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是在三弦書的基礎上與道情結合而形成的曲種,因用墜子弦伴奏而得名,簡稱墜子,是傳統的民間曲藝藝術。河南墜子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天津、北京、安徽、山東、江蘇、湖北、陜西、山西、河北、甘肅、四川、遼寧等省市的部分地區,是我國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
河南墜子的表演形式通常為演員手持簡板擊節站唱,有弦師操墜弦及腳梆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有“單口”“對口”“三口”及多人等形式。它用河南方言語音說唱,地域氣息濃郁,演唱形式靈活。早期演唱的曲目以中長篇為主,時長相對較長,為了表達清晰故而用說唱結合的方式敘述故事。“說”的部分讓節目的起承轉合更加順暢,讓故事更加清晰明了,“唱”的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觀眾欣賞水平的變化,其在合轍押韻的唱詞中附以旋律,細化了情感情緒的宣泄。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化成短篇和小篇幅抒情的作品。篇幅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不能因此影響故事內容的完整性,這樣一來,就需要演員對作品進行精加工,不僅要讓作品的文字語句合乎故事情理,還要追求作品的文學性和欣賞性,以此滿足觀眾日新月異的精神文化需求。演員要在表演時塑造作品人物的個性特征,更要在“唱”時擁有對旋律和聲音的把控能力。演員承擔著作品二度創作的責任,對作品的分析要進行高標準的提煉與加工,對演唱作品的中心思想要準確把握,對聲音的控制能力需要向不同藝術門類學習和借鑒。藝術作品是時代的產物,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是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經久不息延綿不斷地給觀眾提供情緒價值,在觀眾不斷提升欣賞水平的過程中,促使演員自我改變,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融會貫通,演唱出更具發展更符合時代的作品。

河南墜子的作品大多來源于民間故事、歷史事件或是社會現象,每一段作品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情感內涵。河南墜子演唱的曲(書)目早期以中長篇為主,女藝人出現后短篇隨之興起,作品題材也十分豐富。有歷史演繹塑造歷史人物和英雄形象的,如《三國》《楊家將》《穆桂英指路》《雙鎖山》等;有俠義公案書題材的,如《劉公案》等;有取自經典文學故事的,如《黛玉焚稿》《寶玉哭黛玉》《梁祝下山》《烤紅》等;更有一種被稱為針線笸籮的短篇曲目,它的內容多是描述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如《借髢髢》《小兩口走親戚》《巧媳婦》等;還有歌頌題材的作品,如《韓英見娘》《驕揚頌》《紅船》《颯爽英姿》等,這些作品語言淳樸扎實,旋律大氣渾厚,高亢流暢。
例如在河南墜子傳統作品《雙鎖山》的唱段中,有一段對人物穿戴形象的描述:“芍藥花的銀盔頭上戴,珍珠花兩朵素白花的櫻。柳絮花的白色銀葉甲,雪花的征袍繡著團花的龍。護心花的寶鏡似秋月,蘭草花的絲帶系腰中。壺中密擺著梅花的劍,豆角花的颯帶苜蓿花的弓。蒺藜花的飛爪在馬鞍橋上掛,系一條惺惺血染的紅絨花的繩。竹節花的鋼鞭稍在馬后,金銀花的寶劍就在鞘內盛。藏角花的靴子斜插蹬,八寶花的鞍叉上繡著萬年花的青。座下騎著一匹玉簪花的馬,還有一桿這個梨花長槍手中擎。”這段唱詞排比對仗合轍押韻,且描述生動具體,尤其是各種花名的運用,既新穎獨特又文雅別致,使古代的服飾圖案越發生動有趣,給人無盡的遐想。傳統作品的唱詞深刻有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語言藝術豐富多彩的具體體現。
鼓曲演員不僅要有較好的嗓音音色,大氣穩重的形象氣質,更需要具備綜合的藝術素養。河南墜子的表演特點在于“真我與假我,變我與變他”之間的瞬間轉化,即一個人一臺戲,人物角色轉換跳進跳出,裝男是男,裝女是女,運用第三人稱敘述講故事,兼具“手眼身法步”,熟練使用樂器。這些都是直觀的存在,而演員需要對作品中心思想和節目內涵進行把握,這是作品中文化底蘊、文化素養、知識結構、格調格局和思想內涵的集中體現,是演員對作品的認識感受。掌握一門藝術門類的演唱,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河南墜子難“演”不難“唱”,其說唱藝術的特點在于“說似唱唱似說”,難點是“唱著說”,而此“唱”非彼“唱”,唱的部分是有旋律的,相較而言比較容易,而沒有旋律的部分,亦非念白,而是有節奏、有音高、有情緒、有語調的“說”,即以地方方言為主要特征的“說似唱唱似說”,方為說唱藝術之難。
學唱帶有旋律部分的片段,對大部分人而言更像歌曲,反復聽幾遍副歌部分基本就可以跟著唱了,鼓曲中純音樂的部分也差不多,相對比較容易。鼓曲中的說唱指的是節奏中有音高,在調式之上說,通常稱之為“在弦兒上說,蓋著音兒說”。同唱詞中的念白不同,鼓曲的“念白”和戲曲的“念白”雷同,但“說似唱唱似說”并不是念白。在敘述故事中對話的“說”,就是鼓曲中的說唱,“唱著說,說著唱”是鼓曲中比較難掌握的部分,掌握住力度節奏,抑揚頓挫,兼顧情感情緒,咬字清晰,是決定作品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曲種要保護好地方語調的特點,地方性的語調是凸顯曲種特征特性以及辨識度最有力的證明,是其自身屬性的重要標志。
曲藝作品應至少包含曲藝文本、演員二度創作和觀眾會意3個要素,其中,演員的二度創作是對演員表演能力的考量。作為河南墜子演員,不僅要能準確地表達出故事的情節,還要通過自己的演繹,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作品中每個段子的背景,了解其歷史淵源和文化意義,從而在演唱時能夠更加貼切地表達出來。由此,演員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力決定了其對文本的理解力和表現力,也決定著演出的呈現效果。雖然河南墜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固定的風格,但在當今社會,演員的二度創作也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行適當的創新。
如河南墜子《穆桂英指路》唱詞中:“小將啊,我想問你一句話,公子不要太多疑,我問你貴庚有多大了,家里可曾娶過妻,恁媳婦比你大幾歲,她是屬龍還是屬虎的?”古代的閨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如今女追男習以為常,穆桂英在刁難楊宗保時便可做一小段“時空轉換”,情緒上內急外緩,表演則大膽前衛,適當符合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調整,觀眾會更有代入感。賦予作品的時代感并不需要全部改變,失去傳統,而是需要合乎情理的演繹,現代的心態古代的姿態,有滋有味地唱,突破傳統,結合當下的表現力,不矯揉造作不呆板,舒適得體,自然而然會恰到好處。
再如《借髢髢》中的詞:“我是要借哩,我是不借哩,我是要借要借要借哩,我是不借不借不借哩!”簡簡單單幾個字,反復出現十次“要借哩不借哩”,從人物內心到外在,從情緒到語氣,要表現出層層遞進但又不同的表現狀態。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分析作品要從人物的身份和關系入手,第一,二人關系互為鄰里;第二,少婦向中年婦女借東西;第三,要考慮雙方的態度和立場。作品表演與平時生活中的景象既相像又不能照搬,是語言語氣的相互較量和力道的把控,既夸張又含蓄,既幽默又風趣,既市井又脫俗,是該作品的表演手法,也是節目本身要傳遞給觀眾的信息。
鼓曲演員也需要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氣息控制以及基本曲調的反復練習,確保自己的演唱具備傳統風格和韻味。同時,聲腔的把握和曲調的變化也是鼓曲藝術的獨特之處,演員需要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這些技巧,才能夠在演出中靈活運用。
鼓曲演唱因為有人物的轉換,需要隨時變化多種身份,男女老少官卒民幼,人物需要適配音色刻畫形象,節目時間相對較長。河南墜子節目特征鮮明,旋律性強,手法靈活,音區寬,能夠充分地展現出河南地域氣質,寬廣遼闊、鏗鏘有力,高亢渾厚、質樸自然。在演唱方面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可以在演唱時增加音域寬度,加大作品難度,豐富作品體量。比如低音區用真聲,中高音區可以用混聲或者真聲(因人而異),有方法的使用聲帶,掌握真假聲混合比例,避免聲帶摩擦受損,用科學的方法降低聲帶損壞的風險,保護自身藝術生命長久持續。演員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既要善于表現自身的優點,也要勤奮磨煉自己的缺點,勤能補拙,敢于面對和改變自己,對演員尤為重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發展和創新同樣也包括聲腔的修飾和保護。初級階段的學習重點是模仿,模仿老師的聲音、方法、動作、表情、表演等,每個人的聲帶條件都不一樣,要因地制宜地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唱出自己的獨特性。最美的聲音不是聲帶的極限,是游刃有余的收放自如,唱的人自如,聽的人才舒適。

比如河南墜子《哭黛玉》是以旋律為主的作品,善于“唱”的演員比較占優勢。其中“我的林妹妹啊”,是音域最高的一句唱腔,D調高音在河南墜子作品中算是比較高的單音,同時也是女聲的換聲點,這個區域如果用真聲演唱,短暫的觸碰問題不大,如要長久持續的延長高音,容易出現聲帶小結等問題。聲帶是有極限的,真假聲混合可以很好地避免這類問題,聲帶使用的極限會失去聲音的美感,還會出現破音,難以控制,如果控制不好,不僅難聽還會失誤,這也是很多演員選擇降調演唱的原因。掌握住作品中每個音的高低,不僅體現出演員對作品的駕馭能力,同時也是演員對演唱技術技巧的實際應用。賈寶玉哭靈的這段演唱,高于生活的藝術處理是哭得痛徹心扉,卻不可唱得聲嘶力竭,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做到游刃有余。
再比如河南墜子《韓英見娘》中最后一句,“千里洪湖重見太陽”中的“重”也是在D調的,這個音力度要求更大,且是在中高音區的說唱結合,字頭的力度更強,而“太陽”的“太”落在高音,是女聲真假聲的換聲點,真聲大于假聲聲音大,假聲大于真聲著力點弱,聲音發虛,這是演唱時具體的表現。
這兩個作品的延長音在字音上也有所區別,“林”與“陽”,一個是前鼻音,一個是后鼻音,曲藝講究轍韻,一個是人辰轍,一個是江陽轍,在這個音上,“陽”沒有“林”好唱,“林”這個音比較集中,前鼻音向前向上,容易發音和控制,“陽”這個音本身音就在后鼻腔,同時有八拍的延遲,要演唱出說唱藝術的力道,混聲的真聲大于假聲可以讓字音更有明顯的力量感,所以這里需要讓真聲大于假聲,演員使用適合自身條件的演唱方法是尤為重要的。
作為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名錄的河南墜子,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當年馬玉萍的河南墜子《十個雞子兒》傳遍大江南北,提高了河南墜子在全國的知名度,筆者作為河南墜子的非遺傳承人,更是肩負著對傳統藝術傳承的使命與擔當。如何演唱好河南墜子,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藝術修養,是我們需要應對和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河南墜子才能夠在傳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為推動曲藝高質量發展,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應有的力量。

(作者:中國曲協河南墜子藝術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