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啟蒙時期,隨著中國基礎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在基礎教育中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在中小學教育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問題,并對如何進行有效的滲透進行了探討,如創新教學方法,實施多樣化的情景設計,轉變教學主體和傳統文化引導方式,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能力,等等。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一、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概述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的道德遺產,是各種文化思想和精神思想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包括哲學、道德、藝術、文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等方面,進一步延伸至禮儀、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和民俗,等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它包含了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智慧。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講解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從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許多有趣的數學故事和謎語,如《九章算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這個問題涉及線性方程組的解法,通過講解該問題的解決方法,可以引入線性方程組的概念和解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介紹《九章算術》的歷史背景和作者,讓學生了解這部著作的重要性和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可以介紹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傳統故事或典故,如“曹沖稱象”等,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可以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們可以使用古代算具(算盤、算籌等)進行計算,或者設計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數學活動,如制作燈籠、剪紙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數學知識。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取得進步。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鼓勵人們開放思維,勇于創新。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通過學習數學,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融合模式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
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存在課程融合缺乏設計性和嵌入性的問題。首先,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理解不深,資源挖掘不足,忽略了課程教學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導向。在教育的課程設置上,準確定位、科學安排和高效實施是困難的。
以數學為例,數學主要發展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而現在的數學教育中,數學思維的培養比較欠缺。與傳統的數學文化結合,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加強他們的學習認知和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新《課標》明確規定:“在學校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開發和使用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等社會文化資源,尋找適合的學習材料,如孩子們喜歡的自然現象、工程技術、歷史事件、社會問題、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等。”然而,當前的數學教育方式仍然單調乏味,再加上一些學生不熟悉的數學概念和操作規則,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大多數教師只是簡單地提及,更別提從人文視角來進行教學了。
2.缺乏激發學生興趣和提供有意義學習體驗的方法
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中,并非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應該有一個更加科學和合理的體系安排。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在教育和教育的融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體驗和興趣,搭建有趣的平臺,組織主題活動。目前,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足,缺乏學習動力。首先,在課堂上,教師忽視了對民族文化興趣的培養。中國的傳統思想、民俗、藝術、飲食和生活都可以發掘出有趣的元素。例如,傳統的中秋節、潑水節、清明節,以及茶道、八大菜系、美術、剪紙、皮影、書法、京劇、彩陶、古箏、琵琶等傳統藝術形式都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在設計教學內容和進行主題活動時,往往以形式化和概念化的方式進行,缺乏對傳統文化載體形態的分類設計和趣味性設計,導致嵌入和融合僵化現象嚴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意識。例如,在數學課堂上,傳統文化元素和主題教育滲透不足。《五曹算經》和《九章算術》在當代課堂上的推演力較弱,注重形式而缺乏實效。小組互動、節日競猜、風俗禮儀、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傳統的數學主題活動都比較死板,缺乏對其文化特征和吸引力的充分展示,數學教育的課程與傳統文化深度分離。此外,忽略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沒有從他們的性格特點出發,不能采取分層教學、行動指導和興趣教學等方式。
3.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小學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啟蒙階段,對于培養整體素質和人文素養至關重要。教師作為教育者,個人的人文素養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在基礎教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過程中,傳統文化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滲透、引導和設計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學教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不清、理解不深,難以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征進行系統融合,從而無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推動力。
首先,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職業素養較低。職業素養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的方法模式和效果的專業化程度。如果這種專業化程度不高,就會降低教師對數學知識的滲透能力,無法準確地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例如,在進行分數教學時,教師只是按照教科書的例題進行概念講解和計算方法演示,無法從實際生活中的角度解讀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價值,更無法將其包含的數學思維和方法融入實踐的問題解決中,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需要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數學思維的培養。
其次,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例如,“傳道授業”中的“立德樹人”就充分體現了其精華。然而,目前我國的小學教師在文化素養和積累熏陶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傳統的“立德樹人,傳道授業”的教育理念缺乏現代化的創新,仍然以“過程式”的方式主導教學,忽視了人才培養的效果,也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四、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有效開展小學教學融合實踐的策略
1.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例如,在進行加減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可以將購物場景融入教學中;如教學“加法”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他們購買過哪些物品。
通過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仿真性、情境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情境,使其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一種“穿越”的沖擊感。例如,在進行分數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引入情境,借助光影媒體、投影設備等營造分數的應用場景,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不能再被束縛在傳統的計算方法中,他們會逐漸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和思維方式感受到分數運算的魅力和對他們的數學能力提升的影響,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講述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介紹他在數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特別是他在圓周率計算方面的突破。祖沖之提出了“約率”和“密率”,分別是對圓周率的粗略估計和較為精確的估計,這在當時是世界領先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敘述,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古代數學家的智慧和創造力,還能夠更直接地理解和掌握與圓周率相關的數學概念,以及古人的數學思維和解題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具體的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歷史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教師可以將書法藝術融入教學中。例如,讓學生在學習幾何定理時,用毛筆書寫相關的數學公式和定理名稱,或者在學習比例和對稱時,探討書法中的結構和布局,讓學生在欣賞和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和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一些古代數學家的發現過程中。例如,教師可以介紹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使用虛擬工具驗證勾股定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數學知識的歷史背景,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改變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的興趣和參與
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興趣,也能培養他們具備獨立學習意識。為此,必須改變以往對教學的認識,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實現從“接受”到“積極”的轉變,發展學生的探究、理解和思維能力。根據新《課標》的規定,在傳統文化的移植中,要剖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改進,通過深度滲透和最優設計課程,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各年級的教學過程。
在小學數學中,也存在一些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概念和內容。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進行幾何圖形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實際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幾何圖形與古代數學家的故事聯系起來,比如介紹劉徽如何通過幾何方法來求解體積問題,推導出著名的劉徽原理。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傳統繪畫藝術融入幾何圖形教學中。例如,讓學生在學習幾何定理時,探討中國山水畫中的透視法和比例關系,或者在學習對稱性時,分析傳統中國剪紙藝術中的對稱圖案,讓學生在欣賞和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
3.增強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能力水平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需要從教師的培訓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兩方面入手。首先,對于教師來說,他們需要深入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還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技巧上有所創新。可以通過集體研究和統一培訓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提煉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此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觀意識,使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以學為本”的方法,通過行為指導和心理鼓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可以結合團體互動的教學法,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和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他們的協作學習等良好習慣。例如,在教授“分數”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半”“全”等概念。通過講解古人如何用“半”和“全”來表示一半或全部的物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如將一個蘋果切成兩半,然后比較每一半的大小,從而更直觀地理解分數的大小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節日來設計數學活動。例如,在春節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統計家庭中收到的紅包金額,然后進行加法或減法運算;在中秋節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月餅的大小和重量,然后進行單位換算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總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創新教學方法,同時也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在小學數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融合模式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缺乏激發學生興趣和提供有意義學習體驗的方法,以及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些策略。首先,我們應該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我們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的參與,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最后,我們還應該增強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能力水平,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通過采取有效的策略,我們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一代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黃翠娥《小學語文教學中陶瓷藝術欣賞與創作的培養策略探究》,《陶瓷科學與藝術》2023年第8期。
[2] 何雪芝《在小學德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教師》2022年第29期。
[3] 羅玉虹、陳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研究》,《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4] 祝林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制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文淵(小學版)》2020年第7期。
[5] 彭麗春《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讀寫算》2020年第30期。
[6] 郭泗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讀與寫》2021年第10期。
(李敏,1986年生,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