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桃花塢》是一首優秀的二胡獨奏作品,本文分析了《桃花塢》的創作特色,深入探討了其中蘇州評彈的音樂元素及演奏技巧。該作品成功融合了傳統蘇州評彈與現代音樂創作技巧,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的新形式。《桃花塢》為三部曲式結構,在二胡旋律部分與鋼琴伴奏部分參考了評彈的過門、唱腔等評彈音樂元素,充分展示了蘇州評彈的特色。
關鍵詞:二胡曲;《桃花塢》;蘇州評彈;演奏技巧
李淵清的二胡作品《桃花塢》創作完成于2019年,獲得過“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2019江南風格二胡作品征集”一等獎。作曲家成功地運用現代音樂創作技法將蘇州彈詞樂曲與現代藝術有機融合,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給當代音樂創作帶來的生機。
筆者分析了二胡作品《桃花塢》中的蘇州評彈音樂元素,還著重分析了其中評彈音樂元素的運用,并探討其演奏技巧。《桃花塢》中對蘇州評彈音樂的模仿借鑒,能極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對該曲進行研究,有利于更進一步探討與思考當前我國民族器樂曲目創作的發展。
一、《桃花塢》中的蘇州評彈
二胡作品《桃花塢》為再現三部曲式結構,引子運用了鋼琴演奏的評彈經典過門樂句(1-6小節),A段(12-98小節)由C宮開始,二胡轉為明亮的旋律。接下來的B段(100-101小節)則運用了二胡的大段獨奏,是極具蘇州風情的段落,包含大量二胡演奏技巧。B段結尾引出了A段的變化再現(102-161小節),由D宮回歸C宮主調性,二胡快速換把,演繹評彈經典旋律,將全曲情緒推至頂峰。
(一)二胡旋律中的評彈音樂元素
1.模仿過門
過門音樂在蘇州評彈中占重要地位。在《桃花塢》中,二胡的主旋律部分主要從兩個維度對蘇州評彈的過門進行模仿:一是過門樂句的調式基礎音;二是過門樂句的節奏型。作曲家不僅采用了特定流派的過門音樂,如陳派、沈派等,還總結了不同流派過門音樂的共同點,進行模仿和學習。以陳氏評彈《林沖踏雪》(譜例1)為例,過門多次重復同樣的音型,且鐘愛使用附點節奏、休止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基礎的節奏音型。[1]這樣的過門在《桃花塢》第100小節(譜例2)中得到重點體現。該段節奏多變,使用同音型反復,大量附點音符的使用以及連續的四個十六分音符充分體現了評彈音樂十足的動態感,演繹了二胡旋律部分節奏所模仿的評彈過門音樂程式化節奏,這樣帶有濃重評彈韻味的音樂使人印象深刻,具有層次豐富的聽覺效果。
2.模仿拖腔
拖腔是演唱者增強自身唱腔音樂表現力的一種演唱方法,常以延長句尾字眼音時值來進一步抒發情緒。李淵清在《桃花塢》的創作中,廣泛借鑒了蘇州評彈藝人演唱時常采用的拖腔元素,多次運用連續的切分,并加以多次八度跳音為主的相同旋律和節奏型。以96-97小節(譜例3)為例,樂句在mi音的基礎上多次進行切分,運用八度躍進,更好地展現了拖腔效果,突出了特色。旋律由強到弱,再次突出了主題旋律,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在第100小節(譜例4)中,二胡旋律通過八分音符使升fa的音得到延長,更好地展現了拖腔效果,利用人聲和二胡音色的相似性,在模仿拖腔時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展現了蘇州評彈的獨特韻味。[2]
譜例3
譜例4
(二)鋼琴旋律中的評彈音樂元素
1.模仿唱腔
《桃花塢》中不僅二胡旋律借鑒了評彈過門音樂,鋼琴聲部也同樣運用了評彈音樂元素。樂曲中鋼琴重點模仿了評彈音樂中的唱腔部分,把設計加在過門中。基本音也主要運用了調式主和弦中的分解音,以附點節奏為主,也有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變化豐富的節奏音型,這些都借鑒了評彈音樂元素。鋼琴的旋律在該曲的旋律發展中雖不作為主線發展,但在該曲中展現的評彈音樂風格特別明顯。作品中的引子(譜例5)、樂曲的過門(譜例6)等都用了相同的節奏型和旋律線條。每一次過門,都用主和弦的音作為基本音,并且大多使用與評彈過門中節奏音型相同的附點節奏和十六分音符節奏。作曲家將和弦外音創新地加入過門中,使該曲伴奏具有獨特的“中國味道”,巧妙地體現了評彈音樂的特征。
譜例5
譜例6
在運用相同的基本音以及過門節奏中,作曲家還從蘇州評彈中借鑒了其他元素,如過門尾音、過門片段的小節數等。評彈的過門部分常在唱詞之間交替出現,避免演唱過于單一乏味,同時也幫助作曲家更好地描繪《桃花塢》的氛圍和畫面。
蘇州評彈的伴奏部分更為重要。在蘇州評彈中,三弦和琵琶都是表現力強、律動感強、音色有明顯顆粒性、音域寬廣的江南地區常用傳統彈撥樂器,它們為評彈表演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在作品《桃花塢》中,鋼琴作為雙手演奏樂器,將低音聲部和旋律聲部通過左右手的巧妙配合進行完美演奏,其形式與三弦彈奏較低聲部或旋律基本音、琵琶對三弦的旋律部分進行擴充變奏以及加花的表演形式十分一致。鋼琴還能夠大量使用五度音程為評彈音樂的低音聲部做鋪墊,很大程度上增添了音響的飽滿程度,增強了樂曲的畫面感和空間感。
2.模擬彈撥樂
琵琶和三弦都是有著優秀歷史文化的傳統彈撥樂器,獨特的顆粒感與深沉的歷史底蘊使其在各種音樂形式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這兩種樂器音質清晰、顆粒感分明,不僅為評彈音樂帶來了豐富的層次,同時也賦予了它們自身獨特的音樂魅力和生命力。多樣的演奏技法也為評彈音樂創造了廣泛的藝術空間,為演奏者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機會。
鋼琴為了在《桃花塢》中能更好地達到琵琶和三弦在彈奏時展現的顆粒感,不斷運用跳音來模仿傳統彈撥樂器中音符的短促發音,從而在旋律和音色上實現顆粒感的效果。這種細致入微的處理方式,不僅能夠凸顯評彈音樂的獨特魅力,也讓鋼琴與二胡形成和諧的互補。這種跨文化的融合不僅為聽眾帶來了新穎的聽覺體驗,也展現了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豐富了音樂的內涵。
二、《桃花塢》中評彈元素的演奏技巧
(一)評彈之律動
律動感是蘇州評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桃花塢》中,作者多次使用不同類型的節奏,在彈奏的速度方面更是運用了慢板與快板相結合的設計,大量變速設計使曲子結構豐富、層次鮮明。在拍子的運用上,作者并未采用規整的拍子,而是大量運用了3/4、4/4、9/4拍和散拍子的拍號,這些拍子又以變換拍子的方式進行,而拍子在拍感上也使用了奇偶對比的方式。在節奏上,各種節奏變化豐富,有松有緊,層次豐富。
樂曲100小節的二胡大段獨奏部分體現了這些節奏型(譜例2),樂曲的53-55小節、139-141小節和結尾部分的188-190小節也充分地將這些節奏帶入(譜例7)。二胡的跳音與鋼琴的頓音相呼應,帶給人聽覺上的新鮮感,很好地增強了二胡演繹時的律動感,使人耳目一新。
譜例7
在演奏《桃花塢》時,二胡演奏者應演繹出蘇州評彈的律動感,為樂曲增添豐富的音樂色彩,使聽眾仿佛沉浸其中。演奏者可以采用三種方法提高二胡演奏時的律動感。其一,通過對弦產生壓力和拉弦速度的調整,實現音樂節奏的強弱對比,以及加強練習弓頭重音和壓揉技巧以達到對弓的精準運用。其二,靈活運用不同的拍子和節奏型,演繹出節奏的輕重緩急。其三,確保旋律的連貫性和流暢性,使音樂更具吸引力。除了技巧方面的練習,演奏者還應深入理解樂曲的情感特點,用個人情感和體驗來演繹律動,使音樂更加感動人心。
(二)評彈之裝飾
1.清脆靈活的顫音
顫音是指演奏者在運弓時,一指按弦另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鄰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3]在演奏蘇州評彈風格的曲目時,顫音的樂句需要運用快速、靈巧的技巧,施以較強的打音力度,以更好地展現蘇州評彈的風格特點。
顫音產生的音色具有很強的顆粒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琵琶清脆的音色效果。因此,演奏者在進行這些樂句的演奏時,需要針對手指進行獨立性的訓練,以確保打音時不影響主音手指對琴弦的按壓。在顫音中,每一次的擊打音都應清晰、干凈、果斷,并且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避免演奏時雜亂無章地擊打琴弦。
為了提高擊打音的節奏規律性,演奏者可以進行專門訓練。一種常用的練習方式是在一弓內演繹四次擊打音,穩定節奏后逐漸增加擊打音的數量,通過訓練滿足顫音演奏的要求。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演奏者掌握顫音的技巧,在演奏《桃花塢》中的蘇州評彈元素時能夠更好地展現作品獨特的風味和魅力。
2.短促鮮明的波音
波音比顫音時值更短,同樣包含擊打音的裝飾音。在作品的過渡段,也就是全曲第99小節的自由部分(譜例8),作者采用了大量與被裝飾音相差二度的上波音,這種手法使得波音為同一音符賦予了多樣化的音響特性。這不僅有助于減少二胡演奏中單音的不穩定性,而且能有效豐富旋律的表達,從而提升樂曲的層次感和鮮明度。同時,作者通過使用波音引出評彈風格特質更為明顯的下一樂段。
短促的波音可以很好地模仿三弦較短的滾奏樂句以及琵琶演奏中的半輪手法,深化評彈的藝術效果。在進行波音的練習時,可以參考顫音的訓練方法。要注意的是,波音與顫音的區別在于波音的時值更為短促,因此在練習波音時,演奏者必須精確把握每一個音符的時值,確保節奏具有連貫性和準確性。這不僅要求演奏者具備高度的手指獨立性和靈活性,還要求他們具備出色的節奏感和對音符時值的敏感度。
譜例8
3.絲滑細膩的倚音
倚音在二胡演奏中通常是指在主音演奏前以較快速度擊打琴弦而產生的裝飾音。在《桃花塢》中,倚音不僅貫穿了二胡的主旋律,還出現在鋼琴的伴奏聲部。為了實現近似滑音的效果,演奏者需要將倚音與主音保持二度或三度的音程差。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控制左手的力度,使滑音流暢、靈活,確保過程中無卡頓。這種技巧性的滑音演奏需要基于對江南曲風的深入聆聽和反復練習,從而準確捕捉蘇州評彈的風格特點。左手的滑音應當快速而精確,使音樂流暢細膩,能夠讓聽眾體驗到“吳儂軟語”的柔和特質。此外,演奏者還需處于輕松愉悅的情感狀態中,這有助于更好地展現源自江南地區的蘇州評彈的婉轉和細膩。
三、結 語
《桃花塢》成功融合了評彈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并對傳統曲藝蘇州評彈進行以傳承為基礎的創新,展現了作曲家李淵清的卓越才華和音樂造詣。《桃花塢》的創作與推廣不僅響應了我國對傳統民間音樂傳承的政策,而且成功地用新的藝術形式推廣了傳統音樂,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追求。當代作曲家應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播,創作出更具有“中國味道”的作品;演奏者也應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演繹出中國作品中的“中國味道”。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余子璇.蘇州評彈的音樂元素在琵琶中的運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2.
[2] 李巧瓏.閔惠芬與二胡“聲腔化”藝術[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19.
[3] 姚建偉.淺議近代二胡演奏技巧的創新[J].藝術科技,2014,27(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