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蠶桑文化是中國農業和絲綢產業的基石,亦是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探索蠶桑文化在設計領域的應用,對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剖析蠶桑文化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內涵,梳理研究現狀,挖掘其在文創箱包設計領域的應用與創新價值。經研究,提出以蠶桑文化元素為靈感,實施“新舊融合”的創新設計理念,在賦予產品更深層的文化意義的同時提升箱包的美學價值和市場吸引力,探索傳承與推廣傳統文化的新路徑。
[關 鍵 詞]蠶桑文化;文創設計;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6-0073-03
文獻著錄格式:許賢柔.蠶桑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以箱包設計為例[J].天工,2024(16):73-75.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藝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立項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建設融合的教育新生態架構研究——以城市設計為例”(2023CXCY01);廣西藝術學院2023年度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202310607016)。
蠶桑產業是中國持續發展千年的古老產業之一,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變化,蠶桑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已成為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蠶桑文化在服裝、手工藝品、文旅周邊等方面的應用。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研究過多聚焦于蠶桑絲作為材料的屬性,存在種類少、價格高、質量粗糙、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等困境,對蠶桑文化本質內涵的挖掘與設計應用尚未獲得足夠重視[1]。面對當下人們激增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求,如何豐富類型、降低價格、融入日常成為蠶桑文化當代傳承與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
蠶桑文化文創箱包長期以來均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屬于獨特性和稀缺性品類。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文創產品認可和接受程度的提高,文創箱包的市場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通過融入藝術、文化等元素為蠶桑文化文創箱包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良好的商業機會,成為促進蠶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2][3]。
一、蠶桑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一)蠶桑文化的內涵
蠶桑文化包含了種桑、養蠶、織造等技藝及其系列傳統習俗。中國桑蠶絲織技藝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蠶在歷史上曾被賦予了勤勞、敬業、奉獻等美好的寓意。春蠶不斷吐絲,生產絲綢,被視為豐收和奉獻的象征。春蠶經歷從卵到幼蟲,再到蛹和蝶,代表著生命形態的轉化和變革。人們借用春蠶的轉化寄托自己的希望與夢想(見表1)。

(二)蠶桑文化的價值解析
1.歷史文化價值
古老的蠶桑文化源遠流長,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歷史,蠶桑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農耕文化: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歷代的統治階層倡導“農桑并重”理念,旨在推動國家的繁榮,為民眾謀福祉。這一理念深植于民間,形成了社會共識,對中國農業的長遠發展施加了重大影響[4]。
習俗文化:在栽桑養蠶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套以蠶桑為主的文化系統。由蠶而起、因蠶而慶、為蠶而祭的蠶謠和蠶戲等傳統習俗,如大門前不栽桑、結婚送蠶種、三月三祭蠶姑爺等,更是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栽桑養蠶在更廣闊的空間層面得以傳承,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5]。
2.藝術價值
蠶桑文化習俗與傳統技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有著幾千年的文化藝術底蘊,蠶絲紡織工藝和絲綢制品展示了中國古代的紡織藝術和刺繡技巧。蠶身體柔軟光滑,通常為白色或淺黃色,使得蠶在形態上具有簡潔而優雅的美感。蠶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外貌形態和特征展現了獨特的審美[6][7]。
3.經濟價值
自古以來,絲綢一直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商品,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沈氏農書》中記載:“池蓄魚,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魚,歲終可以易米,蓄羊五六頭,以為樹桑之本”,最終可獲得“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現代的蠶桑產業仍然在農業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8]。
4.社會價值
蠶桑文化根植的社會結構形態是宗法制社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桑葉養蠶支撐著中國的絲綢之路,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技藝和智慧。桑葉還被當作藥材,在《本草綱目》《本草從新》等醫學類書籍中,針對蠶桑材料的藥材使用記錄就有很多[9]。
(三)蠶桑文化的“新舊融合”
蠶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代設計可以借助現代化技術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設計師可以提取特定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其與當代設計相融合,從而賦予設計作品獨特性,并在設計中體現了蠶桑文化。
二、蠶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傳承舉措
目前政府和企業開始關注和支持蠶桑文化文創的發展。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組織蠶桑文化節、絲綢文化展覽、蠶桑研學等活動;一些傳統的絲綢生產基地,如浙江杭州和陜西積極推動發展與蠶文化相關的創意產品設計和品牌策劃;絲綢博物館和體驗館展示絲綢制作的歷史和技藝[10]。
(二)創新方法
為了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蠶桑文化在創新實踐中進行了多方面嘗試。傳統絲綢企業也開始積極拓展與蠶文化相關的創意產品和設計,如蠶絲圍巾、蠶絲手繪扇子和蠶繭香薰等工藝品。利用數字媒體技術,推廣蠶桑文化,使之跨越時空限制[11][12]。
(三)應用領域
引進現代化的蠶桑養殖技術和絲綢加工設備,開展蠶桑文化主題旅游活動,以及將蠶桑文化應用于服飾設計、家居用品、工藝品等領域,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13]。
三、蠶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應用性實踐
基于實地調研和市場分析,以蠶桑文化元素為靈感,實施“新舊融合”的創新設計理念,探索蠶桑文化在文創箱包設計中的應用,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路徑。
(一)可行性與實用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的時尚文化對我國產品設計風格產生了沖擊,設計師應從盲目追求國外的流行元素轉向注重傳統文化。因此,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傳承和應用至關重要。廣西是全國最大的桑、蠶、繭、絲生產基地,擁有豐富的蠶桑歷史和資源條件。現代蠶桑文化日益興起,蠶桑文化作為靈感來源,使文創箱包設計更具有文化內涵,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創意[14]。
2.實用性分析
打造具有設計感和藝術價值的箱包,設計師還需考慮實用性,如合理的結構設計、寬敞的內部空間和人性化的功能設置,使文創箱包不僅具有美觀性,還能滿足日常需求,有助于解決蠶桑文創產品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缺乏實用性和時尚感等問題。
(二)蠶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踐
通過分析市場趨勢,推敲如何將蠶桑文化元素融入箱包設計中,使產品具有中國蠶桑文化的獨特意義和美感。深入研究蠶的生活形態、歷史淵源以及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探究蠶桑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內涵,為箱包設計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礎。
Logo圖形設計抽象概括了蠶破繭化蛾的造型特征,提取其造型作為設計主體,造型簡潔、獨特。左邊為蠶繭,右邊為破繭展翅的形象,整體則是輕盈飛翔的形態(見圖1)。
白色是蠶的自然顏色,使用白色調來營造清新、純潔的氛圍,以體現蠶桑文化的純樸。箱包的主色調為白色,并搭配蠶蛾形象的圖案,使設計更加凸顯蠶桑文化的特色(見圖2)。
蠶蛾是蠶桑文化的代表性生物,象征著蠶桑文化的獨特價值。蠶蛾的身姿和翅膀紋理都具有藝術美感。通過將蠶蛾的形象融入箱包設計中,賦予箱包設計獨特的視覺吸引力,增添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整體簡約時尚,手感柔韌細膩。
箱包人性化夾層的內部結構,可放置日常用品,滿足日常所需。外層可放置小物品,包的兩側有口袋設計、雙向拉鏈設計,可方便收納、取出(見圖3)。
為確保產品的質量和耐用性,根據相關標準制定箱包質量檢測的操作流程,編寫了《“蠶桑文化”文創箱包材料和工藝標準》,以指導產品材料、工藝、裝配和成品等方面的制作。
四、總結
本研究探討了如何將蠶桑文化的獨特元素和象征意義融入箱包設計之中,旨在提供一個既富有創意、審美價值又不失實用性的設計方案。通過蠶桑文化在文創箱包設計中的運用,更易喚起人們對蠶桑文化的興趣和關注,提高蠶桑文化的傳承度和影響力,鼓勵更多設計師投入到蠶桑文化文創箱包設計中,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米婧瑋.中國傳統蠶桑文化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2]李瑩潔,陸婷婷.傳統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運用[J].綠色包裝,2024(3):155-159.
[3]胡建波.傳統民族藝術元素在現代箱包設計中的融合探討[J].西部皮革,2023,45(1):84-86.
[4]張雯.蠶文化在農耕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0):17-20.
[5]郭詩瑀.新“絲”路下話農桑[N].農民日報,2024-01-22(7).
[6]歐星絲綢.桑蠶文化 千絲萬縷織就悠悠華夏的錦繡歷史[J].江蘇絲綢,2017(6):23-25.
[7]王琦,朱榮霞.淺析蠶桑科普文創產品設計思路 [J].四川蠶業,2023,51(3):60-62.
[8]劉學斌,莫柳靜,賓榮佩,等.廣西絲綢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分析[J].廣東蠶業,2023,57(10):4-6.
[9]何驥,何松濤,虞崇江,等.充分利用蠶桑資源 實現蠶業多元化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7,37(15):140-141.
[10]張波,寧富民.陜南蠶桑研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蠶桑茶葉通訊,2023(5):7-9.
[11]陸國輝,李秀鳳,韋思意,等.數字媒體技術在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16):36-38.
[12]沈潔.湖州蠶桑文化發展現狀與數字化建設傳播機制研究[J].黃河 黃土 黃種人,2022(9):27-29.
[13]龔茵怡,方詩宇,王娜.新文科背景下湖州蠶絲綢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22):103-105.
[14]謝茜,王謝,張建華,等.淺議蠶桑文化產品的價值構成及市場走向[J].蠶學通訊,2021,41(4):40-43.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