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實證研究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內冬果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從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無公害化學控制到農業生態管理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措施的應用實踐和效果,展示了這些技術在提高冬果梨生產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冬果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
在當代農業生產實踐中,隨著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無公害防治技術作為一種有效應對植物病蟲害的方法,逐漸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點。如在冬果梨生產過程中,傳統化學防治方法雖能快速控制病蟲害,但其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農藥殘留對消費者健康的潛在威脅,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探索和應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不僅有助于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還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
1 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的基本情況及其生態環境
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是一個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維護為主要目標的特殊地理單元,覆蓋面積廣泛,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包括了從干旱區到半濕潤區的多種生態環境。該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珍稀植物及野生動物種群,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獨特的生態網。在此背景下,冬果梨作為該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如圖1),種植與生產活動不可避免地與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農業生態管理通過多元化種植、合理輪作等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和養分循環,增強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實施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旨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2 冬果梨常見病蟲害
冬果梨在生產過程中常受多種病蟲害影響,這些病蟲害不僅嚴重威脅果實的產量和品質,也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內,盡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冬果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但同時也面臨著果樹蚜蟲、紅蜘蛛、果腐病、黑星病等多種病蟲害的挑戰。這些害蟲和病害通過吸取植物汁液、侵染組織、傳播病原,不僅直接影響果實的生長發育,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1]。
3 冬果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3.1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作為無公害防治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于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病蟲害管理,旨在通過自然或人工增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有益生物,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及病原微生物等,來抑制或消滅害蟲,減少對農作物的損害。在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實施的冬果梨病蟲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不僅體現了環境友好和生態平衡的理念,更通過具體數據支撐,展現了其在提高冬果梨產量和品質方面的顯著效果。
通過引入特定的天敵種群,如瓢蟲對抗冬果梨蚜蟲,可有效降低蚜蟲的密度。試驗數據顯示,在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后,蚜蟲的密度比未處理區域低60%~70%,從而顯著減少了蚜蟲對冬果梨葉片的危害,提高了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間接提升了果實的產量和品質。此外,應用寄生蜂針對果實蛀蟲的生物控制實踐的結果表明,寄生蜂的引入使得蛀果率下降了約50%,有效延長了冬果梨果實的儲存期和貨架期,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
3.2 物理防治技術
在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的冬果梨生產實踐中,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展現了在控制病蟲害方面的高效性和可行性,特別是在使用色板誘捕、性信息素誘捕、光照調控、溫度調控等方面。色板誘捕技術(如圖2),通過使用特定顏色吸引特定害蟲,然后利用黏性物質捕捉害蟲,從而減少成蟲的數量,有效降低了蟲害的發生率。在實際應用中,使用黃色粘板誘捕果園中的飛蟲,如蚜蟲、果蠅等,試驗數據表明,使用色板誘捕技術后,冬果梨園內的害蟲密度比未使用時降低了40%~50%,顯著減輕了對冬果梨生長的不利影響。
性信息素誘捕技術是利用害蟲的性信息素作為引誘劑,吸引同種的成蟲聚集,并通過設置的陷阱進行捕捉,從而達到控制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該技術在冬果梨害蟲管理中應用廣泛,尤其是對果樹蛀蟲等重要害蟲具有顯著效果。據統計,應用性信息素誘捕技術后,果樹蛀蟲的感染率下降了60%以上,有效提高了果實的品質和產量。
3.3 無公害化學控制技術
在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病蟲害無公害化學控制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冬果梨的產量和品質,還有效維護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健康與穩定。生物源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等,是無公害化學控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類物質。這些農藥來源于自然,毒性低,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小,能夠在短時間內在環境中降解,從而大幅度減少農藥殘留。例如,使用拮抗菌和病原真菌制成的微生物農藥對抗冬果梨黑星病和白粉病,在施用后的一周內,病害發生率比傳統化學農藥處理區降低了30%~40%,且無明顯殘留污染。此外,植物源農藥如洋蔥提取物和大蒜精油在對抗特定害蟲如果實蠅時,表現出了良好的驅避效果,將害蟲侵害率降低了約50%。
低毒性化學制劑的選擇和使用,應嚴格遵循環保和食品安全標準。在實踐中,通過對冬果梨生長周期中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精準監測,合理安排低毒化學農藥的施用時間和劑量,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和頻次。監測數據顯示,通過精準施藥,冬果梨園區內的綜合病蟲害管理效率提高了約60%,同時農藥使用總量比傳統方法減少了超過50%,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環境負擔[3]。
3.4 農業生態管理
在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的冬果梨生產實踐中,農業生態管理的應用展示了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效果。通過實施作物多樣化種植策略,營造引入天敵和有益生物的棲息地,調整種植結構和模式,這些措施能夠顯著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御外來病蟲害的能力。數據顯示,在實施輪作和間作后,冬果梨園內害蟲的種群密度平均下降了約30%,同時有益生物的數量增加,病蟲害的自然控制效果提高了約40%。不僅直接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還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間接促進了冬果梨的生長發育和品質提升。在水土保持和合理灌溉管理方面,通過科學設計灌溉系統和合理安排灌溉計劃,有效節約了水資源,減少了病害發生。通過實施滴灌和微噴灌技術(如圖3),不僅使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了約20%,還顯著減少了根系病害的發生,冬果梨果實的病斑率降低了約25%。采用綠色覆蓋和施用有機肥料,增強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促進了養分循環,為冬果梨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覆蓋作物殘留物或綠肥,不僅有效控制了雜草的生長,減少了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還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
4 結 語
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研究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所。此地冬果梨栽培歷史悠久,但病蟲害頻發嚴重制約了其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因此,系統地研究和分析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中心冬果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對推廣現代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友好型植物保護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益森. 蘭州冬果梨高產栽培技術探究[J]. 果農之友,2023(4):23-25.
[2] 牛慧婷,馮煒弘,尹燕,等. 冬果梨汁無硫護色劑的篩選及優化[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12):118-121.
[3] 劉根娣,隋明. 冬果梨果酒酵母的篩選及鑒定[J]. 中國釀造,2016,35(6):85-89.
作者簡介:張利江(1985年—),男,漢族,甘肅武都人,本科學歷,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經濟林管理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