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一句話:“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我想這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你的內心和態度決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對所處現實的認知;另一方面,每個人做成什么樣子,這個世界就是什么樣子。這就將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這個世界的好與壞,正常與悖反,科學與荒謬,其實是由組成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個體決定的——你惡,這個世界可能是邪氣到處游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又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毋庸諱言,每個人在這個世界里擔當的角色是不同的,頂層精英高屋建瓴,視野廣闊,深遠,要確保社會基本價值取向正確;一般的蕓蕓眾生,只需尊崇基本的價值判斷,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不亂跳亂躥,不插隊掉隊,把自己做好即可;還有一類人,既有統籌全局的諸多考量和羈絆,更有對這個世界評判的能力、學識和膽識,不但能及時、敏銳地發現,提醒,并警示世界運行中隨時發生的問題,還能根據即時實況超前提出自己的預判和警示,優化世界運行節奏和體驗,規避意外情況的萌芽和發生。
知識分子無疑就是這樣的角色。
一次,有個作家朋友在微信群里引來一段話,深深困擾并刺痛了我們小城的文學圈,“有人敢在大眾面前編造謊言,是因為他們深信無人敢于拆穿;而有人害怕在眾人面前陳述事實,因為他們深知周圍無人會給予支持。一個社會真正令人恐懼的,并非是壞人的猖獗,而是好人的緘默”。恰巧那段時間網絡上有個跟文學圈相關的熱點事件,整個社會邏輯和輿情節奏就那么被網絡力量堂而皇之地帶著走,整個文學圈不知什么原因,噤若寒蟬,基本沒發出什么質疑和爭辯,像我們這樣也算作家群里一員的人,不但痛苦,焦慮,不平,還有深深的自責——因為我們自己自始至終也是個沉默者——既有對前因后果不了解的客觀原因,也有憚于網絡暴力的心悸,而事不關己,明哲保身可能才是保持沉默的真正原因。
一個社會的進步源于變革,變革源于求變的思想,思想的萌芽發端于對社會現實不滿的追問,誰是最初的追問者?毫無疑問,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最天然、最理想的觀察家、監督者,因為他們的學識、眼界和思想,使他們既居廟堂之高,諍可達上;也處江湖之遠,憂及平民。反之,如果這樣的一個群體保持沉默,那么,這個世界就少了能蜇刺的大黃蜂,少了能制造沙丁魚效應的鯰魚。
所以,我一直耿耿于懷,我一定要寫一篇有關知識分子的小說,寫出他們在這個社會里應有的姿態。
于是,有了《射線》。一個教授級的高級知識分子當了官,且還將他的認知踐行于所處的場,甚至用他的標準試圖對現實予以校正,毫無疑問產生了文學和現實的反差與幽默;當然,也有這個世界對知識分子謹防,審慎,甚至反噬的現實態度。
順便說一句,我有點擔心大家將它讀成官場或官員小說,那不是我的本意。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善意地對這個社會誠懇提出自己的觀察和見解,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天職;作為一個作家,敏銳地發現并準確地將其表達出來,也算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