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家校共育已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討信息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的有效應用.通過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便捷、互動、層次化的學習交流平臺,可以有效實現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時效性。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家校共育實踐;有效運用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方式,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還對教育模式帶來了方法性創新,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另外,信息技術的另一大優勢在于教師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全面分析了解家長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并能即時告知家長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有利于實現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的提質增效,營造家校共育的氛圍,鞏固家校共育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一、信息化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有效運用的意義
(一)在線學習平臺
在線學習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的教育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綜合平臺,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途徑。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教材、作業、測試和其他學習資源,這種便利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靈活性,還增強了學習的可訪問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節奏和時間安排靈活選擇學習內容,更有效地滿足個人學習需求。而家校互動平臺則利用信息技術搭建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工具以及在線家長會議,家長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育者進行及時溝通。這種溝通方式促進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家長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學業狀況、學科偏好以及在學校的表現,從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二)個性化學習支持
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力和興趣,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和建議。個性化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提高了學習效果。學生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學習,更好地發揮個人優勢,從而培養更全面的能力。教學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技術,學校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學生成績、出勤、課程安排等信息,使教育者能夠更及時地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他們的弱點和優勢,并能夠靈活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遠程教學和在線輔導
在特殊情況下,信息化技術支持遠程教學和在線輔導,確保學生在面臨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情況下學習不受影響。通過視頻會議、在線教學平臺等工具,學生能夠與教師保持實時的互動,參與遠程學習活動,保持學習的連續性。同時,通過網絡共享教學資源,不同學校、不同地區的教育者可以分享優質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這種資源共享有助于提高整個教育體系的水平,使各地區的學生都能夠受益于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數字化評估和反饋
通過信息技術,學校可以進行更全面、客觀的學生評估,并提供及時的反饋。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方法。同時,學校也獲得了更多數據支持,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個性化教學提供參考。信息化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的有效運用,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它還為教育者和家長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工具和資源,使教育變得更加靈活、智能和個性化。
二、信息化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有效運用的原則
(一)目標明確
在家校共育中,首先需要明確目標和期望。這包括確定學生的綜合素質目標、家庭與學校共同關心的重點領域,以及希望通過家校共育達到的具體效果。信息化技術應當與這些目標保持一致,成為實現共同目標的有力工具,確保技術的有針對性地應用,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技術本身。技術的使用應與教育理念相契合,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家長、教師和學校應當共同參與信息化技術的選擇、實施和評估過程,建立合作的框架,以確保各方都能平等參與、發表意見、分享經驗,并最終對技術的使用達成一致意見。
定期舉辦會議、工作坊及利用在線平臺,可以促進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提高技術的接受度和可持續性,同時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專業優勢。
(二)溝通暢通
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及時、有效溝通至關重要。通過在線平臺、應用程序等工具,便于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解決問題、分享學習經驗,還能共同制定學生的學習計劃,從而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學校可以創建一個共享教育資源的平臺,其中包含教案、教學視頻、學習資料等。通過建立在線平臺或社區,學校和家庭可以分享最佳實踐、教育資源和成功經驗,有助于家校共同提升教育質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更廣泛的教育共同體形成。
(三)培養信息素養
在家長、教師和學生中培養信息素養是相當重要的。為此,需要提供培訓和支持,使他們能夠熟練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更好地參與到家校共育的過程中。這包括對數字資源的理解、網絡安全的認知、信息搜索與篩選的技能等方面。信息素養的提升將有助于他們更有效地利用技術,同時增強對技術的理解與把握。學校應定期評估信息化技術在家校共育中的效果,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學校還可以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包括定期的學科成績評估、學生參與度評估、家長滿意度調查等。通過這些評估,學校和家庭可以了解技術的實際貢獻及不足之處,進而進行調整和優化。持續的改進過程有助于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和技術發展,確保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斷地對家校共育產生積極影響。
三、信息化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有效運用的策略
(一)進行家庭教育評估與反饋
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中,必須確保學生和家長的隱私得到保護,嚴格遵循《教育信息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和倫理標準。為此,明確數據收集和使用范圍,采用諸如加密傳輸、安全認證等安全可靠的技術手段,以防范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等風險。強調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建立安全的網絡環境,增強信息安全意識,確保信息不被濫用。
教師可利用在線問卷、自適應測試和模擬考試等數字化工具,評估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學習效果,并定期生成詳細的家庭教育反饋報告,以圖表、指標和文本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進展和面臨的挑戰。利用學生學習管理系統或學習分析工具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展、活動參與度和資源使用情況,并基于數據生成家庭教育建議,提供給家長,幫助他們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教師同時可構建在線反饋平臺,鼓勵家長提供反饋,分享家庭教育經驗和方法,形成有效的互動與反饋機制,不斷完善教育策略和工具。對于學習能力較強但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學生,教師應該重點實施激勵性教育策略,在家校共育教學中重點關注這一特定群體的情況,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優勢特點,并結合教師的指導,掌握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此外,教師還可以構建信息技術家校共育制度框架,明確家校共育的目標、原則和戰略方向,確保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教育目標一致。教師可以制定詳細的應急響應計劃和危機處理流程,以及針對信息技術故障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保障學生和家庭的權益不受損害。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開展數字素養培訓,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信息技術,以確保他們能夠高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家庭教育。
(二)結合信息化背景促進教學與交流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家校共育的教學模式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效果,還成功將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領域。通過線上教學和溝通方式,家校共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夠通過線上溝通與學生建立緊密互動,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困難,提供專業的指導。
舉例來說,學生可以通過線上方式將作業傳輸至教師端,教師可以及時檢查和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有效的教學反饋和溝通,提升學習效率。信息化背景強化了師生交流的途徑,促進了線上教學方式的有效實施。借助先進技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及時的指導和支持,提高學習水平。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的深入推動了家校共育教學模式的發展,為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種發展不僅使學校教育更具包容性,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個性化、貼近生活的學習體驗,為未來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運用線上線下家校共育模式
在傳統的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中,通常是通過家長會進行溝通交流,然而這種方式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僅影響到家校共育的質量和效率,還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開展家長會時,教師應全面了解家長的需求和情況,并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便提供更多便利并提高家長們參與家長會的積極性。在確定家長會的主題時,應與學生的學習情況緊密結合,選擇對家長具有吸引力的主題。
根據家長們提出的意見和需求,教師應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并在家長會上解答家長們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教育理念和能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選擇適宜的線上與線下家長會方式,確保家長們能夠積極參與并進行內容交流,幫助他們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為教師提供學生的生活信息作為教學參考依據,順利完成線上家長會。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中職學校家校共育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不斷創新和合作,可以建立更加有效和有益的家校共育模式,實現教育的公平、高效和創新,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這種發展將為教育領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家校共育的進步與改善。
(四)通過預習環節開展家校共育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計劃,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教學平臺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水平,為他們量身定制學習計劃。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進而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有效應用,為小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引導尤為關鍵。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從預習環節入手,將家校共育的理念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課后也能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促使他們不斷發展學習思維。同時,及時與學生家長聯系,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形式,發布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預習。利用微課、慕課等平臺,上傳需要預習的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在家中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模式能夠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學習內容,減輕學習壓力,促進學生通過反復思考提高學習水平。這種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結合了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有效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家校共育實踐中的有效運用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互聯網教育平臺、個性化學習軟件和在線交流平臺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實現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創新和發展。然而,在推動信息技術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時,需要注意合理利用科技資源,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
作者單位:高書紅 壽光市建橋學校
參考文獻
[1]李素方.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共育教學途徑研究[J].中華傳奇,2020(19):75.
[2]丁志瑩.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與家校共育模式的協同發展[J].電腦愛好者:電子刊,2020(8):1419-1420.
[3]許程.賦能信息技術落實家校共育——依托數字技術的線上家長會實施探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6):17-19.
[4]康曉崗.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實踐研究[J].文淵:小學版,2021(6):1471.
[5]黃桂華.探析信息技術環境下中職德育家校協同共建策略與思考[J].年輕人,2019(23):186.
[6]程雪嬌.信息技術助力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的途徑研究[J].考試周刊,202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