝術類高校可以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創新藝術實踐活動的形式。比如可以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讓藝術類高校學生不僅在本校進行演出,還可以到其他院校傳遞藝術的魅力,提升審美實踐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歷史文化館、革命英雄紀念館等地進行參觀,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共產黨引領新中國建設過程中的艱苦與不易,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審美能力。
勞育煉心,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積極勞動。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設置,健全勞動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具備綜合的育人價值,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提升道德修養與審美意識。藝術類高校需要健全勞動教育體系,科學規劃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并將勞動教育實踐與專業課程、思政課程相結合,編制專門的勞動教育課本,在日常學習中宣傳勞動楷模的先進事跡,加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逐步加強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藝術類高校在編排藝術活動時也可以優先選擇具有勞動精神的故事、案例,將專業學習與勞動精神教育相結合。
強化勞動實踐,開展勞育研究。藝術類高校需要致力于打造具有勞動氛圍的校園環境,為學生增加勞動實踐的機會,并對勞動實踐過程進行合理評價。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體會城市環衛工人的一天生活等,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尊重每一個勞動者。此外需要開展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目前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處在瓶頸期,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只有加強理論與體系的建設,才能更好地指導高校進行勞動教育。
對于藝術類高校而言,實行“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不僅是為了改善招生體制、社會環境對藝術類學生的偏見與不利影響,更是實現藝術類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手段,符合當下的時代訴求。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教育功能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為了培育健康發展的時代新人,必須以“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改善教育模式,為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促進高校教育改革貢獻力量。
本文為2023年度西安美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融媒體創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23SY011。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