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抽象油畫家顧黎明的畫作《太歲神》《武門神》《秦瓊》等關于《門神》的一系列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汲取了我國傳統人物繪畫的飄逸和古樸,體現了西方現代主義的簡約,其巧妙使用了厚涂的方式,并與色彩變化相呼應,使門神的形象更具立體感。文章以顧黎明的《門神》系列作品為例,深入研究當代美術的社會功能與審美效應,分析《門神》系列作品如何反映社會問題,并在觀眾中引發審美效應,進一步揭示了當代美術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顧黎明;抽象油畫;社會功能;審美效應
油畫作為西方典型藝術,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下探索一條油畫民族化之路。中國油畫在色彩運用方面既有傳統年畫的夸張,又有陶瓷釉色之美,借鑒木版年畫的造型特點,將其獨特的題材、構圖、色彩等元素與油畫創作相融合,產生了獨有的中國意趣,形成特有的活生生的門神寫意。我們在顧黎明的藝術作品中能看到社會功能和審美效應的集中體現。油畫家顧黎明的作品代表了當代美術的精華,其作品對社會問題產生重要影響,研究其作品可對觀眾和研究者有深遠的啟發作用。
顧黎明出生于山東濰坊,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其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其長期習慣以“門神”為創作主題,創作周期長達二十年,先后獲得了“維也納國際藝術勛章——杰出藝術家勛章”(2020)、“鳳凰藝術年展”鳳凰藝術獎·最佳抽象表現繪畫藝術獎(2017)、“第八屆全國美展”獎(1994)、“中國油畫雙年展”學術獎(1993)等諸多大獎,并在中國油畫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門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通常被貼在門上以祈求家庭平安、驅邪辟災。傳統的中國人始終敬畏自然,把自然視作“道”,認為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法度,所以中國的神是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的過程中不斷被發現和塑造的。傳統的門神,多為兩位神態威嚴的神靈,分別為“福神”和“祿神”,代表幸福和財富。

顧黎明創作的門神,多是即興之作。《門神》系列作品自創作以來就受到了油畫界和其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顧黎明以傳統門神形象為理論基礎,結合了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在造型上,吸收了魏、晉及漢代人物的古樸與仙逸,又加上西方現代主義的簡約與激情表現,形成傳統與現在多重的交疊形象;在色彩上,汲取了木版年畫的夸張色彩,吸收了傳統陶瓷的不同釉色,如唐三彩、青釉、綠釉、粉彩和青花,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內涵。對門神形象的重新詮釋和創作,表達了對現代社會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既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體現了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和人文精神的關注,深受藝術界和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以其作品《神荼——線板》(圖1)為例,顧黎明借用年畫中的門神來進行創作。年畫隸屬于我國傳統民間美術中,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之際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種普及性的傳統藝術樣式,傳達了廣大民眾的美好希冀和愿望,反映了社會生活和民間文化的諸多特性,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木版年畫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如驅兇辟邪、祈福迎祥、戲文傳說、喜慶裝飾、生活風俗等,其中蘊含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說門神起源于兩漢年間。正月一日,人們繪制二神貼于門戶前后,神荼大多位于左邊門上,其身著戰甲,手持戰戟,姿勢英勇神武,面部表情威嚴,而郁壘多位于門右側,身披戰袍,神情舒展,這兩位門神承載了勞動人民趨吉避兇的愿望。神荼和郁壘開啟了門神的先河。
到了唐代,不少歷史人物也成了門神。傳說有一次唐太宗突然發病,在夢里總是聽見鬼叫,根本無法入眠,非常苦惱。大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恭聞知后便全副武裝,披紅戴花鎮守門邊。經過將軍們的守夜,唐太宗終于不再受鬼魂干擾,一夜無夢。但大將軍們要鎮守河山,也不能長期守護于門前,于是唐太宗便命令匠人繪制二人的畫像,貼于門上,并將之稱為“門神”,這種貼“門神”的習俗也被眾人所效仿。
從早期對神明的敬仰,再到對歷史人物的崇拜,趨吉辟邪類年畫體現了不同時期百姓的信仰變化,從兩漢到明清時期年畫的風格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審美價值區別。無論什么時期,蘊含在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始終未變。可見,門神類畫具有滿足人們審美需求和文化認同需求的教育功能。
其次,顧黎明的作品弘揚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秦瓊》(圖2)為例,顧黎明在繪畫創作中融入年畫色彩、門神秦瓊形象、陶瓷釉色之美等沉淀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通過作品進行傳播,進一步展現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獨特的國情,增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審美培養中增強文化自信,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這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對人們學習傳統文化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最后,顧黎明的作品注重內在意蘊。藝術家不像科學家那樣極度客觀地對待事物,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體驗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并將其熱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融進藝術作品中,創造出豐盈生動的藝術形象。美術創作者通過造型表現形象的內在意蘊,表現藝術家的情感,以帶給觀者視覺上的審美體驗感。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當代許多創作者過度依賴電子技術,運用圖片機械電腦處理方式,造成了畫面刻板和流于形式,最終繪畫性不足,削弱了觀者的審美體驗。顧黎明留意到在傳統的門神印制過程中,經過數版疊印,會在不經意間溢出某種生趣,整體上總有不事修辭的妙意。顧黎明似乎從這里窺見了一種神,一種快意相凝的神。顧黎明領會了其間意態轉換的奧妙,大膽地將門神的形解開,用稀薄、濃烈的色與線,相襯相隱,拆解又重織,在寫意的玩味中,感受畫意的所在。在反復拆解重織中,生意侵入,并漸漸地凝為一種神,一種門神之新神。顧黎明又根據不同類別的門神來意寫重織,把握畫意新出的瞬間,生情生意,有其獨特的表現力,引導觀者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豐富觀者的審美體驗。
《門神》系列作品通過其獨特的審美表達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這一系列作品以城市生活為背景,通過深刻的情感呈現,觸動觀眾的內心世界。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不僅被美感所吸引,還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作品中的孤獨與焦慮是一種容易引起共鳴的情感。現代城市生活常伴隨著人們的孤獨感,作品中的人物在繁忙的城市中常顯得孤立無援。這種孤獨感引發了觀眾對自身孤獨經歷的回憶,使他們感到與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情感上的共鳴。觀眾開始反思城市生活中的孤獨問題以及如何面對這種情感。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引發了觀眾的共情。藝術家通過作品中的細致情感描繪,使觀眾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經歷。這種共情使觀眾與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了情感聯系,使他們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鳴。觀眾開始思考社會中的不公平和挑戰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面臨類似情感的人。
《門神》系列作品提供了深刻而豐富的審美體驗,將觀眾帶入一個獨特而引人入勝的藝術世界。這一系列作品通過多重元素的融合,創造了令人沉浸其中的審美感受。顧黎明許多作品中的線條,充滿了質感與力量。他說希望自己的線條像鞭子一樣,形如金石書法卻不是中國畫里的審美線條,而是帶有批判性的、像手術刀一樣刻在畫布上,力透紙背,帶著疼痛的觸感,觸動人們的感官。這樣的力量感,帶有批判的思辨,在批判思維中產生的視覺文化,像后印象主義那樣強調精神,從而能與觀者形成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

《門神》系列作品巧妙地融合了社會議題的反映與審美效應的傳達,展現了當代美術的獨特魅力。這一系列作品以深刻的審美表達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也通過作品的圖像和象征元素傳達了社會問題。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不僅被其美感所吸引,還被情感所感染,引發了對社會議題的思考和對話。這一研究強調了當代美術在社會中的多重作用,不僅可以傳達社會問題,還可以引發情感共鳴和思考。作品與觀眾的互動使當代美術成為社會問題的窗口,促進了社會對話和文化創新。因此,當代美術不僅是審美的享受,它還具有深刻的社會功能,亦激發了觀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正如畫家本人所言:“人們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發現敬畏的事與人,把他(它)供奉成神,才能不斷地震懾邪惡,辟邪納福,隨時提醒人們修德修善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文立磊,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油畫藝術表現。
耶雯,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李震.楊家埠木版年畫色彩語言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以顧黎明《門神》系列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12):21-23.
[2]阮盈語.顧黎明作品對油畫本土化探索路徑的啟示分析[J].參花,2023(6):53-55.
[3]楊洋.精神的震動—顧黎明抽象繪畫中的傳統符號解讀[J].國畫家,2021(4):59-60.
[4]胡敬愛.解構與轉換—徐冰、顧黎明與《鵲華秋色圖》[J].山東藝術,2021(1):1-2,90-95.
[5]馮戎.中國抽象藝術的先行者—顧黎明訪談錄[J].藝術評論,2018(5):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