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身體現象學視域下莫高窟經變圖的互動裝置設計研究

2024-12-31 00:00:00邵靈雁朱鈞宇
設計 2024年12期
關鍵詞:體驗設計

摘要:以莫高窟經變畫為主題,體驗者身體為中心,構建互動裝置體驗空間設計方法論。以身體現象學為理論基礎,從身體與空間兩個角度,系統性地厘清莫高窟經變圖的“底—圖”邏輯,梳理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空間與身體的感知層級,進而構建出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設計框架。明確莫高窟經變圖以洞窟空間為“底”,“經變空間”為“圖”;確立了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空間與身體的互文關系,提出了“信息顯現與身體動作”“物質材料與程序指令”“身體媒介化”等互動裝置設計框架。構建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時,需建立起體驗者身體與空間的知覺體系,從外部觀演空間、內部反饋空間及整合交互空間3個部分展開設計實踐。

關鍵詞:身體現象學;莫高窟經變圖;數字互動裝置;體驗設計;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J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2-0023-03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Jataka murals of Mogao Grottoes and centering the experiencer’s body,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designing interactive device experience spaces. Based on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clarifies the“ground-figure” logic of Mogao Grottoes’ Jataka murals from both bodily and spatial perspectives. It elaborates the perceptual hierarchy between the interactive device space of Jataka murals and the body,thereby constructing a design framework for the interactive devices of Jataka mural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cave space as the “ground” and the “Jataka space” as the“figure”;establishe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body in the interactive devices of Jataka murals,and proposes a design framework for interactive devices including “information manifestation and body movement”,“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programming instruction”,and “mediatization of the body”. In constructing interactive devices for Mogao Grottoes’Jataka mural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perceptual system between the experiencer’s body and space,encompassing the design practice from external observation space,internal feedback space,to integrated interaction space.

Keywords: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Mogao Grottoes’ Jataka Murals;Digital interactive devices;Experience design;Digitalization

引言

在燦若星辰的莫高窟佛教藝術中,把佛經內容、故事、哲理畫成畫或雕刻成圖像,即為“變”,或稱之為“經變”。[1]莫高窟經變圖,始于隋,盛于唐五代,衰于元。[2]經變圖是莫高窟石窟佛教藝術極其重要的研究對象。當今,諸多莫高窟經變圖的現代展陳,大多基于歷史朝代經變圖的藝術風格更迭、形制構造演進,或陳述莫高窟的時間次序,或與莫高窟其他藝術的線性歷史呈現進行排列比造。顯而易見,當現代莫高窟展陳的基礎,是以歷史流變的時間線索為主要依據的。然而,“時間維度不具有自身的感官觸媒” “空間則直接體現于視覺世界之中”。[3]由此,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設計實踐中,應將壁畫視作洞窟中的空間觀演內容,從空間角度去詮釋莫高窟經變畫的文本隱喻與文化內涵。

空間是“控制獨立客體系統之間關系的感知系統”[2],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而非客觀世界本身。空間感知首先是以身體為媒介,“身體”支配著我們的認知層級,我們基由“身體”產生意向性運動,在空間周圍投射知覺意識、感知世界。觀者“身體”作為在莫高窟經變圖整體空間的起源和定位,“不只是所有其他空間中一個有表現力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其他所有空間的起源,是它把一個地點給予意義,并把意義投射到外面”[4]。觀者身體進入莫高窟,以自身為源點,與洞窟空間構建起閉合的外部觀演空間,感受洞窟空間中的地形地勢;而后受到洞窟空間布局的引導,構建起響應經變畫藝術顯現的身體內部反饋空間,以此感知壁畫所描繪的佛教義理;最終,觀者受到洞窟空間與壁畫的雙重影響,形成了“身體-洞窟空間-壁畫”共建的整合交互空間。“知覺者與被知覺者之間的交換:以事物來開始的東西以事物的意識來結束,以‘意識狀態’來開始的東西以事物來結束”[5]。故基于莫高窟經變圖不應簡單地展示數字化圖片,呈現與身體的洞窟空間感受相割裂的靜態經變圖;而應當構建“身體-洞窟空間-壁畫”的整合交互空間,還原觀者身體游歷莫高窟經變圖的知覺感受。

互動裝置通過創造一種體驗性和互動性強的環境,使觀眾沉浸在一個多元化、雙向的、多感官的交互體驗環境中。這種環境通過設定的交互點,使作品內容與體驗者的情感和意圖相融合,從而激發互動。在此過程中,互動裝置超越單純的靜態展示,成為觀者通過與裝置交互,成為莫高窟經變圖之間的聯結紐帶,為觀眾提供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本研究基于身體現象學,通過分析莫高窟經變圖本體與所處洞窟空間的三重關系,強調了觀眾在經變圖空間中的身體經驗的重要性,同時為莫高窟經變圖的數字化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探索如何激發身體體驗的“外部觀演空間”,引導體驗者的身體動作形成“內部反饋空間”,并促進體驗者在“整合交互空間”中的意義構建。

一、莫高窟經變圖的“底—圖”關系

美國學者大衛·薩默斯(David Summers)在《真實空間:世界藝術史和西方現代主義的興起》中把“空間”分成兩個系統,一個為“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另一個為“真實空間”(real space)[6]。前者指二維平面上構造出來的“圖像空間”,包括各種類型的繪畫和印刷品;后者包含人們在三維空間中感知的藝術形式,主要為建筑和雕塑。經變圖與三維雕像不同,其“把一堵墻轉化為具有特殊視覺邏輯的圖像”[7],既屬于物質的窟室,又超越墻壁的限制。觀者在欣賞經變圖時,不知不覺地把觀者身體運動轉化為視線的運動,甚至忘卻洞室的存在。觀者身體的運動總是被“圖像空間”所引導,因此“虛擬空間”不是絕對的,而是永遠處于和“真實空間”的互動之中。“它(圖形)有一些不‘屬于’背景且‘突出于’背景之上的‘輪廓’,……它(背景)在圖形下面‘延續’”[5]。當觀者游歷洞窟時,莫高窟經變圖所處的“虛擬空間”與“真實空間”形成一種“底”和“圖”的觀演關系。

(一)作為“底”的洞窟空間:洞窟的空間結構引導著觀者的運動,其是觀者知覺壁畫內容的“底”。莫高窟洞窟分為“中心塔柱式、毗河羅式、覆斗式、涅集窟、大佛窟、背屏式”[8]這6類窟形制。莫高窟經變圖主要依于覆斗式洞窟。覆斗式洞窟具有兩個基本空間特性,首先是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的平面布局,其次是從中央區域向上延伸的結構,這兩個特性共同營造出一種寬敞之感。覆斗狀的頂部不僅增強了空間的集中感,設計師通過這種聚焦的空間結構使得觀者在參拜時被四面八方神佛環繞并包容,進而激發出他們與佛教世界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了觀者在參禪時“優游凈土,常與佛會”的想望。當觀者步入莫高窟經變圖時,以洞窟的空間結構為底圖背景,知覺經變圖內容。

(二)作為“圖”的“經變空間”:經變圖是視覺化的寓言和注解,繪于洞窟之上,其作為“圖”,在洞窟空間結構的映襯下顯現而出。趙聲良先生總結出經變的4種構圖,分別為“長卷式構圖、單幅結構、對稱構圖、以說法場面為中心的中軸對稱構圖”[9]。占經變比重較多的藥師經變與彌勒經變,多為“以說法場面為中心的中軸對稱構圖”,這類圖像空間結構可以被稱為“經變空間”,其焦點始終聚集在畫面中心的說法場景,意在表現經文有關的佛教義理。

“經變空間”內存在了兩種相互作用的觀演系統,一種是“經變空間”中的佛與周圍人物的互動關系,另一種則是洞窟內進行佛教活動的信眾與佛的聯系。若將“經變空間”中說法場景視為一個獨立的空間,則佛周圍的人物扮演著“觀看者”。若從禮佛者的視角看,說法場景中佛的尺寸突出,作為“被觀看者”朝向畫面外的觀者,與周圍人群形成對立關系。經變場景,既作為洞窟空間背景上顯現而出的“圖”,被觀者知覺;又作為佛周圍的“底”,有效引導觀者視線集中于畫面中心。

(三)“底—圖”融合的空間知覺體驗:莫高窟“底”部空間,不僅是容納觀者身體與“圖像空間”的容器,也是與凈土的空間方位與特定的佛教教義緊密相關,其亦可視為待觀者知覺的“圖”。莫高窟經變圖主要布局于洞窟主室左右側壁,普遍成對配置,有些洞窟同時出現在前壁門兩側,還偶爾見于覆斗頂四披[1]。基于經變內容,布局設計上采用了對稱原則,以給予觀者不同的隱喻。如藥師經變、阿彌陀經變或觀無量壽經變的對應組,是凈土類經變之間出現的較多對應組合。位于東方的藥師凈土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象征著東西方向,在洞窟兩壁方位對應。[10]。此外,經變中的教義內容,如藥師佛的十二大愿和九橫死,與觀無量壽經中的未生怨和十六觀相對應[11],這種內容上的對應隱喻了無論通過哪種佛教教義修行,其目標都是幫助眾生克服痛苦,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清凈。

人的身體不僅是意義的“圖式”統籌者,而且其所處的空間性質不同于外部客體的空間性或“空間感覺”的空間性,而是一種“處境的空間性”。[5]通過觀者身體與空間的互動,作為“底”的洞窟空間可為“圖”,作為“圖”的“經變空間”得可為“底”,“圖”即“底”,“底”即“圖”,“底—圖”融合,形成了一種整體的空間知覺體驗,使得觀者在心靈上接近這些凈土,從而加深了對佛教教義的信仰和理解。

二、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的空間與身體

以二進制程序指令為內核,屏幕為介質的數字化經變圖,是僅形式而沒有物質實在的數字存在。因此,僅對經變圖單獨圖像的復原,即弱化了觀者身體的空間感知,不可避免地遮蔽觀者在欣賞經變圖的本真體驗。因此,僅憑借平面的電子圖像,很難復現觀者在經變圖空間中的身體體驗。

梅洛-龐蒂所謂“處境的空間性”,在莫高窟經變圖的數字互動裝置體驗中,“處”即被情境化的空間關系,而“境”則是體驗者身體介入后所經歷的情境化現實。這種體驗展現了從“物”到“事物”的轉變,即內容的闡釋不僅僅是對物體的表述,而是對整個情境的呈現。互動裝置是“通過一定的設計思維和技術手段,使參觀者和展示作品之間產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交互行為,并完成一定的交互任務,實現傳遞展示信息的目的”。[12]互動裝置以一種開放的方式與體驗者身體進行互動,從而使得體驗者能夠在一個敞開的環境中與裝置文本進行互動,這種體驗方式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認知途徑,其能夠促進體驗者對莫高窟經變圖內容進行多維且深入的空間知覺體驗。因此,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體驗中,“處境”的“空間性”使得體驗者的身體成為與藝術作品互動的關鍵媒介。“所有事物的存在形式都是互動的”[13]。體驗者身體融入互動裝置所在空間時,身體便轉化成為一種媒介,實現自身與經變空間的互動,感受經變空間中情感的同時,創造了獨特的空間氛圍,最終激發了體驗者的思考。體驗者身體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空間中游走,不僅感受經變圖之美,而且通過身體的動作和反應,與經變內容形成了一種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身體在這種交互中提升了審美體驗,同時也豐富了裝置的內容和形式,使得莫高窟經變圖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美學得到數字化的展現和傳承。

綜上所述,互動裝置中空間與身體的相互關系,能夠幫助體驗者重新進入以身體為核心的莫高窟經變圖的審美體驗中。在互動過程中,體驗者以身體媒介,突破感官之間的界限,為經變圖的感知體驗開辟了新的維度。因此,形成體驗者的身體感官與互動裝置之間的互動聯系顯得極為關鍵。僅有在身體感官互動的激活下,作品才能真正“活躍”,進而激發體驗者豐富的互動體驗。因此,身體現象學對構建觀眾與經變圖互動裝置之間的交互關系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三、基于身體現象學的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設計框架

(一)“信息顯現”與“身體動作”: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外部觀演空間

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外部觀演空間是體驗者行為展開的基礎。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裝置信息因體驗者動作而顯現。在互動裝置中莫高窟經變圖“底”“圖”關系可視為互動裝置環境中的整體環境與知覺對象:設計者通過構建具有文化背景的外部觀演空間,為體驗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環境。同時,通過內部影像的故事演繹,向體驗者介紹了互動裝置的背景,增強了知覺體驗。當體驗者在裝置環境中感知到某個關鍵元素時,環境中的其他元素就會轉化為背景,促使“身體-裝置-環境”之間的交互和知覺體驗。體驗者在進入互動裝置場景后,雖會自主地開展知覺活動,但由于互動裝置環境中的信息豐富多變,待知覺物眾多,體驗者可能無法直接感知到與敘事內容相關的對象。于是設計者通過裝置信息內容顯現,輔助體驗者身體感知到與敘事內容相關的物體;進而體驗者通過身體動作,喚起互動裝置的控制端,以推動敘事內容相關的物體進一步凸顯。因此,在設計互動裝置中“裝置信息內容顯現”和“體驗者的身體動作”活動構成了互動裝置外部空間觀演。

當體驗者與互動裝置實體于外部觀演空間時,體驗者身體動作對裝置的控制與裝置內容的展現形成了一種相互作用,宛如“觸碰”與“被觸碰”的主客交融。這里所說的“觸”,并非知覺意義上的觸覺或行為意義上的觸摸,而是指一種“觸達”“觸及”的意義顯現。設計者通過裝置信息內容顯現,輔助體驗者通過身體感知與敘事內容相關的物體,從而激發了他們對裝置內容控制的身體動作。當互動裝置控制端受到體驗者身體動作之“觸”,便通過表達功能給予體驗者一個顯現內容的反饋性的“觸”,此過程中“信息顯現”與“身體動作”彼此交融,同構交互過程的完整性。

根據交互過程中,裝置“顯現”與體驗者“身體動作”是否發生物理上的接觸,可將外部空間觀演體驗分為“接觸性的外部觀演體驗”與“非接觸性的外部觀演體驗”。在“接觸性的外部觀演體驗”中涉及體驗者與裝置信息內容顯現內容的實際物理接觸,這種裝置通常采用一個可互動的實體組件,其既作為身體動作實施的載體,也是表達功能的媒介。在大多數場景下,這種組件能夠同時兼具控制和表達的雙重功能。Valo Motion是一款交互式攀巖裝置,裝置通過虛擬影像引導體驗者從眾多知覺物中感知到與敘事內容相關的對象,發出“攀巖”的身體動作,進而再次與虛擬影像互動。在這個裝置之中,攀巖板即作為虛擬影像的內容顯現端,也作為承載體驗者動作的控制端。因此在“接觸性的外部觀演體驗”中身體動作和信息顯現的融合,使得它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加強了“觸”與“被觸”之間的聯系。這種設計避免了體驗者注意力的分散,使其能夠迅速且直觀地收到反饋,進而增強了互動的連貫性和沉浸感,讓體驗者更加專注于互動過程。

“非接觸性的外部觀演體驗”中體驗者與互動裝置之間的互動并不涉及直接的物理接觸,交互是通過非觸覺的方式實現的,例如視覺、聽覺或通過運動感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體驗者通過身體動作、視線或聲音等方式與裝置進行互動,如丹尼爾·羅津創作的數字互動裝置系列作品《鏡子》(Mirror),由15種不同的圖像材料如木頭、聚甲醛等材質組成,該裝置通過引導體驗者進行伸展、平移、旋轉等動作,并利用攝像頭和計算機進行動作監測,實時地反饋體驗者的影像。因此,設計者有意弱化或影響身體動作控制功能的輸入端,使得裝置的控制功能與表達功能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體驗者能夠在無意識中操控實體,觸發裝置的效果展示。這種設計大幅降低了體驗者的學習成本,使得互動更加自然、直觀。

(二)“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內部反饋空間

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的內部反饋空間是體驗者身體與裝置交互的場域。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物質材料”是裝置中可見“存在”;“程數字代碼”是裝置中不可見的“存在”。前文已經探討了莫高窟經變圖的內部空間的觀演系統。而在互動裝置中,由于其感知信息更加復雜,故內部空間由互動裝置界面外和交互界面內的“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構成內部反饋空間。交互界面外的“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是物質實體和數字內容,其相互耦合,共構互動裝置的主題和意境。“可見者自身擁有一個不可見的內在骨架,不可見者是可見者隱秘的對應物,它只能在可見者中顯現[4]。”交互界面內的“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是機械結構和程序指令,機械結構收到程序指令,開始運作,控制裝置,給予體驗者動作反饋。為了更好地呈現莫高窟經變圖的內部反饋空間,互動裝置中“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之間的關系亟待分析,以為體驗者提供契合莫高窟經變圖主題的交互體驗,同時確保體驗能夠在互動裝置的物理和數字層面上都與莫高窟經變圖內容產生連接。

交互界面外物質實體和數字內容相互耦合通過形式的一致體現。交互界面與互動裝置整體的物理材質與數字內容,共同表達了裝置的主題。靈感來源于唐代傳奇《枕中記》的互動裝置《DreamAbion》,交互界面集裝置于一體,選擇柔軟的棉花作為裝置材質,為體驗裝創造出一種仿佛身處床鋪的觸感體驗。在數字內容的表現中,該互動裝置結合了《周禮》中“六夢”的概念,通過6種不同顏色的變換,對應6種不同的夢境主題——至此,體驗者在身體觸碰柔軟棉花,便隨即展開一場夢境幻旅。互動裝置物質實體的材質表現,通過迅速激發了身體感官體驗,極大地簡化了體驗者的認知過程——“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在形式上耦合,共構裝置的主題和意境。

交互界面內機械結構和程序指令,通過變化的一致性體現。一致性分別體現于“狀態同步反饋”和“變化效果一致”。在互動裝置主動反饋階段,機械結構運作,導致裝置的位置、形狀或其他屬性發生變化,體驗者身體接收到裝置發出動作,隨即被對應的數字模型捕捉并處理,進而指令模型參數相應調整。在互動裝置被動反饋階段,傳感器采集體驗者的方位、手勢、聲音等數據后,數據經系統實時處理后,會作為指令發送給機械結構,使其根據程序指令指示產生相應的反饋。這種互動機制使得體驗者能夠在物理和數字層面上與裝置進行更為豐富和精確的互動物質材料與“數字代碼”在變化上一致,共構裝置的反饋機制,如圖1。

(三)身體媒介化: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整合交互空間

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的整合交互空間,體驗者身體與作品同構意義。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中著符號、片段、線索等各種信息,在體驗者身體介入前,它僅是一個待整合的交互空間。身體介入影像后,據喜惡與裝置發生交互,體驗者身體成為信息傳遞的媒介。[14]毋庸置疑,莫高窟經變圖在洞窟中已給予了觀者“觀演-反饋”的樸素信息交互體驗,而當其作為平面的靜態媒介將信息呈現給觀者時,畫面內容已為完成、固定、封閉的畫面狀態,觀者只能被動接收信息,無權對展示內容及觀看視角進行更改,而失卻了莫高窟洞窟中多重的身體體驗。在互動裝置中,體驗者不僅獲得一種直觀體驗,能夠被動地感知裝置外觀形態、物理材料和虛擬影像的內容后,還能主動探索設計者為其創造的互動空間。當體驗者進入互動裝置的整合交互空間時,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主動選擇視角和內容,介入設計者顯露的文本“罅隙”,與裝置進行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互動裝置向觀者展示了多種不同的觀演體驗。因此,互動裝置通過其開放性的文本結構將觀者的身體納入其中,不僅使得體驗者身體成為與裝置信息交互的媒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信息的轉化和傳遞。

信息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體驗者身體是互動裝置的信息輸入端的同時,也通過互動裝置成為輸出端,因此體驗者的身體在裝置中成為一種媒介。互動裝置中,視覺感官、聽覺感官、觸覺感官等多種感官信息圍繞著體驗者身體。當體驗者身體感知到來自互動裝置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交互動作時,這些動作又被裝置內的傳感器和機械裝置捕捉并識別,產生相應的反饋動作或影像信息,循環往復,直到體驗者結束互動體驗。因此,體驗者的身體在整個互動過程中成為信息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在其中起到中轉站的作用:互動裝置內部的虛擬影像信息通過體驗者傳遞,激發了其與裝置外部實體的互動;隨后裝置的機械組件又將體驗者的動作信息反饋回裝置內部的影像中。在這個循環過程中,體驗者的身體不僅僅是感知和反應的媒介,更是連接互動裝置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橋梁。“媒介的概念不僅包括物質載體、技術設備和傳播工具,還涵蓋了人體的身體器官。在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下,身體器官不僅作為信息傳播的場域和關鍵要素,還充當了感知的媒介和社交互動的模型,成為媒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15]”在互動裝置中,體驗者的身體是信息的輸出端,也是信息的輸入端。體驗者不僅通過身體感知來接收裝置傳達的信息,同時也通過身體動作向裝置反饋信息。這種雙向互動使得身體成為一個連接人與裝置的關鍵媒介,不僅接受了來自裝置的刺激和信息,也以行動和反應影響裝置的響應。“人不再僅僅是被動接收傳播內容的對象,而是轉變成了積極參與意義解讀的主體,同時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16]”在與裝置的交互過程中,身體完全轉變成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并進一步擴展成為交互的媒介。

結語

莫高窟經變圖并不是呈于紙上,而是繪于洞窟之中,其體驗過程中所具有的空間性與身體參與性不容忽視。在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空間環境中,觀眾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其身體既是信息的接收端,也是創造與傳播信息的輸出端。體驗者的感知覆蓋了整個空間,空間的符號、片段和線索隨著體驗者的動作而融合[17]。具身交互的體驗者,不僅身臨其境般地游歷于莫高窟經變圖空間,而且獲得了超越傳統莫高窟經變圖空間的審美體驗。本研究基于身體現象學,系統梳理了莫高窟經變圖的“底—圖”關系,探討了莫高窟經變圖中空間與身體的互文關系,提出了莫高窟經變圖互動裝置的設計框架,旨在利用數字化手段,為莫高窟經變圖展示提供了一種具身交互的空間體驗,以此為相關設計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施萍婷.莫高窟經變圖[J].敦煌研究,2011(05):1-13+125-129.

[2]李靜杰.敦煌石窟經變畫發展情況的總體觀察[J].敦煌研究,2023(04):99-125.

[3]Arnheim R. A stricture on space and time[J]. Critical Inquiry,1978,4(4):645-655.

[4]莫里斯·梅洛-龐蒂.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莫里斯·梅洛-龐蒂.羅國祥,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6]Bachhofer L. Die” Raumdarstellung in der chinesischen Malerei des ersten Jahrtausends n. Chr[M]. Knorr Hirth,1931.

[7]巫鴻.空間的敦煌:走進莫高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2022.

[8]分類來源:蕭默.敦煌建筑研究:敦煌建築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9]趙聲良.敦煌隋朝經變圖藝術[J].敦煌研究,2018(03):1-8.

[10]米德昉.敦煌壁畫西方凈土變與藥師凈土變對置成因分析[J].敦煌研究,2013(05):51-59.

[11]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問題(一)[J].敦煌研究,1982(01):56-79.

[12]李偉,韓巍.基于有效性的交互展示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2):155-160.

[13]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2.

[14]朱鈞宇,李棟寧.媒介化的身體:VR電影交互動作敘事構建[J].電影文學,2023(06):21-26.

[15]唐海江,曾君潔.作為方法論的“媒介”———比較視野中麥克盧漢和德布雷的媒介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1):16-23.

[16]喻國明,徐子涵,李梓賓.“人體的延伸”:技術革命下身體的媒介化范式———基于補償性媒介理論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2021(08):11-13.

[17]李棟寧.數字媒體藝術之美[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23:4.

猜你喜歡
體驗設計
基于體驗經濟下的蘇式糕點造型創新設計方法研究
設計(2017年18期)2017-11-09 11:27:35
淺談場景體驗設計在城市垂直農場中的應用
以體驗設計為導向的品牌終端展示空間研究
藝術研究(2017年1期)2017-07-05 08:48:07
基于視覺生態體驗的網頁界面設計
美術界(2017年2期)2017-06-22 17:10:34
探討游憩體驗下的購物中心公共空間形態設計
基于體驗設計的餐飲品牌形象設計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11期)2017-05-05 19:09:12
餐飲行業中的服務體驗設計
試論五感在景觀設計中的探究與應用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體驗設計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17:22
體驗設計導入校園網人事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之初探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2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9|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色久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本在线亚洲| 99热精品久久| 日韩视频福利|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天堂久久久|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a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青青网在线国产|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4页| 欧美日一级片|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伊人无码视屏|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男人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com|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啪啪啪亚洲无码| 福利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99在线视频精品| 色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欧美性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拍爱|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66|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