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理念的深入實施,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更加關注,這使得跨學科教學實踐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新課標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主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重視單一學科教學的合理性,也要體現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每個內容板塊設置跨學科學習主題,進而強化學生的跨學科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因此,本文主要就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研究展開敘述,以適應新時期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打破學科壁壘,真正意義上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從而更好地推動基礎教育發展。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符合新課標理念,主要表現為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此外,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逐步發展為三維目標,在注重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作用,這為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人文性的實質是人文精神,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生成過程直接體現在學生人文精神的生成過程中。語文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現了“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形成“大語文”,幫助學生在多學科知識海洋中遨游,逐步擁有大格局、大視野,真正實現跨學科學習。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需要,將多學科知識、概念、方法等合理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提升語文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促使學生的文學素養、綜合素質得以發展,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最終建構出完善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體系,讓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契合點,增強課程聯系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語文跨學科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合理地選擇跨學科內容會讓課程之間的過渡更加自然、順暢,實現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無縫銜接。這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而定。教師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將課文蘊含的深刻思想作為跨學科內容選擇的線索和契合點,進行自然引入。
下面就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為例,在學習《落花生》后,引申道法內容,在豐富語文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從中領悟做人之道,從而讓語文跨學科教學更具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會更加豐富多彩,學生也能習得人生之道。具體闡述如下。
本課教學目標除要學生掌握字、詞方面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的花生種植過程。學生只有了解花生的種植、成長過程,才能深刻領悟花生的特點,進而才能領悟課文中父親所講述的做人道理,體會到花生“默默奉獻、不求虛名”的高尚品格。課前,學生需要做好預習準備,包括預習課文、標注生詞難句,形成對文章的初步印象。課中,開展教學活動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落花生的特點,標記關鍵詞句。然后開展小組討論,小組分享各自的發現,歸納出落花生的特點——“味道很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潤腸通便、補充營養”等。第二階段,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敘述方法,體會什么是“借物喻人”。第三階段,教師直指“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中心思想,推動教學向更高層次發展。特別要關注父親和“我們”的對話,以及文中對我們的教導——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跨學科教學,在語文學科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學科教學內容,從而達到1+1gt;2的效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將本課中“奉獻精神”的內容作為引入跨學科教學的契合點,優選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本課教學中,可以選擇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我參與我奉獻”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實施步驟如下。教師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用語文課學過的方法,嘗試讀一讀道法書中《我參與,我奉獻》中描寫的片段。將這個片段與課文進行比較,談談你的感受。”之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兩者在語言風格、描述角度、情感色彩等方面的不同。討論結束后,要求各小組選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不同語言的表達特點。
通過這跨學科學習任務,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落花生》這篇課文的內容,還學會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將道法知識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做法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生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了默默無聞的含義,培養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