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早期或者說整個明末清初時期的民間青花瓷器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在于瓷器本身的藝術魅力,更源于人們對一個時代矛盾的思考。明末清初,雖然政局動亂,但商品經濟卻極其發達,制瓷技術水平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百廢待興的環境下又出現了一輪青花出口熱潮。對清代早期民間青花山水的主題與紋飾進行研究。
[關 鍵 詞]青花;山水;民窯;陶瓷繪畫;紋樣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6-0012-03
文獻著錄格式:吳可.清代早期民間青花山水的主題與紋飾研究:以順治、康熙時期為例[J].天工,2024(16):12-14.
一、順治時期民間青花山水的主題與紋飾
清人葉夢珠言:“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較甚于舊,而價逾十倍。”明末,社會動蕩不安,經濟下滑,官窯生產停滯不前,瓷器數量和質量也都大幅度下降。但發展到清初,民窯在外銷需求的刺激下打開了繁榮興盛的局面,民間青花山水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風格,向具有文人詩意的青花山水圖景轉變。
清早期青花山水器物以瓶、罐、盤、筆筒、爐居多,青花顏色純正,呈清麗淡雅之色,青花繪畫筆法細膩,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意境之美。這時期民間青花山水瓷器在顏色方面以青白色為主,胎體較為厚重。器物多為醬釉口沿,碗圈足較深,器物底部可見修坯時留下的螺旋紋。用料采用明代晚期的國產浙料,經過色料的提純、焙制后,青花色調較為豐富,已開始能分出濃淡層次。在造型上,清早期青花瓷器與明代的造型風格接近,常見的包括簡瓶、筒花觚、將軍罐以及缽式香爐等。這時期民間青花山水瓷器紋飾風格鮮明獨特,線條粗獷豪放,頗有明晚期的風骨。
(一)春風得意馬蹄疾,加官晉爵滿堂輝
順治朝(1644—1661年)在繼承前朝青花山水文人畫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屬于自己朝代風格的作品。在此之前的青花山水創作以模仿為主,不僅追求前人的風格、技法和意境,還追求山水圖景中的詩文與款識。此時期的青花山水以溪山行旅圖、漁樵耕讀圖、楊柳山水圖、山居圖等熟知的題材為主。圖1為清順治時期民窯出產的青花加官晉爵圖盤,盤形呈敞口狀,口沿施以醬釉。盤內描繪了授官爵的場景,庭院內繪有花樹草坪、洞石盆景,景色十分宜人。畫面中官人站立于前,身后隨從手舉華蓋,一名差人手獻官帽,有“加官晉爵”的吉祥寓意。遠處山水以不同墨色來表現山體的空間感,使畫面層次更豐富。圖案空白處署有青花楷書“戊戌冬月贈子墉賢契 魯溪王锳制”紀年款。
(二)江南春水碧于天,雨霽高煙收素練
“煙雨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浪漫的詞匯,江南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江南的秋季,常常會出現煙雨朦朧的浪漫景象,這讓江南的美景更顯秀麗。而煙雨江南的意境也時常被運用在青花山水題材的創作中。圖2為順治時期的煙雨江南圖青花瓷片,從畫面中可以看到江南特有的陰雨綿綿、霧氣繚繞、落葉紛飛的景象。這些景象聯結成一幅水墨畫,使人陶醉其中,肆意感受著江南煙雨時節的獨特魅力。除此以外,煙雨江南似乎也是一種生活和情感的寄托,試想在煙雨中感受著江南盛景的美好,傾聽著秋雨如絲的聲音,感受著江南的婉約之美,這些都讓人感到清凈和舒適。
煙雨江南圖青花瓷片以寫意的筆法塑造出了寧靜淡雅、秀麗婉約的景象。畫面使用了多層次、深淺不一的筆墨,遠處以深淺不同的青花來表現空間感,使繚繞的霧氣更層次分明,隨風而動的堤畔楊柳更顯靈動活潑。這件青花瓷片將點、線、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適當地運用前景,襯托出遠山近水,朦朦朧朧的畫面透著和諧之美。雖然是殘缺的瓷片,但也難得地保留下來完整的畫面。
(三)福海流長無盡時,地脈通來萬物生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繪畫作品中,都有對神仙或是仙境的描繪。古人認為二者是吉祥和長壽的代名詞,于是不自覺地就把人世間代表福澤的物象都投射到圖案裝飾里。又因皇室素來喜愛祥瑞之氣,因此當時的器物上也有很多關于福澤、長壽等的祥瑞圖像,往往這類題材的畫作更強調“意境”,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福山壽海紋樣青花山水從順治時期至康雍時期多見于圈足式馬蹄形或折腰碗,往往器物外壁繪有洶涌海浪,寓意福似海深。圖3為清順治時期的福山壽海圖瓷片,其通體以青花為飾,呈色淡雅,筆觸細膩精致,海水線條舒展,礁石線條蒼勁有力,體現了當時匠師高超的繪畫水平。畫中海水與礁石的沖擊呈現出氣象萬千之勢。瓷片整體以青花繪制,用汾水和描線兩種技法表現,在傳達了吉祥寓意的同時,又使畫面更加豐富,極具空間感,可以說是一件頗有吉祥寓意并且存世較少的作品。
二、康熙時期民間青花山水的主題與紋飾
清康熙時期是中國陶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同時也是青花發展的重要階段。在藝術風格上,青花、釉上彩及顏色釉等品類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其中,青花山水瓷發展達到了巔峰時期。康熙時期青花山水瓷畫取得杰出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清初四王”的深刻影響。“清初四王”指的是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人,由于其繪畫主張和風格同屬一路而被稱為“四王”,是康熙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山水畫家群體。由于“官搭民燒”制度,康熙時的民窯可以大方效仿官窯畫樣,民窯青花山水瓷畫得以間接學習到此類風格,可以說對民間青花山水瓷畫藝術風格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由于“四王”風在民間被推崇,因而,康熙時的民窯通過印制有其風格的山水作品來達到學習借鑒的目的。

盛世物阜民豐,清康熙青花器燒造數量大、質量高、流傳范圍廣,顯示出了蓬勃發展的盛世氣息。康熙民窯青花山水瓷器較之官窯的精工細作、典雅優美,在裝飾題材內容上會更為豐富自由,繪畫風格也更生動有趣,顏色也更為艷麗。康熙時期政治清明、國富民強,為民窯青花的飛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了康熙年間官窯、民窯兩相生輝的盛景。
(一)滿目青山誰是主,獨輸高士臥煙云
青花山水人物圖蓋罐(見圖4)是康熙時期民間青花山水的典型代表作。罐通體繪制了青花山水人物圖案,青花青翠明艷、構圖完整,畫面層次分明,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畫中的文人高士、獨釣老翁等形象亦栩栩如生。在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每塊山石都做了留白處理,山石側面通過“皴”的繪制技法,由側面向頂部過渡來刻畫山石的體積感。康熙時期將青花分色,可以準確地表達山石的陰陽面,山石頂部為頂光區域,側面為背光區域,康熙時期首創的這種繪畫方式借鑒了西洋寫實繪畫,在風格和技法上與其頗為相似。
(二)鶴鹿同春春常在,松柏長青綠蔥蔥
清康熙青花鶴鹿同春紋罐(見圖5),其短頸,豐肩,斂腹,圈足,畫面用青花繪有鶴鹿同春圖樣。青草茵茵,松枝茂盛,兩只鹿于樹林間嬉戲奔跑,上有白鶴立于松樹枝頭,整體構圖清晰飽滿,是難得的珍品。“鶴鹿同春”這一圖案在明代時就已經出現,剛開始以六只鶴作為主體形象,直至明代晚期才衍生出鶴、鹿雙獸并用。清代盛世時期,人們給鶴鹿同春賦予了新的寓意。這些元素組合起來構成“六合同春”的吉祥寓意。“鶴鹿同春,如意滿堂”,即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之意。罐蓋飾以仙鶴祥云及青松紋樣,與罐身相呼應。以渲染技法表現的山石、水紋、松樹作為罐的底部圖案,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整體畫面布局飽滿,立體感極強,意境悠遠清雅。
(三)深山古寺絕異處,鳴鐘香鼎繞紅塵
圖6為清康熙年間的深山古寺圖青花瓷片。瓷片畫面上水流瀠洄,彼岸青山高聳,林木深處古寺梵宮隱現。岸上樹木挺拔,郁郁蔥蔥。水上一葉扁舟,一人持槳,游賞山水,樂在其中。構圖呈深遠式,結合鳥瞰的視角,以散點透視法營造意境,增加了空間的宏闊感;技法上,山體皴擦點染兼顧,皴線細碎仿牛毛皴法,運筆率意。樹木枝葉勾、點、寫兼用,殿宇繪制上采用工筆、寫意結合來表現界畫的效果。畫面青花水色濃淡交融,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既厚又薄、既妍麗又雅淡的色彩效果。深山古寺圖青花山水除了具有觀賞性,色澤明麗清雅,有文人雅趣的韻致外,還有“蒼松原不老,碧水自離塵”的禪意。清代早期的時代特征決定了其歷史文化背景和藝術風貌,民間青花山水也隨著這個時期的文化核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精神也將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未來的民間青花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四)柳岸春煙江南景,最喜人間四月天
在南宗山水畫始祖王維創作的山水畫中,常常可以見到水天一色的背景下,一艘小船緩緩行駛于群山之中的場景,營造出一種恬靜淡泊的意境。這種意境同樣是青花山水繪制中主要的表現方式之一。因此,不管是在山水畫還是青花山水畫創作中都會用留白來營造空靈的空間之美。畫面留白后對主體物進行層次化構圖,再對自然景物進行虛化渲染描繪,來營造出自然空靈的空間美感。這種繪畫形式與傳統道家思想文化不謀而合,表現出世間萬物皆有生命和靈氣。因此,青花山水畫用青花料來描繪自然生命,用縹緲暈染的形式營造出寧靜致遠的山水世界。如圖7的煙雨江南圖青花瓷片具有中國山水畫的空靈之美,通過虛實相交來描繪云霧繚繞之感。以留白或若有若無的淡彩呈現出來,經過巧妙設計建構出一種具有空靈感的畫面,從而營造出仙氣繚繞的氛圍。堤畔的楊柳、磐石、行舟與人物塑造出的景觀營造出了一種場面壯觀卻又靜得出奇的畫面,水波和柳枝隨風而動,使人游走沉醉于恬靜虛空的天地之中。瓷片上的畫面大多是把寫意的方式作為主要技法,這種形式不僅是對客觀自然事物的再現描繪,更強調的是形神兼備,將具象的事物通過藝術思維表現出來。任何完美的青花山水作品不僅需要對景物形態進行準確把握,也應該賦予其個性和神韻,將創作者的精神融入畫作中,實現青花山水畫現實和精神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概.淺析明清瓷器上的八吉祥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3):134-137.
[2]陳恬瑜.清代景德鎮民窯青花嬰戲紋演變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2):70-71.
[3]左洋.清代青花瓷吉祥圖案的寓意與表現手法分析:以康雍乾三代青花瓷為例[J].參花(下),2023(12):50-52.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