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紅色文化是一種蘊含豐富歷史內涵和精神寓意的潛在教育資源,在挖掘與提煉可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思考其再轉化和吸收的具體實踐路徑,重估此類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教育中的現實價值。
美術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紅色美術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把紅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相結合,以藝術化的視覺語言傳達革命文化,利用審美化教育形式升華中國革命的文化底蘊,在歷史文化情境中深刻解讀藝術,并使其在觀者的心中不斷內化,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堅守民族文化自信。
高校紅色美術教育概述及現狀
目前,學者們就紅色美術資源及美術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涵蓋了思想政治、社會歷史等多學科的探討,主要以紅色文化資源轉化方法和實施路徑的研究為主,研究領域相對統一。而對以藝術學科為視角創新紅色文化育人價值方面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忽視了紅色美術資源經過圖像再加工后實際所具備的教育功能和價值。紅色美術研究不僅要關注其內涵特征、創作選題、價值意義等方面,更應關注美術教育應如何融入實踐教學等問題。
紅色美術教育是指,在革命歷史時期,由共產黨領導下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的紅色資源,包括實體形式、精神形式乃至文學藝術形式,來進行作品創作的美術教育形式。紅色美術教育就是以美術創作的藝術形式傳遞紅色革命精神,將紅色美術融入高校人文教育課程,可增強觀者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需求。只是,現今的人文課程和美術專業缺乏聯動,紅色美術資源相對開發不足,如何突破現實困境,融合二者間的關系,依托紅色資源實現課程的多元化開發,才是我們接下來的任務。美術作品不僅能超越時代間隔,彰示精神內涵,還能表達情感思想,所以,紅色美術資源不僅是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也是終極指向,它們是高校開展人文課程教育的重要來源和題材。
傳統的人文課程教學形式與內容都過于單一,紅色美術作品可以拓寬高校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隨著現代科技的興起,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的教學,適度的教學改革可以激活課堂氛圍,深挖與盤活紅色文化資源,使其以藝術的形式再現在人文課堂教育中,此種形式融入課堂教學可以使表達更加出彩與多元。就美術教育而言,高校人文教育課程的講授,只有富有表現力的解說才能更好地傳遞出紅色歷史精神的深層語義。過于單一形式的課程講述會使教授過程較為乏味,不能和觀者產生情感共鳴。搞好紅色美術教育,樹立大美術概念,做好公共教育和專業教育,打造一個具有人文特色的交流平臺和實踐環境。
傳統的人文課程教學內容普遍過于理性而缺失一定的感性色彩,紅色美術作品所具有的故事性、敘事性、圖形傳達性,能夠很好地利用自身優勢,富有情感張力的圖像語言更能直抒胸臆,達到僅有文字描述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此外,人文教育課程同樣應有審美需求,以與高校紅色教育相關課程為例,思想性、政治性是教育主干線,但也應與時俱進,適度考慮到課程應具有的美育功能和審美素養。我們應把紅色美術資源加以提煉并滲透進高校課程中,以藝術化的教學方式把愛國理念、政治思想、高尚品格等內容傳遞給學生。
紅色美術資源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的實踐路徑
在高校思政+藝術的建設指南下,我們應立足實際需求探索一套適合當下美育需求的人文課程教學體系,突破理性單一形式或固定模式的授課束縛,使課堂講授與美育訴求并行不悖,知識傳授與教化育人同步實施。
高校人文課程與紅色美術資源的有機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首先,搞好紅色人文課程設計以及課堂教學,就應從傳統文化資源下手,深挖資源、利用資源、活化資源,使學生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到有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的熏陶與教育。傳承紅色經典就應當作一項研究課題,從搜集資料、挑選圖片、編輯圖片、寫課件與教案、準備授課范本、進行試講、根據反響不斷調整等工作著手,只有這樣紅色資源課程才能真正走進課堂。其次,紅色美術賞析與教育應同步進行,并且,針對大學生的人文教學不應局限于學校的課堂,紅色教育也不是枯燥的說教,大學的人文藝術公共課教育應與當地紅色歷史遺跡聯系,設立課外講堂,生動、直觀地與學生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后,創新課程資源建設就應梳理課程內容,確定資源類型,制定建設規劃,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并做好基礎性的課程建設工作,最終實現創新課程資源的建設。我們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做有關紅色題材方面的調研,紅色題材的美術創作主要以紅色人物為主,了解他們的事跡,再結合具體課程進行講授才能真正解決落后的紅色美術教育與經典紅色資源利用之間的現實矛盾。根據已有的資源,及時更新教案設計,提升課堂中信息傳達和視覺呈現效果。
再次,開展混合式樣的課程教學以打造新形態。符合時代的課程教學設計充分利用網絡打造微課及在線學習平臺等先進學習平臺,并在課件中整合教學圖像、教學文本、教學音頻、教學視頻、教學動畫以豐富教學展示過程,進一步設置視聽學習、情景模擬與演繹等交互功能,提供內容廣泛共享、歷史情景學習等服務,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相應課程的課件設計,最終形成一個依托紅色教育資源,依靠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圖文、線上線下的教育課程體系。
最后,優化高校公共人文課程設置和增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紅色美術交流平臺。紅色資源引入高校人文課程,既可通過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又可增設非常具有針對性的紅色美術鑒賞、紅色影視鑒賞等課程,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先進平臺可以助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及時更新和獲取資源和資訊,兩者之間交流也更為直白和平等。
在社會變遷的當代語境中,高校人文課程教育既要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好科技手段豐富與完善課程設計,又要與當下市場經濟高度發展、消費社會、景觀社會中的消極思想做抵抗,把紅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好,樹立正確意識,守住本土文化底蘊和核心價值觀念,正確利用和對待紅色文化資源才能打造適合當代的人文課程。高校人文課程中既包含公共藝術教育,又包含專業美術教育,加強高校人文課程的改革,在立足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依托高校平臺,以達到傳承紅色文化和活化革命歷史資源的目的。高校人文課程具有較強的普及性、基礎性、鑒賞性,主要將美術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并以藝術鑒賞和視覺傳達的形式來展示教育觀念,提高當代學生的認知格局和愛國意識。
紅色美術資源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美術教育在當代公共選修課中發揮著審美價值、文化價值、人文教育價值以及經濟效益價值的作用。紅色文化與美術資源的最佳融合就是在授課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美術資源,并將其作為傳播載體,發揮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美育價值。紅色美術教育在當代高校人文課程中具有濃厚的視覺審美價值,以往的教學主要看重知識的傳播與吸收狀況,不太講求感觀形式的傳達。從藝術傳播及審美教育的視角來看,由于人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些潛在的文化資源沒有被很好的利用,也沒有發揮出它的實際利用價值,而以視覺化、符號化、圖像化的視覺形式來闡釋紅色文化則具有與單向度的理論傳達迥然的存在意義。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被再次應用到課程講授中可以拓展傳輸紅色思想的縱向深度,破除紅色文化傳達只是停留在文字講述的表達層面的問題,圖文并茂、數媒方法與技術的加持應會更利于紅色文化的傳遞。
紅色美術教育在高校教學中發揮著視覺審美價值。圖像時代改變了長期處于冷媒時代人們的觀看方式,破除以文字為主來認知世界的方式,圖像閱讀將成為新形態。而身處當代跨媒介視野中的大學生們,圖像不斷沁入學生的學習、情感和生活,甚至一度影響著他們價值觀的塑造。紅色美術教育就是以圖像的形式把紅色文化再次內化,使其引導當代大學生展現正確的精神面貌。在豐富的美術資源中提煉美術符號,再組織具體的情境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紅色文化認知。對紅色視覺資源的提煉要從形式美感出發,并從圖式組織、形式提煉、視覺設計、審美判斷等方面喚起觀者對紅色精神的重視。對于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以圖像再認知的形式提煉出具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符號,使其成為美術語言,人們在形式創新中感悟紅色精神內涵,繼而實現其在當代的文化傳播價值。利用美術創作的實踐性建立紅色文化傳播基地,在當代紅色文化遺址、紅色文化紀念館中放置美術、雕塑、影視、設計等作品,打破過去平面式的展出范式,使觀者在審美中進行情境體驗,文化資源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它所具有的傳播潛質迅速轉化為教育潛質,只有置身在情景交融的教育空間才能加快觀者的精神文化世界建設。
紅色美術教育具有文化傳播價值。革命文化歷史資源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底蘊,活化這些紅色教育資源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革命歷史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展,而取材于歷史史實的紅色美術經典是傳承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紅色經典再現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經典時刻,記錄了革命先烈無畏的斗爭故事,藝術家感懷先烈們的斗爭精神,以自己的方式創作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以語言形式來追憶革命歷史與激情,以此來感化人們的心靈。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有著很強的文化傳播價值,潘鶴、梁明誠的《大刀進行曲》以群雕立體圖像展示了中國人民英勇的品格等。在戰爭時期涌現出的革命先烈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指引我們繼續前進。各類英雄人物雕塑創作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創作,而是對革命精神的升華。其實,無論它們是對革命史實的書寫,還是對革命英雄的謳歌,抑或是對抗戰精神的弘揚,這些經典美術作品中的紅色文化傳播價值都是值得肯定和褒揚的。
紅色美術資源在當代高校教育中有著豐富的人文價值。當代社會,人們易于沉浸在消費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亞文化、時尚文化、西方景觀社會的多元文化迷幻環境中,所以,良好的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紅色美術課程在豐富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傳達了新時代精神,通過對經典紅色作品的鑒賞,闡釋了真善美的意義,深度凈化學生的內心世界,加深和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感。高校美術公共課程有很強的鑒賞性和普及性,針對非美術專業的學生以鑒賞課程為主,在美術欣賞課程中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能力,引導他們成為有責任和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我們應深刻挖掘美術創作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美術作品,使其成為當代精神轉化的內驅力,發揮其作為連通橋梁的作用。把紅色美術資源活化并引進高校人文課堂,凸顯其教育價值。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課題《地方文化記憶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審思與路徑探索》(C2206001006)的研究成果,受廣交大人才科研啟動基(K42022068)資助。作者單位:廣州航海學院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