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現有40 周歲以下青年1.4萬人,占公司職工總量近四分之一。在工作實踐中,公司團委堅持將青年創新創效工作作為共青團服務中心大局的最好抓手、推動實踐育人的最佳平臺、服務青年發展的最優路徑,通過“上下聯動”聚力賦能、“點面結合”平臺賦能、“內外融通”成長賦能的具體實踐,探索青年創新創效工作,為遼河油田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動能。
“上下聯動”聚力賦能,激活青年創新創效的“一池春水”
著眼推動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公司團委堅持“背靠黨委、面向青年”,充分發揮共青團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做到既爭取工作資源,又強化自我奮斗,為更好地開展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強化黨委保障“大格局”。公司黨委始終堅持把青年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工作來抓,將青年創新創效工作納入公司人才強企、創新驅動等戰略工程,每年職代會部署、每月按期督辦,并通過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等形式,研究解決工作經費、資源配置等問題,讓共青團開展工作充滿底氣。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團委創新思想引領工作模式,著力引導青年將個人成長的“小我”融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大我”之中,凝聚“我與企業同成長、共發展”思想共識。特別是集團領導到遼西石油石化企業調研后,團委與宣傳部門配合聯動,組織青年講師團、青馬學員參與主題教育宣講工作,面向青年開展“如何建設百年油田,怎樣建設百年油田”大討論,拍攝主題網絡微團課,引領青年在與前輩的對標檢視過程中,將“奮斗為本、進取光榮”理念深植內心。
實施部門聯動“大協同”。發揮黨委青工委辦公室職能,與財務資產部、黨委組織部等機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制定榮譽激勵、容錯糾錯、基金扶持等保障措施;與勘探事業部、工程技術部等部門加強溝通,設計平臺載體、競賽方式等內容,發布《深化公司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實施方案》,系統歸集、豐富拓展5 類15 方面機制舉措,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協同推進青年創新創效的工作格局。
推動青創平臺“大融合”。聚焦目標任務,堅持把公司黨委確定的“五個任重道遠、七個依然突出”問題作為共青團攻堅奮進的著力點。針對存在問題,打造“5+X”遼河青創體系平臺,橫向上,推動建功遼河青年突擊隊等5 個傳統載體相互補位、過程共融;縱向上,將職業生涯規劃、典型選樹等工作嵌入青年職業發展各階段,實現相互支撐、成果共享,既提升了工作質效,又減輕了基層負擔。特別是通過開展“青智匯”科技創新論壇,組建“青春攻堅聯合體”等形式,鼓勵青年投身生產建設實踐,為世界首臺1 兆瓦井下大功率電加熱裝置等先進技術項目輸送了一批基礎性研究成果和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了良好的青年創新“生態鏈”,推動各載體間目標共向、過程共融、成果共享。
“點面結合”平臺賦能,擦亮青年創新創效的“遼河品牌”
著眼推動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公司團委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黨委關注的重點作為青年攻堅的著力點,找準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路徑,不斷提高共青團的大局貢獻度。
聚焦“高精尖缺”重點領域。堅持以賽育人、以賽促訓、以賽促創,緊扣企業綠色轉型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融入公司“綠色低碳613”工程,組織舉辦“青智匯”科技創新論壇,通過劃分專業賽道、規劃科研導向,引導青年聚焦非常規油氣等重點領域開展立項攻關,累計孵化青年創新成果328 項;支持青年在“電熱熔鹽儲能注汽試驗”等項目中“揭榜掛帥”挑大梁、當主角,為實現為“世界首座、行業領先、全國領跑”目標賦能;助力青年在追風逐日、儲能減碳等戰新產業創新實踐中加速成才。
瞄準“小微創新”廣泛鋪開。傳承青年油水井分析大賽40 年品牌經驗,廣大青年踴躍投身創新創效實踐,40 年累計7.5 萬人參與,形成創新成果150 余項,保障創效近億元,引領青年將價值創造體現在生產經營全流程。全國勞動模范束濱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奇峰、“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專家”“遼寧工匠”柳轉陽等一大批技術專家和青年能手通過該平臺脫穎而出,創造出杜84 塊SAGD 等多項國內外先進工程工藝技術,年均創效千萬元。活動先后被團遼寧省委評為“十大重點工作項目”,被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評為“全國石油行業共青團‘品牌’活動”,并作為中國石油唯一青年工作案例入選《中央企業共青團和青年工作視頻教學片》。
發揮“創新攻堅”先鋒作用。面對特大洪水,第一時間組建青年突擊隊,兩萬多人次主動投入防汛抗洪、復產上產等實踐,展現青年“硬核擔當”;推動“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應急演練等“六個一”系列活動,涌現出“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等一批先進典型;組建217 支“建功遼河”青年突擊隊,開展“八比七賽”青年突擊隊建功競賽,營造“強企有我 青春出列”建功氛圍,公司青年突擊隊工作多次走上共青團中央平臺交流分享經驗,接受表彰宣傳……
“內外融通”成長賦能,打造青年創新創效的“人才高地”
著眼推動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公司團委堅持“為黨育人、為企育才”,緊扣共青團工作的主責主業,把實踐平臺融入育才識才薦才各環節,源源不斷地為石油事業培養和輸送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素質提升上“請進來”。堅持把更多工作資源向基層一線、普通青年傾斜,提升青年能力素質。邀請基層團干部、青年代表走進團委機關商議制定青年大講堂提升方案,收集意見建議,構建“導學+ 講學+ 研學”“小班課”研學模式,通過征集技術問題,邀請專家走進一線開展研學交流,得到普遍認可。2024 年舉辦的5 次課程,為基層青年解決生產難題40 余項,實現了從“要我參加”到“我要參加”的深刻轉變。與清華、北大、大連理工等高校團保持密切溝通,搭建暑期實踐、業務交流、項目共研等平臺,幫助青年拓眼界、提能力。
在展示推優上“走出去”。建立黨、團組織聯合培養機制,不斷規范推優入黨標準和流程。堅持層層推薦、分類推薦、精準推薦,與黨委組織部門溝通對接,推薦優秀青年進入大隊、廠處、公司三級人才庫。推薦優秀青年參加青馬工程、巡查督導、重大項目等工作歷練提升。開展“雙十優”評選,拓寬青年成長空間。著力在各類青年創新創效平臺中培育、發現人才,推薦優秀創新項目參加全國“振興杯”、集團公司青年創意大賽等學術交流、技能大賽,常態化向公司黨委推薦優秀青年,涌現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行業技能競賽金牌選手”等青年典型。
在成果轉化上“用起來”。堅持分類推進,準確把握青年群體入門期、成長期、貢獻期等特點,持續推進導師帶徒、崗位練兵等工作,為青年爭取揭榜掛帥、巡查督導、大賽論壇等機會。與科研院所、國內高校團委組建“青春創新攻堅聯合體”,建立“青春創新攻堅合作目錄”,爭取SGAD尾礦資源綠色開發技術研究等青年創新創效項目落地遼河。啟動首批青年創新工作室試點,以項目管理模式開展聯合攻堅。舉辦第二屆“青智匯”科技創新論壇,搭建信息公示、實驗應用、掛職交流平臺,提升青年人才基礎研究能力和科研攻關水平。發揮共青團工作遼寧協作區組長單位作用,以遼寧沿海六市加快石化產業協同發展為契機,每年與地方政府、省屬企業聯合開展創新創效大賽,推介吸收項目,打造青年創新創效“生態鏈”,為油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蓄勢增能,助力遼寧全面振興。
作為黨的忠實助手和可靠后備軍,公司團委將進一步完善遼河青創體系平臺建設,引領帶動1.4 萬名遼河青年把握時代機遇,用勤學苦練、創新創效的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 責任編輯: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