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族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藏族特有的文化現象,藏族傳統舞蹈就是藏族自然地理環境下與當地人文歷史共同孕育形成的最具藏族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之一。藏族傳統舞蹈種類繁多,其中熱巴鼓舞蹈作為藏族最具代表性的綜合藝術形式,展現出藏族獨特的藝術魅力及豐富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本文將從藝術地理學視角出發,借用藝術地理學相關理論,深入探討熱巴鼓舞蹈在不同地域、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流變與傳承情況。了解藏族地理文化與藏族熱巴鼓舞蹈之間的內外在聯系,為更好發揚藏族文化,創作藏族熱巴鼓舞蹈作品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藝術地理學;藏族熱巴鼓;發展流變;地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 J71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174-03
一、藝術地理學概念論述
藝術地理學是討論藝術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新興學科,研究地理與藝術在一個統一的體系中如何相互影響,即“地理如何影響藝術,藝術如何改變、傳播地理”,其學術實踐既包含基礎理論探索,亦聚焦藝術重塑地方精神氣質并得以傳播的過程。
(一)藝術地理學的概念定義
藝術地理學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藝術創作具有約束與推動作用,在特定地理環境中所形成的藝術類型必然具有充分的地理空間特色。民間舞蹈作為產生于特定人類聚集區內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產生與傳播過程皆受到地理空間的影響,從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在舞蹈主題與舞蹈具體動作等方面都呈現出其所處自然地理空間與人文地理空間的特征[1]。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基本上首先都會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地理環境去入手進行藝術創作,這也就推動并豐富了不同地域的藝術流派和藝術風格的形成。為此,地理學者開始探討藝術的地域差異,以及它們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2]。
(二)藝術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景觀是對當地文化系統的描述性識別,是當地文化特征的綜合體現,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面貌。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將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稱為文化景觀。文化景觀是指自然與人類群體文化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人文景象。文化景觀由物質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景觀構成。被納入非物質文化之列的舞蹈藝術,其服飾道具、場景等構建屬于物質文化景觀,而其背后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塑造的場景通常被認為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因此在文學地理學研究中,就不做物質與非物質文化景觀之分[3]。
藏族熱巴鼓舞蹈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擁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景觀。視覺與聽覺這兩種屬性能夠將民間舞蹈帶入敘事與想象的空間塑造中去,所以對于藏族熱巴鼓舞蹈文化景觀的構建可以從視覺景觀與聽覺景觀中去探索。
二、藏族熱巴鼓舞蹈的文化地理生態要素
對于藏族傳統舞蹈而言,藏族聚居地區高山連綿,雪峰重疊,地勢高峻。藏族舞蹈與藏族人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藏族人民群眾長期生活在這種海拔高且含氧量比較低的環境中,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狀態下勞作生產,逐漸才形成了我們大眾所認知的藏族民族民間舞蹈。
(一)自然環境下的藏族熱巴鼓
舞蹈的傳播主要依賴于當地的氣候和地形,這種影響對它的發展至關重要。藏族熱巴藝人通常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尤其是那些位于極端寒冷的高原山脈上的地方。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熏陶,藏族熱巴鼓舞蹈的節奏純樸而又充滿活力,它不僅保留了藏族人民的傳統技藝,更體現出他們的堅韌不拔、熱情奔放、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采和地方特色。
(二)社會環境下的藏族熱巴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藏族熱巴鼓舞蹈也在一直不斷地更新發展。一方面,熱巴鼓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觀眾的需求。另一方面,熱巴舞的傳承方式和傳播途徑也在不斷地變化,從最初的家族延續、師徒延續,到后來的學校教育、網絡傳播等,使得熱巴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熱巴鼓舞蹈的傳承是藏族文化保護和延續的重要部分。目前,熱巴舞的傳承方式主要由師徒傳襲、學校教育及民間藝術團體進行。在師徒傳襲方面,熱巴老藝人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將自己的熱巴技藝傳授給年輕的下一代;在學校教育中,藏族熱巴鼓舞蹈則被納入了學校系統的課程體系當中,通過專業的舞蹈教師進行授課教學,使得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熟悉和掌握這一舞蹈種類。此外,一些民間藝術團體也積極參與到熱巴鼓舞蹈的傳承中來,通過演出、比賽等形式,推動熱巴鼓舞蹈的發展和創新。
(三)人文環境下的藏族熱巴鼓
1.風俗習慣
藏族熱巴鼓舞蹈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特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舞蹈追溯其來源與民族風俗習慣密不可分,其舞蹈風格特點也受藏族人民本身風俗習慣的影響滲透。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以高原氣候為主的環境中,溫度較低,氣候嚴寒,寒風侵肌,因此這也就決定了藏族先民們的服飾基本以厚重保溫為主,多以寬大暖和的肥腰、長袖長裙居多。在勞作過程中人們身著厚重衣裙,其受力部位會多在于腰部,導致他們小腿以下的部位靈活性不佳,但寬松的褲子會使他們髖關節和膝關節來說相對比較自由,這樣的穿著就形成了藏族舞蹈極具代表性的動作體態,下身靈活,上身沉重的動態特征。
2.宗教信仰
宗教思想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特殊地理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藏族熱巴鼓舞蹈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原意是為了求佛祖保佑村落平安,祈豐收、一切平安順利。被視為祝愿吉祥、驅鬼辟邪、避災祛禍的舞蹈,古時通常在藏歷新年、宗教節日和出現旱澇、瘟疫等災害時舉行。早期的熱巴鼓是藏族先民在巫術儀式上所表演的,因此表演時會帶有一定的原始性、祭祀性和神圣性的特點,從此熱巴鼓舞蹈也就成為一種帶有宗教意味以及強烈地域特色的表演藝術。現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藏族熱巴鼓也慢慢由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演變成為表達對美好生活憧憬向往的主題。
三、文化景觀下的藏族熱巴鼓舞蹈
(一)從視覺景觀“看”熱巴鼓舞
1.服飾道具
民族服飾受所處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再根據物質條件去發展創造,積累一定的歷史文化后,慢慢沉淀,逐漸形成了民族自身的審美觀,擁有民族本身的服飾特征。在藏族熱巴鼓舞蹈表演中,女子上身著長袖彩綢衫,外罩無袖大襟長衫,用彩色腰帶圍系,腰前系七色橫條紋圍腰,隨之進行各種強勁有力的高難度技巧動作,裙條跟隨飄起,剛柔并濟,隨性灑脫。腳穿自制女式藏靴。女子頭飾上會用一些藍色毛線編成頭套,并分別用紅色、綠色和粉色三種顏色進行裝飾點綴,然后會再接上大約六寸長、纏有銀絲桿的紅絲線纓穗。裝扮時套上頭套,將兩節銀絲桿斜插在頭頂右側,紅絲線纓穗則置于右耳后。最早的熱巴起源于苯教的宗教儀式上,其道具仍留有苯教儀式的影響。比如熱巴鼓的鼓槌之前是作為苯教教徒施法時的法器,也作為早期西藏的一種古老樂器。
2.動作技巧
“熱巴鼓”不僅要講究舞姿的準確度和優美度,還更強調動作的技巧性。就像古代的百戲,帶有武術、雜藝等難度較高的綜合性技巧。表演時,女子熱巴活潑大方,男子熱巴粗獷豪放。舞者隨音樂節奏出場,動作逐漸加快,速度力量加強,鼓點隨之激烈,舞者敲擊動作變化多端,高低分明,十分吸引目光,表達出了人與自然與神靈精神上的互通互滲、天人合一。熱巴鼓舞蹈高潮部分動作中單腿旋轉和各類蹦子、串身翻等動作最具吸引力和代表性。如“貓跳翻身”“帶鼓平轉”“高低擊鼓”“正反轉”等技巧動作節奏激烈歡快、熱情、豪邁奔放,具有較高的技術性、觀賞性和娛樂性,有一定的識別度,表現了熱巴鼓舞獨特的藝術美學風格,還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而在學校課程教學中,訓練組合里面會出現多種復合型技術技巧動作,如轉鼓、纏頭擊鼓、附加旋轉、翻身相結合的動作。很貼切地展現了肢體與道具的“人鼓合一”精髓。不同的時代,熱巴鼓舞蹈的表演內容上則會體現出特定時代的特征與功能,也是順應人們審美理念的不斷更新發展。
(二)從聽覺景觀“聽”熱巴鼓舞
熱巴鼓舞蹈音樂均以淳樸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暢為特點。本來演奏樂器的音樂較為單調的,但加上舞者表演時舞動鼓槌敲擊鼓面發出的震撼人心的鼓點,整體的表演氛圍瞬間被推上高潮。通常有一鼓點、三鼓點、六鼓點和九鼓點,在表演時由慢到快敲擊鼓面,舞姿也隨之擊鼓的點數而進行變動轉換,慢技巧動作也隨之加入,舞者表演情緒及觀眾觀賞情緒也被逐漸調動,場面十分熱烈歡樂,帶給觀者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沖擊。熱巴鼓不僅有鼓面正中敲擊位,還有敲打鼓邊的敲擊位,因敲擊的位置的不同在音效與音量上也會有很大變化,輕重緩急,連綿起伏。
四、地理環境造就熱巴情懷
(一)“神圣雪域”——自然崇拜
在藏族傳統文化中,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區域被命名為“神圣雪域”。這里有莽莽蒼蒼而又神奇壯美的雪域風景,有古老獨特而又神秘莫測的宗教傳統,有智慧虔誠而又知足自得的西藏民族,當地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形成相互依存的完美整體。這里的地理環境并不十分適宜人類的居住,但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以頑強不屈的毅力與積極樂觀的精神戰勝了自然發起的挑戰,并發展創造出了不朽的藏族文化精神。而熱巴鼓舞蹈這一藝術形式就很好地展現了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豪放粗獷、質樸善良的高原品質。在藏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稱為神山,湖泊稱為神湖,地下稱為龍神領域,藍天由天神主宰。在西藏,虔誠的藏族人民會分享關于西藏神山的故事,無論山離他們有多遠,山在他們心中,是精神皈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他們崇拜,尊重雪山,世代保護雪山,雪山也保護他們,看似貧瘠的高原孕育了強大豐沛的生命力??傊?,從熱巴鼓舞蹈中我們能感知到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通過當地源遠流長的藝術積淀,綜合每個時代地區的特點風俗,反映了在特殊地理環境下藏族人民的民族特性及他們的思想精神,表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精神層面。
藏族熱巴鼓所演曲目大多為《頌天地,四方平安》《神佛與我們同歌舞》《英雄尼布里戰勝惡魔獨尼阿巴》等,這些曲目都帶有明顯的宗教情結。這些宗教情結源于藏族先民對生存環境中的自然現象、自然力量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理解、掌握時,便產生了許多對自然環境的崇拜性、信仰性的宗教觀念,在熱巴舞的表演中以此為載體而表現出來[4]。
(二)“熱巴技藝”——傳承發展
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舞蹈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文化生活的改變,在時代變化發達的今天,民間舞蹈也在自覺不自覺地、主動與被主動地尋求自身的發展與變化。藏族熱巴鼓通常以高難度技藝著稱,因為對表演者有著較高的能力及技術的要求,所以過于專業規范的藏族熱巴鼓舞蹈并不適合廣泛普及于群眾之間。起初最早熱巴鼓以宗教儀式為主,慢慢從神圣演變為世俗,它的宗教性日益退散,也就有了業余與職業的劃分。當它的宗教意味失落后,隨之生存性便突顯出來,以此謀生的流浪藝人以家族、師徒傳承為主。師傳徒、父傳子,世代相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也逐漸提高,促使流浪藝人的熱巴團隊隊伍越來越少,這也就決定了藏族熱巴鼓的家族傳承不再穩定,使傳承方式受到了限制。流浪藝人傳播熱巴的時代因其謀生之需而充滿開放性的藝術思想,吸收融合了其他多種藝術形式,最終才形成了目前我們所了解的熱巴藝術,這整個過程的積淀無疑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從產生到成熟的過程。而如今,學校作為當代學生接觸最多的場所之一,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將藏族熱巴鼓舞蹈搬進課堂,提煉熱巴素材,編創組合劇目,將新時代主題與熱巴鼓舞蹈融合展現出一定的創新感和時代感。所以作為新時代傳承者的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密切關注發展潮流,創作出貼切當下時代主題的新作品好作品,使熱巴鼓舞蹈能夠在藝術的舞臺上走得更遠。
總" "結
從藝術地理學的視角來看,藏族熱巴鼓舞蹈的發展、流變與傳承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熱巴舞的傳承和發展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高山峽谷等自然環境對熱巴舞的傳播和傳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當然,藏族熱巴鼓舞蹈的傳承不光是要大家看到它的歷史文化背景,還要充分地適應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經過了一輩輩老藝術家們的傳承和修改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所帶來的民族大融合,藏族熱巴鼓舞蹈正逐漸地完善和改變。在它原始形態保留完好的基礎之上,在表演風格和形式上更好地去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它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技術性,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給人們帶來了許多藝術上的思想交流,也讓人們更進一步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舞蹈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導致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風格與個性,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有著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文化遺產,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從藝術地理學的視角出發,藏族熱巴鼓舞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熱巴鼓舞蹈的發展、流變與傳承情況,為保護和傳承藏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參考,探尋民族團結的文化根脈,見證中華文化的根深葉茂。
參考文獻:
[1] 江曉宇.藝術地理學視角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21):88.
[2] 吳偲,韓琦,朱竑.西方藝術地理學的研究進展與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4(5):12-23.
[3] 胡小小.藝術地理視域下甘肅漢族民間舞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2.
[4] 王興懷,楊文豪,孫菁.“熱巴舞”的傳承方式及文化特性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1):141-145.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