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傳統民歌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在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工作者在堅守中國傳統民歌自身特色與精髓的同時,通過不同視角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并且拓展了廣闊的創新空間。
[關鍵詞] 中國傳統民歌;紅色音樂文化;創造性轉化;紅色民歌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059-04
中國傳統民歌種類豐富,如《黃河船夫歌》《打硪歌》等號子、《山歌不唱忘記多》《石榴花開葉子青》等山歌、《一支竹竿容易彎》《梅花開得好》等小調、《薅草的客們要過細》等田秧歌、《松則呀啦(堆諧)》等舞歌[1]。在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藝術工作者通過音調借鑒、旋律演變、本土化塑造等多種方式[2]對中國傳統民歌進行創造性轉化,經過轉化創作的作品——紅色民歌,不僅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傳承和社會功能,同時呈現出獨有的象征意義,將紅色文化價值傳遞給廣大受眾,實現了中國傳統民歌的創新性發展。
一、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歌的特征
(一)藝術性:融合與創新的紅色之聲
中國傳統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點,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樸實的情感、價值觀、審美情趣。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不同地區的傳統民歌作品,同樣帶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點,同時還結合了民謠、說唱、戲曲等元素,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民族氣質。這種融合了多種文化因素,并且源于人民的生活、為人民而生、歸屬于人民的情感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以其直接、質樸、貼近民眾的特質,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贏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與傳唱。因此,紅色民歌是紅色音樂文化與中國傳統民歌融合與創新的革命之聲,既展現出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又訴說著廣大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生活狀態,具有顯著的藝術性。
(二)時代性:傳承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
紅色民歌以其鮮明的時代印記,在革命及戰爭年代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文化表達,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旋律,迅速贏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和認同,從而在大眾文化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并且在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作品多取材于中國傳統民歌,如直抒農民心聲的《土地革命歌》,使人們重溫那個時期風貌的同時起到鼓舞士氣、慰藉民眾的作用。在當代社會,這些作品仍然能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影響著一代代新的聽眾,繼續在民族精神傳承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可見,紅色民歌已超越音樂范疇,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僅記錄著各個歷史時期廣大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而且是革命斗爭和民族復興過程的生動再現,更是傳承民族精神的時代性文化符號。
(三)教育性:引導教化人民的多重功能
紅色民歌具有引導教化群眾的多重教育功能。在革命戰爭時期,我黨通過紅色民歌的傳唱,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引導教化。一是革命思想的引導,如《只有革命才有出息》,通過揭露土豪劣紳對人民的壓榨,喚醒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意識;如《工農士兵快來革命》《參加紅軍報冤仇》等作品,引導人民積極參加紅軍投身革命。二是勞動觀念的引導,如《二流子要轉變》等作品,引導青年人要摒棄陋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學會吃苦耐勞,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改變生活。新時代的當下,紅色民歌對青少年同樣起著引導教化的作用,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文化認同,防范多元文化的負面影響,以奮斗的精神面對人生挑戰。
二、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歌的
創造性轉化探析
(一)創造性轉化:基于紅色革命印記的相互選擇
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歌的創造性轉化之源在于其顯著的革命印記。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一種迅速而通俗的方式來廣泛傳播政治主張和革命理論,以贏得最廣泛的支持并構建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中國民族音樂亦需紅色文化之精髓作為其靈魂所在。革命藝術家及廣大勞動人民,通過將革命理念融入民歌、戲曲、勞動號子等作品中,采用當地群眾熟悉的旋律和詞匯進行傳播并取得顯著效果[3]。這些作品涵蓋了多個主題并具有鮮明的革命印記,如《四季勸郎》《十送郎歌》《送郎上前線》等動員號召加入紅軍的主題;《士兵嘆四季》《告白軍士兵歌》等瓦解敵人的主題;《收了谷子送公糧》《袋袋食鹽送上山》等支援前線的主題;《勞動婦女學犁耙》《婦女解放歌》等婦女解放的主題[4]。通過這些主題,作品不僅傳達了革命的理念,而且深刻影響了廣大群眾的情感和行為。它們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是音樂創新的源泉,更是中國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這些作品是老一輩革命家和人民群眾在革命進程中共同鑄就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及中華兒女實現民族復興和富強的偉大夢想與堅定意志,見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同時也拓展了中國傳統民歌創新的廣闊天地。
因此,中國傳統民歌須臾不停地革新,以符合人民的審美追求。乃是紅色文化精髓與民族旋律形態互選、互融的天然要求,將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民歌創作的核心動力,不斷自我革新,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傳遞正面能量與新思維,贏得人民群眾的長久喜愛。
(二)重要載體:基于民歌多樣性的相互融合
中國傳統民歌作品形式多樣且豐富,放眼全國,從內蒙古地區悠揚的長、短調牧歌,到新疆特有的十二木卡姆;從廣東、福建、江西這三省所交匯處的客家山歌,到云南、貴州、四川交界地所在的山歌、晨歌;從陜北與山西西北部地區所傳唱的山曲與信天游,到陜南和川北地區流行的姐兒歌與茅山歌;從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和爬山調,到甘肅、青海、寧夏地區特色的花兒。此外,江蘇與浙江地帶的吳歌、藏族聚居區流行的魯體和諧體民歌等,都是中國傳統民歌重要組成部分[5]。這些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多由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不僅在生活實用性、娛樂審美上具有重要價值,還在文化傳承和群體凝聚上發揮著關鍵作用。經過創造性轉化后的作品,之所以能贏得人民廣泛的喜愛,根本在于它巧妙地運用及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歌這一重要載體。
如被譽為“第二國歌”的著名作品《東方紅》是基于陜北民歌白馬調的創造性轉化。從曲調結構角度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在陜北北部的綏德縣小調作品《騎白馬》中能找到《東方紅》主體音調框架的原型,見譜例1。而《東方紅》的旋律與其原型作品大體相同,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精致的調整與優化,比如通過移除原型作品中的偏音轉化為五聲音調,增加作品的簡潔性;將大跳轉化為級進,增加作品的流暢性;將非規整性節奏進行均分律動的調整,增加作品的中心性[6],見譜例2?!稏|方紅》是由最初在陜北少數地區傳唱的白馬調這一情感真摯、旋律高亢而悠揚的作品,在革命思想和奮斗精神的影響下,基于廣大勤勞淳樸陜北勞動人民的生活體驗,經創造性轉化改編填詞而成,它精準捕捉并表達了中國人民的集體情感,為傳統的民族音樂信天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之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詩作品,在特殊歷史時期迅速傳遍華夏大地,成為中國時代經典作品之一。
譜例1:
譜例2:
(三)創新之源:基于廣大勞動人民質樸的生活體驗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廣大勞動人民雖然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大字不識但卻天生具有歌唱天賦,常以歌表達情感、以歌交流經驗,甚至以歌傳達思想。因此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的創新之源,須基于一種口耳相傳得以傳播和存在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民歌。中國傳統民歌作品深植于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汲取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經驗與生活智慧的精髓,匯聚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凝聚了人們心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祖國的深厚愛意,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深深觸動著各族人民,構建了強大的文化認同感。
如作品《軍民合作》是基于甘肅華池地區民歌《推炒面》的創造性轉化。《推炒面》描繪了勞動人民推炒面的場景,雞叫和月亮的描寫象征了人民的勤勞,歌詞中如“哩哩”“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等豐富擬聲詞,是勞動號子的核心所在,反映了邊區的艱苦環境,同時展現了廣大勞動人民迎難而上、自給自足、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7],見譜例3。這首作品采用四句體結構,帶有不規則性;1、2小節與3、4小節在旋律上有相似之處,而第三樂句則在前兩句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小節;整曲節奏緊湊、旋律流暢,并包含四度和八度的跳進,通過依曲填詞的方式創作出《軍民合作》,刊登于1946年的《解放日報》,后經整理改名為《邊區十唱》[8],見譜例4。
譜例3:
譜例4[9]:
又如,紅色民歌《左江流水慢悠悠》[10],是基于壯族山歌的創造性轉化,見譜例5。這首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廣大人民在戰爭年代艱難的生存狀況,同時歌頌了壯族人民的團結協作精神以及他們對抗壓迫的堅強意志。這首作品采用徵調式,曲調清新悅耳,具有委婉和延綿的氣質;歌詞結構成對排列,韻腳工整勻稱。歌手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會頻繁地加入一系列如“啊”“嘞”等[11]語氣助詞。與此同時,眾多裝飾音的使用,也使得作品保留了壯族山歌原有的風格。
通過創新轉化,革命藝術家及廣大勞動人民將傳統山歌轉化為斗爭的利器,注入革命內涵,并與革命宣傳密切融合,使革命理念通過壯族山歌的形式深入人心,造成了廣泛的地方影響。類似的作品在教化民眾、削弱敵方勢力、鼓舞士氣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土地革命時期,類似的作品緊密映射了左江革命根據地民眾的斗爭故事,且將民族音樂的韻律與紅色旋律的精神融為一體,這樣易于傳唱且極具感染力,因此廣受各年齡段群眾喜愛。當時的歌圩,便是紅色音樂文化與傳統民歌作品互融互選現象的生動展現,充滿了革命的熱烈氛圍,至今在靖西地區依然廣為傳唱。
譜例5[12]:
三、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歌傳播策略
(一)傳播歷程及存在問題
傳統歷史背景下,廣大勞動人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沒有文字記錄和出版印刷的條件,即使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其學藝傳承也多為“口傳心授”。對廣大勞動人民而言,集體演唱和日常私下口頭傳唱等是主要的民歌傳播路徑,既因其讀寫能力有限,也因歷史時期內戰爭、動亂等迫使生活顛沛流離。這種口頭傳播方式雖使民歌在一定時期內得以流傳但難以實現長期保存。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傳統民歌經革命知識分子及文藝工作者創造性轉化后,通過報刊、歌本以及宣傳隊等不同途徑在廣大勞動人民中廣泛傳播。
隨著中國傳統民歌逐漸獲得知識分子尤其是革命文藝工作者的關注,更多書面記錄和出版發行的傳播路徑出現了。然而,當前我國音樂文化領域的發展空間受到西方、日韓等音樂擠壓,傳播形式、傳播內容、目標受眾等均處于劣勢地位,同時缺乏對于新媒體針對性、有效性的使用,更多地依托藝術節、音樂會演、傳統媒體等由政府為主導的渠道進行傳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二)基于新媒體潛在目標受眾的精準傳播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傳播亦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形式,其中新媒體平臺憑借其廣泛及時的傳播特點,促進了作品的傳播。而在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更應重視利用其背后的大數據平臺,借助海量的大數據及其分析技術分析目標受眾,并基于目標受眾的使用習慣等,依托云服務提供多功能用戶服務,實現精準傳播,從而提高傳播效果。此外,通過新媒體平臺上的評價、反饋功能,收集受眾反饋,更精準地定位并吸引更多目標受眾,進而促進其有效傳播。
(三)基于傳統媒體平臺的國際化傳播
在融合現代技術的過程中,同樣需重視傳統傳播渠道的價值并應當持續利用。面對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的傳播態勢,報紙廣播電視等“自上而下”的傳統單項式傳播渠道面臨巨大的沖擊,然而傳統傳播渠道的“壟斷式”地位雖有動搖,但仍處于中心地位。因此,傳統媒體在與時俱進注重對新媒體利用的同時,應當立足國際化視野、創新傳播途徑、創新國際化的表述形式,充分利用好國際會議、國際藝術展演等傳統渠道,借由推進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化傳播,使紅色民歌與國際有機銜接。
(四)基于主流文化價值圈的內循環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需要正視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這一事實[13]。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官方話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主流文化價值圈自我認同這套內循環系統中,具有天然的傳播優勢,但“自上而下”的傳統單項式傳播渠道多給受眾以嚴肅,甚至“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因此,內循環傳播首先需要與青年受眾建立紐帶關系,融入青年話語氛圍。如入駐B站的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媒體,以極為接地氣的姿態消除了青年人對其的刻板印象,遵循內容為主的創作方向,廣受好評。
結" "語
綜上所述,在紅色音樂文化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歌的創新空間得以擴展。在強調創造性轉化的同時,也要不斷順應新的傳播趨勢,為中國傳統民歌的創新性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 熊露霞.中國經典民歌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 熊小玉,喻小霞.江西紅色音樂在新時期的創承與發展[J].中國音樂學,2020(03):121-127.
[3] 趙越一.紅色民族音樂及其在互聯新時代的傳播形式[J].沈陽大學學報,2018,20(06):811-816.
[4] 許權勝.意識形態建構視角下中央蘇區紅色歌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3.
[5] 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 張璐.延安時期隴東革命音樂文化的歷史地位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6.
[7] 甘肅省慶陽地區群眾藝術館編印.慶陽地區民間歌曲選(上卷)[M].慶陽:甘肅省慶陽地區群眾藝術館,1984:195.
[8] 張倩.隴東革命根據地音樂活動研究(1935-1949)[D].哈爾濱音樂學院,2022.
[9] 軍民合作[N].解放日報,1946-3-25(10).
[10] 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11] 彭西西.左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的曲調來源[J].音樂時空,2015(05):41-42.
[12] 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