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以現代工業為特征的城市化理論與實踐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在這一社會大環境影響下,鄉村與城市矛盾日益尖銳,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這樣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帶來對于鄉村不計后果的開發,使得傳統木構建筑遺產遭到劇烈的破壞,其數量逐年遞減。因此,本文將基于城鄉一體化中對于生態、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傳統木構建筑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傳統木構建筑;鄉村振興;保護;傳承
21世紀以來,由于快速城市化的浪潮,鄉村人口大量遷徙,農村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嚴重缺失,導致傳統營造技藝與美學思想的遺失不計其數,傳統建筑遺產亟需得到修繕與延續。當代城鄉一體化的提出,打開了解決城鄉、人地矛盾的新局面,深入研究城鄉一體化理論,對于創新性的鄉村木構建筑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于解釋生態、經濟及文化層面的因果關系。
一、城鄉一體化理論
(一)城鄉一體化的背景
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保護文化遺產、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要求,它的提出是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形成。具體來說,是由于快速城市化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所導致土地需求量的急劇上升,進而占用了大量農村土地,以及大量農村人口背井離鄉涌入城市的情況,旨在解決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我國上世紀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等問題。城鄉一體化就是在這種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中產生,就以我國房地產行業的興起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結果顯示,2009年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我國耕地面積為13538.5萬公頃(203077萬畝)[1];2019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我國耕地面積為耕地12786.19萬公頃(191792.79萬畝)[2]。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1.96億平方[3];2019年,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9.38億平方[4]。經過比較發現我國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而房地產的開發占地卻是逐年增加,其中房地產行業占用了大量的農村用地,擠壓了農村土地的生存空間,必然導致大量的鄉村木構建筑被拆除。且看上個世紀末,被稱作歷史文化名城的濟南在城市開發中就曾盲目拆毀過諸多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傳統木構建筑,如泉城路上最著名的百年老店“瑞蚨祥”,以及濟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小巷大板橋、小板橋的拆毀。在這種種因素的催化下,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城鄉一體化理論得以大展身手。
(二)城鄉一體化的內涵
城鄉一體化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優化城鄉布局、整合城鄉資源、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市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這一概念強調的是城市與鄉村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擴張或合并,而是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和制度銜接。可見,城鄉一體化并不是單一的概念,需要將其置入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去考察他的定義。一般而言,城鄉一體化本身就是多元的社會概念融合,基本上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居民幾個大方面。本文著重強調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因此主要以經濟、生態、文化相關視角為切入點,其他方面將不做贅述。從經濟方面來看,城鄉一體化是推動城鄉產業的融合與促進,促進產業布局的合理規劃,提高鄉村收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從生態方面來看,則是在空間上建立共生的生態系統,體制機制上建立城鄉共生、和諧的發展,一般體現在環境的保護與協調發展上。從文化方面來看,城鄉一體化強調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及民俗,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同時引入城市現代文化進行交流創新,是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
(三)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及架構
城鄉一體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除去外界環境影響的自身更迭演變規律,要以運動、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城鄉一體化的框架及發展模式。時間上受制于各時代經濟發展水平,空間上城市鄉村之間發展又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可將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分為三個階段:
1.城鄉一體化“以鄉帶城”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城市化程度較低,鄉村占據主導地位,城鄉收入差距較小,以鄉村帶動城市發展是這一時期的發展模式,整體上表現為協調的城鄉關系,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就屬于這一階段。
2.城鄉一體化“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在前期城市化進程發展加速,鄉村資源大量向城市遷移,城鄉關系進入分離階段,城鄉收入差距逐年遞增,部分鄉村資源遭到破壞性開采遷移。這一階段后期城市化任務基本完成時,則會逐漸收斂,城市開始發揮輻射作用向鄉村提供資源。我國當前正處在這一階段之中。
3.城鄉一體化“城鄉互動”終極階段。這一階段的國家經濟水平發展較高,城鄉差距在經歷過渡階段之后明顯縮小,形成城市鄉村各具特色、交流互動的人類社會發展高級階段,真正實現了和諧共生的城鄉關系,經濟、生態、文化事業得以長遠發展,這是我們現階段要追求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鄉村傳統木構建筑概況
(一)形而下的構成
我國鄉村傳統木構建筑在造型和結構上極富美感,質樸典雅的東方韻味獨領風騷,形成與西方建筑設計不同的體系,構成了強大的文化張力。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促成了不同的傳統建筑特征。南方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溫差較小,建筑木結構多為穿斗式,其特征表現為以穿枋、斗枋、柱、檀條進行結合,支撐起結構。北方地區寒冷干燥,溫差較大,干旱少雨,木結構多為抬梁式,即以柱支撐,其上放置橫,橫梁上一層層疊加橫梁,構成整體結構[5]。此外,許多民族特色建筑形式獨具一格,如三江侗族、貴州苗族的吊腳樓,山西的窯洞民居等。傳統木結構建筑基本都由屋身、墻體、屋頂三部分組成,部分建筑配有臺基。這三個部分中,屋頂的設計最具辨識性,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屋頂一眼認出鄉村傳統建筑的特征。這些屋頂造型多樣,常見的有懸山式、硬山式、廡殿式、歇山式等,其共同特征是像鳥兒扇動翅膀一樣微微翹起。房屋的連接方式為我國獨創的榫卯式連接,無需粘合、釘接,僅靠榫頭和卯眼的嵌合就可產生合理、穩固的結構。關于另一關鍵連接構件斗拱,則多見于寺廟、大殿等鄉村公共建筑的營造之中,它依靠在柱頂伸出的弓形結構,承托屋檐的質量,是極具特色的建筑結構,但是由于其作用日益淡化,至今已很少被使用。
(二)形而上的思索
精巧的鄉村傳統木構建筑蘊含著獨特的美學價值。首先其科學合理的結構設計,展示出極具巧思的工藝美。其承重結構和連接方式的設計體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如榫卯和斗拱連接的各部件間摩擦力較大,似積木一般的拼合方式使得各部件在穿插之間具有滑動能力,節點處有耗能效果,安全性高,抗地震、大風等自然災害能力較強,一些抬梁式的結構設計,使得空間利用率較高,穩定性強。《營造法式》中關于傳統木構建筑的營造有這樣一段記載:“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才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6]。為建筑用材的使用劃分了嚴格的比例、尺寸要求,并量材適用,而后“皆以所用材分,以為制度焉”,體現出清晰的結構邏輯以及科學、合理的傳統木構建筑設計方法,是傳統工藝研究的主要成果。其次,以木頭作為制作材料,不僅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其天然的紋理之感以及木材本身的原色更是在視覺上給人溫馨、可靠的情感體驗,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在觸感上也比較柔軟,易于刻、雕等裝飾,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鄉村傳統木構建筑作為一種設計造物還被人們賦予了大量精神上的訴求,例如,無污染、純天然材料的使用,體現了人們傳統“天人觀”中希望與自然共生的愿望,屋頂翹起的檐角則象征著無限的動感,是人們“通天”思想的行為象征,將精神寄托于物化形式希望得到上天的庇護。
(三)城鄉一體化中的鄉村傳統木構建筑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增速不斷提高,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自十六大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報告提出以來,已基本處于城鄉一體化的“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過渡階段。在這一時期,鄉村傳統木構建筑正承受著城鄉分離帶來的破壞和創傷,大量傳統木構建筑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以鋼筋混凝土結構鑄成的鋼鐵森林。同時亂砍濫伐與填湖造陸等不計后果的土地開發行為導致生態資源大量流失,酸雨、污水、廢氣的排放剝奪了居民與自然的生存空間,木構建筑幾乎不能承受現代工業廢物的腐蝕性,在經濟上無序開采又間接導致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其次是現階段的鄉村空心化問題。這是由于鄉村資源被大量輸送到城市,勞動力大量遷徙導致。這種情況下傳統手工藝不再能夠維持生計,需求量大量減少,年輕人也不愿意回村繼承工藝,因此木建筑營造工藝瀕臨失傳,人們對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熱情與審美情趣也逐漸喪失。事實上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地位喪失存在自身的問題,即在當代沒有發揮自身的優勢,而將缺點暴露無遺,例如木構建筑的施工工期長,耗費大量人力,以及耐火、防蟲、隔音、腐蝕問題亟待解決,更重要的是鄉村傳統木構建筑所承載文化交流的任務需要盡快尋找到一條合適的途徑來完成。
三、保護、傳承、融合、創造
(一)漫漫鄉愁與鄉村振興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這首吊古懷鄉之佳作幾乎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之中,詩句中蘊含的漫漫鄉愁是每一個游子離鄉萬里的痛楚,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同時,這首七言律詩也揭示出了鄉土木構建筑所承載的人類情感等文化、藝術價值。但是現在看來,象征著鄉土情感的傳統木構建筑都面臨被拆除或改建的命運,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基于前文研究,城鄉一體化理論中關于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提供了解決難題的答案,如資金、技術、資源共享及合理配置的理念;鄉村教育事業、文化事業、社會保障的確保;優化產業和人口布局;政府體制政策的出臺;注重鄉村生態保護以及特色新農村建設等。這些鄉村發展措施一經實行,鄉村傳統木構建筑將得以延續且其中所呈現的鄉土文化也將得到更多人的認同,這些鄉土建筑又作為文化資源為鄉村帶來大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因此,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發展與鄉村振興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構成一個緊密的經濟、文化、生態共同體,不可脫離對方而存在。
(二)遺產守護與薪火傳承
首先應該是對鄉村傳統木構建筑進行修復保護。大多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經歷數百年的歲月磨礪后,遭受雨水侵蝕、蟲鳥啃噬、人為破壞等,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針對這一問題,應該組織修繕工作,例如進行防腐、防蟲、防火處理,對于建筑部分殘缺的損傷,可在承載力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木材、碳纖維復合材料對建筑進行加固、修復,并更換部分損壞嚴重的結構。其次是對于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傳承。事實上,傳承本身就是一種保護。具體來說,第一,應該加強對于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它的獨特歷史和人文價值,提高社會重視程度。第二,要解決自然災害及環境破壞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為鄉村傳統木構建筑提供生存空間。第三,要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教育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吸引年輕人回鄉發展,增強年輕人對鄉村傳統建筑文化的認同。第四,通過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營造文化景觀,設置特色保護類鄉村,鼓勵企業入駐置辦文創產品,舉辦建筑物藝術設計活動,將更換下的建筑部件公開展覽,打造特色旅游產業。最后是傳統工藝方面,古人云:“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是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發展最為重要的一項。應鼓勵傳統工藝作坊、非遺扶貧工坊的設立,并在典型的鄉村傳統木構建筑聚集點設立實習基地,吸引設計師、藝術家學習榫卯等建筑工藝,吸引游客、企業來購置相關產品。當前,文化部鼓勵高校和企業到各地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類似于傳承人培訓班)以傳承傳統工藝,其中在安徽黃山設立的徽州傳統工藝工作站使非遺成果走出鄉村,卓有成效,當為典范。
(三)科技融合與文化創造
高水平的城鄉一體化的階段以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為特征,應打破鄉村傳統木構建筑固步自封、技術工藝閉門造車的局面。經濟融合將科技、資金、人才引入鄉村,生態、文化融合則將傳統工藝、文化引入城市。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制作鄉村傳統木構建筑宣傳視頻,并將相關圖片、文字、影像建立電子數據庫保存相關資料,同時高科技技術能夠為建筑遺產進行保養和防護,當然以上技術的支持應由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并提供充足資金。將文化、藝術與旅游結合,設立新穎的傳統木構建筑工藝體驗館,景點內設置電子解說展板,使其成為鄉愁與文化的載體,當下熱門的云展覽、文創產品、直播帶貨也是融合創造的新途徑。同時挖掘新時代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美學價值,培養人們建立新型審美,賦予老物件以新的內涵例如與民俗活動結合,讓人們更能接納、認同。關于建筑營造技術的融創,則需融入信息化的現代設計技術及加工工具、材料,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應有新的突破。現代建筑學的技法糅合進傳統的工藝技法能夠使其更加科學合理,例如電腦繪制草圖,3D軟件的應用。而最重要的是將傳統設計方法進行數字化保存,開發相關網站、APP收集整理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的設計流程、設計構思、材料選用等。新媒介的宣傳與企業生產,是現代社會最直接有效的傳統工藝融創方式,曾經火遍全網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都提高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知。此外通過企校合作投資建筑項目,制定標準,培養相關人才、崗位等措施直接與生產生活相關聯,這些是更加實際的鄉村傳統木構建筑融創路徑。
四、結語
鄉村傳統木構建筑高超的營造技藝以及豐富的美學價值,使其有資格作為鄉土文化、藝術設計的承載物,成為連接人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的精神紐帶。城鄉一體化理論給予了現階段我國推動鄉村傳統木構建筑發展的思路,其中所倡導的鄉村振興發展、城鄉交流互動與鄉村傳統文化、傳統工藝交流工作心照不宣,兩者同時被賦予保護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使命。但是當下的理論與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現狀仍不樂觀,應借助各方力量,整合相關資源,努力做好遺產搶救,數據庫建立以及傳統工藝保護傳承等工作,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營造城鄉之間經濟、文化、生態協調共生的良性互動,以文化促發展,聚科技創未來。如果上述若干措施能夠在實踐中持續推進,那么在不遠的未來,城鄉一體化將為鄉村傳統木構建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構建出傳統工藝與鄉村振興珠聯璧合、攜手并進的新秩序。
參考文獻:
[1]新華社.關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EB/OL].[2013-12-31].https://www.gov.cn/jrzg/2013-12/31/content_2557453.htm.
[2]新華社.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發布[EB/OL].[2021-08-2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6/content_5633497.htm.
[3]國家統計局.2009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EB/OL].[2010-01-19].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3/t20230301_1919178.html.
[4]國家統計局.2019年1—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EB/OL].[2010-01-18].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0597.html.
[5]張雪雯,張蘇俊.我國傳統與現代木結構建筑的比較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18(4):4-5.
[6]郭兼夫,毛延亨.中國設計理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238.
作者簡介:宋博醫,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黑龍江省藝術設計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