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巧妙運用“表揚”與“勉勵”,并充分把握“表揚”與“勉勵”的時機與方式,教師的“魔法棒”才會魅力無窮,才會讓學生接受智慧灌溉和精心培育,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一、課前的“預熱”——觀察與預判
在課前,教師要像一位細心的偵探,通過觀察學生的神態、情緒變化,以及他們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反應,設計預設鼓勵的策略。面對一篇新課文,學生的表情是興奮還是困惑?他們對某個話題的興趣度如何?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制訂個性化鼓勵措施的依據。例如,在學習了《刻舟求劍》之后,我們可以拓展另一個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教學時,我們發現學生對故事情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就可以利用提前準備的一些啟發式問題,鼓勵他們在閱讀后分享自己的見解,并適時給予肯定與表揚,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對于可能感到困惑的學生,我們預設一些引導性問題,幫助他們逐步理解,并在他們嘗試回答時,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跳一跳,夠得到”的成功感。
二、回答中的“引導”——靈活應變,鼓勵多樣
課上,當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時,我們要充分注意到鼓勵的“適時”與“靈活”,做到特別的鼓勵給特別的他(她)。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不同程度的鼓勵。對于簡單問題,即使學生回答正確,也應避免空洞的“你真棒”,而是具體指出其回答中的亮點,如“你能夠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非常敏銳”。對于復雜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或不準確時,我們可以采用“先揚后抑”的策略,先肯定其勇于嘗試的精神,再溫和地指出他們的不足,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如“你的思考方向很有創意,如果能再結合文中的具體例子來闡述,會更有說服力哦”。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促進了他們思維的深化。
三、回答后的“反饋”——表揚與批評的藝術
學生回答問題后,我們要及時給予學生學習成果的直接反饋。此時的鼓勵,更應注重“精準”與“平衡”。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為何受到表揚,如:“你的作文中運用了多個生動的比喻,讓整篇文章都活了起來,真是太棒了!”這樣的表揚,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勵他們繼續發揚光大。其次,勉勵則需遵循“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并找到改進的方法,如:“明明同學,這次默寫中,有幾個錯別字需要注意,下次可以嘗試多讀幾遍,注意字形的細節。”“小米同學,這次默寫你只錯了兩個,但是老師覺得全部正確才是你的語文能力的真正水平啊,你對自己要求得再高一點。”這樣的勉勵,既給學生指出了問題,又給學生提供了解決方案,避免了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促進了其積極改正。
四、鼓勵的“長效機制”——持續性與個性化
在語文教育的旅途中,鼓勵不應僅是一時的行為,而應成為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我們老師需持續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軌跡,根據其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制訂個性化的鼓勵計劃。對于內向害羞的學生,可以通過小范圍的表揚和私下交流,逐步增強其自信心;對于外向活躍的學生,則可通過公開表揚和挑戰性任務,激發其更大的潛能。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鼓勵,在這樣一種充滿正能量的班級氛圍里,每個學生都在同伴的支持與競爭中,不斷前行。
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要學會巧用鼓勵的藝術,那么,每一次鼓勵都是對學生個性與潛能的一次溫柔喚醒,每一次表揚與批評都是對他們成長路徑的一次精心雕琢。請讓我們以愛為筆,以智慧為墨,在“表揚”與“勉勵”的交織中,繪就一幅幅生動而亮麗的成長畫卷,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充滿希望的課堂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