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把創新文化作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驅動力、引領力,以創新文化壯底氣、激士氣、開新局。近年來,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以下簡稱:設計院)黨委緊緊抓住加強文化建設這個關鍵點,培育形成“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創新文化,進一步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成功助力“深海一號”能源站、“海基一號”“海基二號”超深水導管架、“海葵一號”“海油觀瀾號”等重大工程項目建成投產,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四學聯動”強思想,讓創新理念樹起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培育創新文化,首先要樹立與創新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特別是牢固樹立以創新為榮的價值觀,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為促進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設計院黨委把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通過“四學聯動”方式,讓“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創新文化深入人心。一是領導干部帶頭學。黨委班子成員采取“個人自學、支部領學、書記講學、集中研學、調研踐學”的五學模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設計院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實施方案》,納入黨委年度重點工作,以有力舉措深化文化創新理念。二是專家學者輔導學。每年5 月30 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邀請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對科技創新的要求,海洋工程行業科技前沿和圍繞未來發展需求,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及科技創新如何形成新質生產力等方面進行專題輔導,讓干部員工進一步拓寬創新思路、開闊創新眼見、提升創新本領。三是形勢任務宣講學。中層干部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形式開展形勢與任務宣講,講明白行業發展大勢,講透徹公司發展戰略,講清楚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引導全體員工自覺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四是全員參與研討學。組織全體員工圍繞“如何爭做一名卓越設計工程師”開展大討論,總結提煉了以“專業、擔當、創新、鉆研、吃苦、協作”為核心的卓越設計工程師標準,廣泛凝聚“設計是引領海油工程EPCI 總包能力建設唯一核心”的思想共識。
“四項活動”添動能,讓創新氛圍濃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創新文化猶如肥沃的土壤,是科技創新事業的根基,培育、鞏固好這個根基,就能夠進一步強化“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推動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攀登新高點,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設計院黨委深化開展“四項活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員工創新精神,讓“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創新文化走深走實。一是開展黨建創效活動。以黨組織“立功立項”活動為載體,建立“立項定目標、授旗鼓斗志、督導促落實、評優比貢獻、表彰樹典型”的黨建創效閉環管理機制,推進黨建鏈與創新鏈深度有效融合,在“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實施中,由黨員技術骨干帶頭成立技術攻關小組,不斷優化海管路由設計,減少懸跨處理材料長度近1200 米,實現工程降本約2300 萬元。二是開展青年講壇活動。將團青品牌活動“青年講壇”改版為“青年科技講壇”,著力打造青年科技人員互動交流和溝通創新平臺,2023 年,由項目的青年牽頭完成《水下鋼圓簡振沉安裝的犧牲陽極設計優化》員工團隊獲評集團公司“海油眾創”金牌實踐團隊、“高爆炸壓力下海洋平臺結構評估技術研究青年突擊隊”獲評海油工程“青年突擊隊”優秀項目一等獎。三是開展“拔尖人才”活動。深化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制定《設計院“拔尖計劃”實施方案》,遴選6 名在所從事專業中嶄露頭角且具有成為技術帶頭人潛質的青年科技人才與相應專業首席工程師簽訂師徒協議,設定培養期內發表一篇高質量的專業學術論文、申請并受理一項專利、獲得一項海油工程科技類一等獎及以上獎項、完成一項科技成果轉化的“四個一”任務。四是開展典型引路活動。積極推選科技創新成果突出的先進個人和優秀團隊參與上級評先評優,并深入挖掘他們在推進科技創新中先進經驗、典型故事,加大宣傳力度,讓創新文化成為激發全體員工比學趕超的動力。2023 年,設計院海管設計部獲評海油工程“最美匠心”提名獎,員工楊小龍獲評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勞動模范稱號。2024 年,對“國慶外加電流保護系統”“有輝立管焊接工藝”2 個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以員工名字命名。
“四新目標”明方向,讓創新行動快起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國有企業要深入實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堅定打造面向自主的科技創新能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設計院黨委堅持以“四新目標”為努力方向,讓“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創新文化見行見效。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新動能”。以向客戶提供“一攬子”工程解決方案為目標,圍繞“國際化、深水化、新產業化”發展方向,將原有以專業維度為導向組建的22 個業務部門,優化為5 個設計分院、3 個技術研究所和3 個業務中心,構建定位清晰、核心突出、特色鮮明的組織架構,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產品系列和配套技術體系,推動設計院從過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創新模式向自主創新模式轉變。二是提質降本增效跑出“新速度”。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推動協同設計平臺成功上線,實現項目管理綜合提效18%,并同時開展海洋工程結構分析軟件國產化開發(一期)項目,分階段推進海洋工程各專業設計軟件國產化替代,著力解決設計軟件“卡脖子”問題,例如圍繞“技術規范標準化、材料設備系列化、通用部件產品化、工藝裝置模塊化、工程設施定型化”開展標準化技術研究,形成了覆蓋EPCI 全階段的標準化成果,創建了“裝配式設計、工廠化制造、集成式安裝”的渤海油氣田標準化建設新模式。三是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從設計源頭深化推動“海洋裝備設計建造中心”建設,創新“系列產品+ 技術系列+ 產業鏈/ 供應鏈”發展思路,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產業結構和產品類型向高端化、深水化轉型升級,2023 年,成功申報國家級和集團公司級科研項目9 項,實現5 項“卡脖子”技術成功“解卡”,牽頭完成的深遠海風電平臺和系列化深水導管架技術入選集團公司十大科技進展榜單。四是科技成果推廣再出新成效。從設計源頭深化落實“綠色發展跨越工程”,為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上岸電融合發展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加大對海上碳捕集/ 碳封存、海洋氫能、海洋牧場等多個方面的探索,擴寬綠色發展賽道,2023 年,設計院總包建設國內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研發設計及工程實施,創造2 項國際首次、4 項國內首次,突破和掌握關鍵技術13 項,相關宣傳報道5 次登上《新聞聯播》,在央視各頻道播出新聞40 余次。
文化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母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因時而變、因勢而新。國有企業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征途上,要大力提倡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文化,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企業上下蔚然成風,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 責任編輯:任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