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愛國情感、理念、實際行動的歷史沉淀和時代的凝練,它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即“十四五”規劃指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育。語文課堂作為傳承文化、塑造心靈的重要陣地,應當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國民素質的使命。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掘語文教學中的愛國因子,在一點一滴的教學中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那么,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結合教材,激發愛國之情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豐富多樣。語文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詩詞歌賦到散文、小說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素材。
(一)詩詞歌賦中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
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將滿腔的愛國情懷融入詩詞,表達出他渴望為國上陣殺敵的情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面對雜草叢生、破敗荒蕪的景象,深切表達了對處于動蕩飄搖的國家擔憂之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展現了其愿為國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
教材中的這些詩詞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和運用這些內容,在愛國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于無形中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
(二)散文小說中激昂的愛國主義精神
長篇小說《紅巖》,描述了一大批意志堅定、形象高大的共產黨人,如江姐與戰友們在獄中繡五星紅旗,一針一線繡不盡革命戰士對新中國的熱愛;許云峰在陰暗潮濕的地窯里用手挖通了秘密通道,把越獄的通道留給了同志們;華子良故意裝瘋賣傻,趁敵人放松的間隙,給共產黨員傳遞情報……他們大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都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與現狀,還能激發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三)經典篇章中的愛國主義令人振奮。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引領學生去感受經典篇章中的大好河山,欣賞山川美景。走進酈道元的《三峽》,去領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江水湍急的驚心動魄;跟著蘇軾走進《記承天寺夜游》,置身承天寺中感受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還能欣賞到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神秘美,周敦頤愛蓮的高潔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塞外的壯麗美,等等。在教學中,讓學生置身其中,游覽各處的名勝古跡,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從而產生對祖國的依戀之情,對山河的熱愛之意。
山河的景美,景中的愛國英雄人物更美。在教材中許多篇章都是愛國的典范。為國舍己的科學家——鄧稼先,為研制兩彈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橋梁專家茅以升在完成學業后,毅然回國,全心投入橋梁建設,設計并主持了錢塘江大橋的修建;魏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謳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贊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真摯的愛國精神……
通過學習愛國主義的文章,文中的這些文化符號和價值觀念,會深深地根植于每個學生的心中。由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角色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
二、創新方法,激發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關鍵。以往的單純講授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不用說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我們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愛國主義教育活起來。
(一)情感式教學法
課堂教學中,老師選用朗讀古詩文、美文,講述愛國主義故事,賞析山水詩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朗讀為例,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讀,能激發學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例如,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應當體會詩中那種豪放之美;讀朱自清的《背影》,要讀出文中的情感美,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要讀出文中的情理美,感受到生命短暫、時光流逝所帶來的悲情。由此可知,課堂中,老師要用情感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情境式教學法
老師通過創設具體的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愛國主義的偉大力量。如組織學生前往革命紀念館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重要紀念日或傳統節日,如建軍節、清明節等,組織學生舉行紀念儀式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增強他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責任感。還可以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如《長津湖》《建國大業》《我和我的祖國》等。觀看電影,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歷史,認識國情,更能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上述方式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革命先輩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在實踐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偉大力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榜樣。
(三)互動式教學法
課堂上,可以組織一些弘揚愛國主義的活動,如:愛國主義的主題演講,《清澈的愛,只為祖國》《將愛刻在骨子里》等;詩歌誦讀比賽,教材中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課文,都是很好的誦讀素材;還可以開展唱紅歌比賽的活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等歌曲的演唱,可以弘揚革命文化,讓學生緬懷革命先輩,激發愛國情懷,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通過以上方式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產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加珍視自己的國家,關注社會的發展,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挑戰困難,弘揚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使學生形成保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和利益的堅強意志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是對學生心靈的滋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基礎教育的必然過程。
(一)教師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其巧妙地融入課堂。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還需要他們掌握在課堂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當教師真正重視且落實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時,學生便能在詩詞的韻味、散文的情懷、小說的情節以及戲劇的沖突中,深刻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增強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
這要求教師自身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能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再通過耐心細致的講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愛國主義。同時,教師應采用多角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據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2024年1月11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要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仍需廣大語文老師的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