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耳穴三部曲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醫癥狀評分、胃腸激素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濰坊市中醫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期間收治的6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為32例、33例,對照組使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泮托拉唑腸溶膠囊等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耳部按摩、耳部全息刮痧、耳穴壓豆治療,均治療2周,并于治療后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胃腸功能,不良反應與復發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及血清膽囊收縮素(CCK)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TL)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耳穴三部曲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且可降低復發風險,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病 ; 耳部按摩 ; 耳部刮痧 ; 耳穴壓豆 ; 胃腸功能
【中圖分類號】R714.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1.007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1.023
胃食管反流病在臨床中屬于一類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認為與抗反流屏障減弱、胃排空速度慢等因素有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發病后可出現反酸、燒心等臨床表現,且較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健康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現階段,臨床多將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泮托拉唑腸溶膠囊等藥物治療作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干預手段,可降低反流物內的酸濃度,加快胃腸道蠕動,但單獨西藥治療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遠期療效欠佳。中醫理論中認為,胃食管反流病屬于“吐酸”“反胃”等范疇,脾胃失和為主要病機,與肝膽、肺、腎等臟腑密切相關,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為主[1]。耳穴按摩、耳穴刮痧、耳穴壓豆均為中醫特色治療方式,可運用肝膽理論學說針對相應耳部穴位進行不同方式的刺激,起行氣活血,疏肝理氣之功效[2]。基于此,此次研究將探討耳穴三部曲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濰坊市中醫院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6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2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30~70歲,平均(46.21±3.52)歲;病程6~30個月,平均(25.36±2.10)個月;BMI 19~23 kg/m2,平均(21.32±1.01) kg/m2。觀察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齡32~70歲,平均(46.16±3.54)歲;病程7~30個月,平均(25.39±2.13)個月;BMI 19~23 kg/m2,平均(21.36±1.03)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辨證為肝胃郁熱證,主癥:燒心、泛酸;次癥:胃脘灼痛、胸骨后灼痛、心煩易怒、噯氣反流、嘈雜易饑;舌脈:舌紅、苔黃、脈弦;⑵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過抑酸、影響胃腸動力藥物。排除標準:⑴合并幽門梗阻、消化性潰瘍、消化系統腫瘤等疾病;⑵處于備孕狀態或哺乳期、妊娠期;⑶已行賁門切除術、胃切除術。此研究經濰坊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7,規格:5 mg/片),5 mg/次,3次/d;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32,規格:40 mg/粒),40 mg/次,2次/d,2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接受耳部按摩、耳部全息刮痧、耳穴壓豆治療,隔日一次,兩耳交替。耳部按摩:⑴按摩大周天,用大拇指指腹和食指關節捏住耳輪,由下往上再到耳根,按摩1 min;⑵按摩小周天,用大拇指指腹和食指關節對捏按摩三角窩、對耳輪、耳甲艇、耳甲腔,按摩1 min。重點按摩肝、膽、脾、胃等耳穴;⑶按摩耳垂1 min;⑷搓擦耳根,用大拇指和食指分開放于耳前和耳后,反復搓擦1 min,刺激饑點、渴點及腎上腺。耳部刮痧:⑴對耳前和耳后各個部位進行基礎刮痧,耳前、耳垂、耳舟、二甲腔、二甲艇、三角窩。⑵運用肝膽理論,重點刮拭肝、膽、脾、胃等耳穴。耳穴壓豆:對耳部進行消毒并晾干后,于患者的神門、胃、脾、肝、交感、內分泌穴位上粘貼一枚王不留行籽的0.5 cm×0.5 cm膠布,將食指、拇指分別置于耳廓背面、正面進行垂直按壓操作,對每個穴位進行30 s的按壓,每隔3 d操作1次,并保持雙耳交替進行,過程中以患者耐受為宜。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并于治療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包括顯效(患者治療2周后,反酸、燒心及胸骨后疼痛等癥狀顯著好轉,癥狀改善率gt;60%)、有效(患者治療2周后,癥狀有所改善,癥狀改善率為gt;21%~60%)、無效(患者治療2后,癥狀不存在任何變化,癥狀改善率≤21%),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證候評分。包括反酸、泛吐清涎、噯氣、胃脘隱痛,評分標準均為0~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4]。⑶胃腸激素。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3 mL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應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TL)、膽囊收縮素(CCK)水平。⑷不良反應與復發情況。記錄皮疹、頭痛、腹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皮疹率+頭痛率+腹脹率。同時統計治療后3個月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均更高;血清CCK水平降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與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復發率為36.36%(8/22),觀察組患者復發率為3.23%(1/31),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復發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11, Plt;0.05)。
3 討論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發生該疾病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適、噯氣等多種臨床癥狀,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現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來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其中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可減少胃酸釋放;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屬于胃腸動力藥物,可促進胃排空,兩種藥物聯合治療,雖可抑制胃酸分泌,但部分患者停藥后仍復發,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
中醫認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治療多從肝膽論治,以調理氣機、健脾益氣為主[5]。耳部是機體中起重要作用的全息穴,耳穴治病現已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耳部按摩、耳部刮痧、耳穴壓豆均為常用治病方式。《靈樞·口問篇》有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由此可見,耳與全身經絡及五臟六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耳部按摩、耳部刮痧、耳穴壓豆可調動人體氣血,引邪出表。耳部按摩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達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的目的;耳部刮痧采用銅砭刮痧,利用銅砭特殊材質刮拭升溫,升溫速度快,使患者刮痧的行氣活血化瘀效果更強。耳穴壓豆選取神門、胃、脾、肝、交感、內分泌等穴位,加王不留行籽按壓、留置,可舒暢肝經、運氣行血,耳部按摩、耳部刮痧、耳穴壓豆三者互相協同可起調中健脾、理氣和血、升清降濁、調理脾胃、肝膽之功效[6]。同時耳穴三部曲為中醫特色療法,患者易接受,且無痛苦,不良反應少,不易復發,預后良好[7]。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各項中醫癥狀評分及復發率均更低,這表示耳穴三部曲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風險,且安全性良好。
血清GAS、MTL、CCK均可用于反映機體胃腸功能,可根據其水平變化評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排空功能、消化動力情況,當患者發生胃食管反流病且病情持續加重時,血清MTL水平會有所下降,影響正常的胃腸運動;GAS同作為胃腸道激素之一,受胃食管反流病病情的影響,其分泌不足,水平降低,無法維持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可增加血清CCK的分泌,進一步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加重反流[8]。耳穴與人體各個臟腑之間均存在密切聯系,各個臟腑發生病變后均可通過經絡反射至耳廓內,而耳部按摩、耳部全息刮痧、耳穴壓豆則可通過刺激相應耳穴達到疏通人體經絡的效果,以此調節臟腑功能[9]。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過程中,耳穴三部曲中醫特色技術以肝膽論為基礎,將主要穴位選于肝膽脾胃,可使機體食管、賁門、胃等器官經絡得到有效疏通;另一方面,通過對大周天、小周天等進行按摩,有促進消化吸收、糾正胃腸功能紊亂的作用,在治療胃腸病方面有一定優勢;此外,耳穴壓豆亦涉及對多個穴位的刺激,其中作為體表與體內心經氣血交匯之處的神門穴,在增強胃動力方面有顯著作用;刺激交感有利于調節胃腸節律的運動;胃、脾、肝、內分泌穴均有調理脾胃的作用,進而可增強胃腸道動力,對胃腸激素起到調節作用,更利于病情好轉[10]。此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優于對照組,這提示耳穴三部曲運用肝膽論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調節患者胃腸激素水平。
綜上,耳穴三部曲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調節胃腸激素水平,可降低復發風險,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馬堅煒, 馮偉勛. 益中降逆湯聯合“老十針”加減治療中虛氣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觀察[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0(10): 2459-2465.
楊丹, 劉千秋, 寧婧, 等. 耳穴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病人酸反流的影響[J]. 護理研究, 2021, 35(10): 1794-1798.
陳旻湖, 侯曉華, 李延青, 等. 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J]. 中華消化雜志, 2020, 40(10): 649-663.
張聲生, 朱生樑, 王宏偉, 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7, 25(5): 321-326.
劉萊萊, 張勇勤, 李合國, 等. 耳穴貼壓加誘因干預預防胃食管反流病復發的效果[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9, 22(4): 565-567.
劉諍, 劉海霞, 薛海鯨, 等. 中藥配合穴位按摩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研究[J]. 現代中醫藥, 2023, 43(4): 70-73.
李蓮潢. 耳穴壓丸配合中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23, 21(4): 108-111.
楊帥, 郝永彪, 謝妲, 等. 通降消積方聯合西藥常規治療對脾虛氣逆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動力及胃腸激素的影響[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39(12): 2768-2775.
丁玲,劉潔.耳穴壓豆配合穴位按摩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光明中醫, 2020, 35(16): 2534-2536.
陳錦嫦. 探討中藥口服配合耳穴療法治療肝胃不和型胃痛的臨床研究[J]. 哈爾濱醫藥, 2022, 42(3): 138-139.
基金項目:濰坊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科研項目[編號:2023年(第4類)第038號]
作者簡介:孫妮娜,大學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中醫技術護理。
通信作者:徐海龍,大學本科,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中醫治療消化疾病。E-mail:xhl-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