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自閉癥患兒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自閉癥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綜合康復訓練干預,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RTMS治療,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6周,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血清5-羥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以及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評分和兒童生活質量普適性核心評定量表(PedsQL4.0)評分。結果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血清5-HT、DA、GABA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ATEC中的社交能力、感知/認知能力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PedsQL4.0中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可調節自閉癥患兒的神經遞質水平,改善患兒心理狀態,顯著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自閉癥 ; 重復經顱磁刺激 ; 綜合康復訓練 ; 心理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9.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1.002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1.007
自閉癥又被稱為孤獨癥,屬于精神系統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有情感淡漠、社交障礙、興趣狹窄、重復刻板行為及認知發展不平衡等,該病一般在兒童早期發病,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該病目前尚無公認的有效治療方法,主要依靠康復訓練、特殊教育對異常行為進行糾正,有助于逐步提升患兒的自理能力,使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是治療效果與疾病程度、智力水平、教育時機、家長配合程度之間關系密切,呈現明顯的個體化差異,且康復速度緩慢,對患兒神經功能的改善效果有限,一些患兒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1]。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則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技術,屬于無創治療措施,可通過影響磁場刺激顱腦產生感應電流,調節大腦皮層區域的興奮度,有利于患兒的腦功能發育,刺激較弱,不易引起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2]。鑒于此,本文旨在對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自閉癥患兒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自閉癥患兒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8例,女患兒12例;年齡8~15歲,平均(11.56±1.76)歲;病程1~8年,平均(4.23±1.33)年;研究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1例;年齡9~15歲,平均(12.11±1.68)歲;病程1~9年,平均(4.78±1.25)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專家共識》 [3]中相關的診斷標準;⑵無聽力、視力障礙;⑶無嚴重軀體疾病和神經系統感染史;⑷評估前至少1周,患兒未服用過中樞系統藥物。排除標準:⑴有癲癇病史;⑵合并開顱、腦外傷、腦腫瘤、腦炎等疾病;⑶體內植入金屬物體。本研究經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法定監護人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對患兒的認知能力、智力水平、肌肉運動、社交互動、情感表達等各方面素質進行綜合分析后,制定以下干預措施:⑴情感指導。選擇患兒感興趣的游戲種類,引導患兒主動參與,加強患兒與家長的互動,建立情緒分享和人際關系聯結,相互合作、分享,增強患兒情感交流能力。⑵核心反應指導。先給予患兒相應指令,觀察患兒反應,依照患兒對于指令的反應情況及時調整內容,并給予表揚和獎勵,20 min/次,1次/d。⑶語言指導。從基礎的日常用語開始講解,使患兒逐漸理解日常表達的意思,包括構音、音調、呼吸訓練等。可運用情景模擬、游戲互動等多種方式調動患兒的積極性,引導患兒積極參與語言表達訓練,20 min/次,1次/d。⑷感覺統合訓練。使用圓形滑車、滑梯、滑板和羊角球等訓練器械和游戲設施對患兒進行前庭平衡、觸覺、聽覺、視覺等方面的訓練,20 min/次,1次/d。上述訓練均持續6周。研究組患兒在綜合訓練基礎上聯合RTMS治療,引導患兒取仰臥位,并摘除身上的金屬物品,采用脈沖磁場刺激(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90783,型號:M-100 Ultimate)對患兒左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F3和F4導聯)進行刺激,先左側刺激后右側刺激。使用“8”字形線圈進行研究干預,刺激強度為100%靜息運動閾值(RMT),刺激頻率為0.5 Hz,刺激程序為10個60 s的串刺激,串刺激間隔為10 s,單側脈沖數為300脈沖/次,1次/d,20 min/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⑴神經遞質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速率離心10 min后提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兒血清5-羥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⑵心理狀態評分。使用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 [4]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的社交能力(40分)和感知/認知能力(36分)進行評估,分值越高代表患兒心理狀態越差。⑶生活質量評分。使用兒童生活質量普適性核心評定量表(PedsQL4.0) [5]分別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值與患兒生活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血清5-HT、DA、GABA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心理狀態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社交能力、感知/認知能力評分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兩組患兒PedsQL4.0中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自閉癥是一種以語言、人際關系、興趣和活動局限刻板為特征的神經性發育障礙疾病。該病的發病機制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異常、神經遞質失調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尚未完全明確。自閉癥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十分必要。綜合康復訓練是臨床上治療自閉癥的常用方法,通過采取視覺訓練、觸覺刺激等鍛煉患兒的思維能力,促進患兒腦功能恢復和自控能力的提升,但是治療周期較長,且單一的康復訓練治療對患兒的神經功能改善影響甚微,整體效果不理想[6]。
RTMS作為一種無創治療方法可由外部磁場刺激顱腦產生平行電波,增強神經突觸敏感性,可誘導調節皮質興奮性,使神經間的相互連接增加,可進行深部刺激,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對于患兒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且安全性較高、患兒耐受性較強,已廣泛用于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7]。自閉癥患兒的主要病理表現為額葉皮層功能柱側抑制異常,繼發皮層興奮 - 抑制失衡以及腦神經功能網絡連接受損。RTMS產生的磁場可穿透顱骨,對大腦皮層進行刺激進而產生感應電流,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進患兒腦功能的改善。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治療6周后研究組患兒的血清5-HT、DA、GABA水平均降低,這提示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調節患兒的各項血清學指標,提高神經功能發育水平,促進患兒腦功能恢復。分析其原因,RTMS可產生相應的誘發電位,對于腦組織的代謝調節效果較好,對大腦皮層興奮性起到調節的作用[8]。RTMS可直接影響患兒神經電生理活動和局部腦功能,調節患兒腦內神經遞質的代謝,促進患兒精神狀態改善[9]。
本研究中,治療6周后研究組患兒的ATEC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這提示對自閉癥患兒給予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心理狀態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是額葉重要的功能區域和人體精神、思維的重要活動區域,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起到調節情緒和行為的作用。RTMS治療過程中將背外側前額葉作為靶區域,重復刺激靶區域促進感應電流產生,使前額葉區域的Gamma振蕩電活動性降低,可促進抑制性神經遞質的產生,增加局部腦灌注量,使大腦皮層的神經興奮 - 抑制失衡有所改善,共同促進區域性神經網絡傳輸正常化,有利于改善自閉癥患兒的社交障礙、行為刻板等臨床癥狀,促進患兒的病情恢復[10]。通過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自閉癥患兒加以干預,有利于引導患兒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促進患兒與同齡兒童的日常交流和娛樂活動等,進一步促進患兒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RTMS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可調節自閉癥患兒的神經遞質水平,改善患兒心理狀態,顯著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但單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日后仍需擴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靳大麗.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發育商、語言發育商的影響[J].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1, 2(12): 134-136, 140.
張玲, 劉春雷, 龍亞君, 等. 奧爾夫音樂療法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效果[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5): 86-89.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 兒童孤獨癥診斷與防治技術和標準研究項目專家組. 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志, 2017, 55(12): 890-897.
方慧, 任艷玲, 李春燕, 等. 孤獨癥治療評定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 四川精神衛生, 2019, 32(6): 5.
盧奕云, 田琪, 郝元濤, 等. 兒童生存質量測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08, 29(3): 4.
仇愛珍, 劉曉鳴, 楊忠秀,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自閉癥患兒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7(18): 2843-2847.
彭慧, 周成.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言語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失語癥的臨床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 (17): 36-40.
張曦, 張盈盈, 行浩然,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孤獨癥的臨床進展[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23, 40(10): 1621-1626.
吳文英, 王和強, 周海榮, 等. 言語訓練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MR兒童的腦電活動及語言能力的影響[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9, 42(6): 53-56.
萬凱, 尚清, 呂楠. Broca區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可視音樂、鏡像視覺反饋療法三聯治療學齡期孤獨癥患兒的效果[J]. 中國民康醫學, 2022, 34(7): 93-95.
基金項目:麗水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編號:2020RC05)
作者簡介:張巖,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