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自主閱讀等多種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學生自主提問是一種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而且這種互動能夠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在運用眾多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自主提問呢?
一、自主提問的培養不能是點,而要形成面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提問的引導和培養不應該是某幾個學生,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提問的欲望和機會。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長時間的引導學習,學生自主提問的習慣就會形成。特別要強調的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不能只重視課堂表現活躍的學生,而是應該照顧到全體學生。如果只是一部分學生重復回答問題,那么就會形成班上大部分學生在看,只有幾個人在互動的局面,這對整體的教學是不利的。盡管有些學生沒有“自主提問”的習慣,但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為他們創造機會,培養他們的自主提問的能力。俗話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要使小學生養成自主提問的習慣,最關鍵的是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課堂知識和課文內容多提問題,提好問題,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這樣的做法,才能促使學生自主提問習慣的養成。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筆者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根據自身的想法談談感受,并自主提出問題。如有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假如小女孩手里拿的是一根永不熄滅的火柴,是不是她就不會被凍死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課堂都活躍起來了。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尤其是不太主動提問題的學生。學生們在課堂進行討論,并在討論中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在不斷的堅持中,學生面對課文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并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二、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引導息息相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提出問題,對促進學生閱讀、思考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小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生活經驗上不足,他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會顯得稚嫩、零散,把握不住重點。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從而提高他們所提問題的準確性和問題深度。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并運用集體智慧的力量帶動學生自主提問。同時,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通過恰當的問題情境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敢于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要看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組員相互交換意見和看法,這樣提出的問題才具有思考價值。比如,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提出自己的問題,具體由各小組自己交流并確定主題。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從標題、文中的生字詞等方面提出問題,有的小組就提出了“為什么那么多人去錢塘江觀潮”“錢塘江的潮跟別的地方的潮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等問題。在學生精讀課文后,其他小組則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學習完本課后,學生們主動交流,談自己的閱讀和理解感受,并提出一些仍有困惑的問題。筆者發現,這樣的自主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們真正融入了課文之中,與讀者產生了共鳴,從而在深入探討問題之時,也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三、及時、中肯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提問的積極性
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與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和學習中培養起來,并逐漸形成的。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與探討,正如上述筆者將學生進行分組一樣。組員及小組間的交流、合作和討論,讓問題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得到解答,而教師僅僅只是起到點撥的作用。教師要對于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中肯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提問的欲望。比如,當每個小組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在第一時間對這些問題進行評價。對于好的問題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對于質量不高和理解不深的問題,教師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通過分析課文指出問題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讓學生們能進一步提高自主提問的能力。教師不能一味否定質量不高的問題,而是應該鼓勵學生更加深入準確地分析問題,讓他們對下次提問更有信心。學生們自主提出的問題往往可以對深入理解課文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師的評價則能從宏觀上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因此,鼓勵學生自主提問,還要配合以教師的積極評價。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提問才可以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自主提問是調動和發展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只有在語文教學中讓小學生形成設疑的習慣,才能培養他們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性,才能為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