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斯特鋼琴作品《十二首超級練習曲》中的《f小調練習曲》展現了戲劇性的音樂風格,其中包括戲劇性的內涵、鋼琴的交響化處理手法和音樂性格的戲劇性轉變。李斯特運用和弦、八度、琶音等豐富多樣的技巧,以及巧妙的音區,創造出了富有戲劇張力和效果的音樂。通過對不同情感和氛圍的表達,以及主題的變形與發展,展現了其音樂的深刻內涵和豐富表現力。
[關鍵詞] 李斯特;練習曲;戲劇性
[中圖分類號] J65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084-03
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杰出音樂家,他集作曲家、鋼琴家和教育家于一身,被譽為“鋼琴之王”。[1]他富有浪漫氣質和自由個性,在文學與哲學方面均有較高修養,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他不僅開創了鋼琴獨奏音樂會的演奏形式,而且推動了現代鋼琴演奏技術的發展。李斯特的音樂風格不拘一格,融合了各種音樂元素和風格,展現了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廣泛的影響力。
《十二首超級練習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一系列作品不僅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且極富音樂表現力。這些曲子雖然被稱為練習曲,卻遠非傳統意義上的枯燥練習,而是兼具深刻音樂內涵與豐富藝術表現力的“音樂會練習曲”。《f小調練習曲》是李斯特《十二首超級練習曲》中僅有的兩首無標題作品之一,這首作品在藝術性和技術性方面均表現出色,音樂激情澎湃,情感跌宕起伏。李斯特巧妙地運用了八度和和弦音區等鋼琴交響化處理手法,使得整個樂曲充滿了強烈的戲劇張力和戲劇效果,這種戲劇性的表現方式正是李斯特鋼琴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戲劇性的內涵
廣義而言,戲劇性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主要是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觀體現,其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矛盾沖突上,具有緊張、曲折和激烈的特點。戲劇性不僅適用于戲劇領域,在小說、電影、音樂等藝術形式中同樣離不開“戲劇性”。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并不僅限于抒情優美,它還能夠通過對比沖突、激情澎湃和勇敢堅定等方式來表達情感。
浪漫主義音樂的本質在于個性解放,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并通過音樂傳達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情感體驗。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他的創作源自生活,作品是他思想感情的載體,與他的思想密切相關。他曾言:“不應該使音樂四平八穩,音樂要根據意念和內容而疾徐有致。”[2]《f小調練習曲》中強烈的情感宣泄以及充滿對比和內在張力的音樂表現,正體現了青年時期李斯特鐘愛的戲劇性表達方式。
二、戲劇性在樂曲中的體現
(一)鋼琴的交響化處理
李斯特開辟了鋼琴藝術發展的全新篇章,賦予了人們一種前所未有的認知:原本被視為音響單一、音色貧乏的鋼琴,如今卻能夠展現出樂隊般的豐富色彩和輝煌音效。他曾言:“鋼琴在七個八度的范圍概括了整個樂隊,人的十個手指足以展現樂隊中許多音樂家結合在一起方能表現的和聲效果。”他深信鋼琴具備展現整個樂隊音響的能力。
為了追求震撼和對比的效果,李斯特廣泛運用了和弦、八度、琶音等技巧,并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這些技術類型,創造出了宏偉而飽滿的音響效果。此外,他還大膽利用了各種音域,特別是當時作曲家少用的低音和高音區,充分挖掘了不同音域的音色特點,并進行了各種音響組合。
1.和弦、八度的運用
在《f小調練習曲》中,李斯特精妙地運用了大量的和弦和八度,創造出了豐富多彩且具有戲劇性的音樂效果。
樂曲開篇的雙手和弦交替技術是李斯特在鋼琴演奏技法上的創新,這種獨特的演奏手法為鋼琴鍵盤增添了全新的音響色彩,充滿戲劇性的效果。例如,在第1至第2小節(見譜例),雙手交替的平行六和弦以三連音的節奏模式從高音迅速傾瀉至低音,雖然力度是p,卻蘊含著強烈的能量和張力,營造出了緊張不安的氛圍,呈現出了富有戲劇性的效果,宛如“山雨欲來風滿樓”!
樂曲的第4至第5小節、第20至第21小節、第42、44、48、50小節,以及第86至第89小節等處,多次運用了這樣的和弦輪奏,進一步渲染了音樂的氛圍。雙手輪奏的和弦不僅解決了單手無法快速演奏和弦的技術難題,而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單元內演奏出最多的音符,充分挖掘了鋼琴“交響樂隊”的潛力,音響效果宏偉而震撼。
樂曲結束段落運用的也是雙手交替技術,但這次不是和弦的交替,而是和弦和八度的組合。從第159小節開始,左手的和弦和右手的八度以三連音的節奏律動、勢不可當的氣勢并以stretta的速度變化,將緊張不安、狂野不羈的情緒暢快淋漓地釋放出來。這段音樂仿佛沒有停頓,充滿了沖擊力,生動地展現了動態變化的劇烈性。[3]樂曲在八度及和弦的洪流中結束,激情在這里也達到了頂點,強烈的情感宣泄充滿了巨大的戲劇性力量。李斯特充分展現了鋼琴的表現力,將鋼琴“交響樂隊”般的宏大音響和巨大能量發揮到了極致。此外,整首作品的大部分主題旋律是以八度形態呈現的,這是李斯特喜歡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讓鋼琴發出了樂隊般飽滿渾厚的音響。
2.琶音的運用
李斯特廣泛運用了琶音技巧,賦予了音樂以流動感和動態變化。琶音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音符運動,而且融合了豐富的情感和內在張力,使音樂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增添了戲劇性的效果。在《f小調練習曲》中,琶音技巧的運用尤為顯著,貫穿了整部作品的各個部分。
舉例來說,第22至第41小節的左手部分,一氣呵成的琶音一波又一波,在低音區形成快速涌動的音流,靈動舒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將高音區的旋律襯托得美妙絕倫。第31至第36小節左手琶音的跨度甚至達到了兩個八度多,整體力度增強到ff,琶音烘托著上方伸展開的八度旋律,情緒豁然開朗,把音樂推到了一個小高潮,這段樂思看似即興卻充滿戲劇張力!再現變化段落第90至第134小節的伴奏繼續使用琶音音型,寬廣的音流綿延不斷,音響飽滿豐盈,為上方八度旋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琶音被用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和氛圍,有時是快速奔放的,有時是柔和流暢的,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和戲劇性。
李斯特并不局限于傳統的琶音形式,他還創新性地運用了夾帶音程的琶音技巧。例如,在第22至第23小節,左手使用了夾帶三度音的琶音,在第147至第154小節,右手則夾帶了六度音和七度音的琶音。這種夾帶音程的琶音不在一個時間單元內包含了更多的音符,也使音樂更加豐富多樣、生動有趣。通過這種創新的琶音技巧,李斯特成功地加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表現力。
綜合來看,琶音技巧在《f小調練習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音樂注入了流動感和動態變化,同時也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和表現力。
3.音區的運用
李斯特在鋼琴作品中精心運用不同音區的音色特點,將其巧妙融入作品之中,使音樂呈現出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李斯特之前的作曲家普遍認為高音區刺耳、低音區渾濁,更多地運用鋼琴的中音區。李斯特則不然,他認為鋼琴的不同音區各有特點。他深諳不同音區的獨特特性,并非簡單地將其視為好與壞的區別,而是充分利用鋼琴的全部音域,為音樂增添了更多的層次和色彩。他完全把鋼琴當作樂隊來構思,在他看來鋼琴就是“樂隊的縮影”。[4]
舉例來說,在《f小調練習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李斯特對音區運用的精妙處理。在第78至第86小節的片段中,雙手同時從低音區開始,左手在大字組和大字一組的音區徘徊,織體從單音逐漸轉變為八度,而右手則以快速和弦音群從小字組開始向上運動,直至小字四組,跨越了三個音區。這一段音樂以銅管樂般厚重的低音區音響開篇,營造出緊張而不安的氛圍,隨后右手迅速奔向高音區,加上音量逐漸增大的表現手法,混合不同音區的音色,使得音樂層次逐漸加深,展現出了強烈的戲劇性張力。
尾聲部分(第159至第181小節)同樣展示了李斯特在音區運用方面的才華。從最低音的大字一組E開始,一直延伸至最高音的小字四組F,橫跨了整個音域的六個八度。在這一段中,音樂的力度、速度、音響和氣勢達到了全曲的頂峰。通過這種全音域的運用,音樂表達了強烈的情感宣泄,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性。
李斯特對不同音區的精準運用不僅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手法,而且為作品賦予了更加生動和豐富的音響色彩。
(二)音樂性格的戲劇性轉變
1.充滿對比的主題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中,個人情感的抒發表達占據了重要地位,音樂充滿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常常打破了古典主義時期均衡對稱的形式。李斯特的《f小調練習曲》便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他采用了自由曲式結構,更好地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狂熱激情。樂曲的主要素材有引子(第1至第21小節)、主題A(第22至第30小節)和主題B(第31至第42小節)。其中主題A利用了引子的素材,呈現出一個四樂句的樂段。第22至第26小節展現了兩個呈平行關系的樂句,雖然不是完全對稱,而后的第27至第30小節則是對前面樂句的變化模進。主題B由不規整的模進關系的兩個樂句組成,與主題A形成鮮明對比。全曲對A、B主題進行了多次的變化重復再現。在第22小節的主題中,音樂圍繞著C音展開,充滿著小二度的緊張度,配以強烈的切分節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凸顯音樂間的張力和傾向性。旋律的形態暗示了緊張的氛圍,表達了不安、惶恐和焦慮的情緒。
接著,在第23小節,旋律變為八度八分音符三連音的等分節奏,音樂語氣則變得溫婉舒展。夸張的表情、節奏的變化以及短句與長句的連接,都形成了一短一長的氣息及一張一弛的情緒對比。從第31小節開始,節奏平穩、逐漸展開的八度旋律則顯得更加寬廣,音樂抒情優雅、深情款款。隨后,音樂以模進手法不斷發展,經過短短的12小節,調性發生多次變化,帶來了豐富的和聲色彩變化。到了第37小節,和聲節奏逐漸緊縮,旋律連續切分,短暫的抒情再次被激昂的情緒取代,音樂在第42小節達到了B段的高潮。整首曲子的AB段主題內涵豐富,色彩變化多端,情感表達多元,使音樂充滿了戲劇性的對比。
2.主題變形手法
李斯特利用其擅長的主題變形手法,將不同情感性格融入音樂之中。主題變形是傳統變奏技法的一種變體,常以一個核心主題為基礎,通過織體、節奏、速度和結構等方面的巧妙改變,創造出截然不同的音樂性格。
在《f小調練習曲》中,最初的主題A展現得惶恐不安,在第78至第85小節已煥然一新。樂曲中標注為“tempestuoso(暴風驟雨的)”的術語,生動地描述了音樂的性質。相比主題A,右手從八度變為三音和弦,并逐漸加厚為四音和弦,左手的琶音織體則被單音取代,并逐漸變為八度,雙手交替以三連音律動急速上行,節奏干脆利落,充滿動力,不斷加厚的織體推動音樂層層遞進。這里的織體和節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樂句呈現出全新的組織形式,戲劇性的變化引人入勝。盡管如此,在第78小節右手和弦的最上方音依然清晰可辨,最初主題A的B-C、D-C(音高)的旋律進行,這為音樂的來源提供了線索。
在結束部分,同樣運用了主題A的素材,如在第159小節,右手的八度音依然延續音高D-C、B-C的旋律,但整段音樂在織體、節奏、運音方面完全不同于主題A。盡管主題的性格已經模糊不清,但音樂的性質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右手八度和左手的和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低音區迅速上行至高音區,演奏難度急劇增加,戲劇張力盡顯,最終達到八度和弦的大跳,音樂氣勢恢宏,與最初的主題形成了鮮明的戲劇性對比,震撼人心。
主題變形手法改變了主題性格,不同性格的主題產生了戲劇性的音樂效果。
結" "語
通過對李斯特《f小調練習曲》中的戲劇性內涵和樂曲中戲劇性的體現進行深入探討,我們不僅領略了音樂中戲劇性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杰出音樂家帶來的音樂革命。戲劇性不僅存在于音樂的形式結構之中,更體現在音樂表達的情感沖突、音響效果的對比以及主題性格的變化上。李斯特以其豐富的音樂想象力和卓越的技巧,將鋼琴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使鋼琴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音域和音響效果,而成了一個具有戲劇性張力和表現力的音樂舞臺。通過對琶音、和弦、音區等技巧的精準運用,李斯特創造出了充滿動態變化和情感沖突的音樂世界,使《f小調練習曲》成了一部戲劇性十足的鋼琴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至今仍然影響著音樂界。他開創的鋼琴藝術新境界,對后世鋼琴演奏技術和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他的作品,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戲劇性在音樂中的力量和魅力,以及李斯特作為音樂家和創作者的非凡才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斯特的音樂傳承著他那不朽的藝術精神,激勵著歷代音樂人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將戲劇性的音樂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陳晨.李斯特鋼琴作品風格及演奏技巧探究[J].戲劇之家,2020(04):50-51.
[2] 常樺.《李斯特鋼琴練習曲》教學與演奏詮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
[3] [俄]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 李斯特.李斯特鋼琴練習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