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的腳步留在河畔,在興替、交流與沖突中,文明或樣貌更迭,或綿延不絕。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養,隨河流流淌,與河流共存。
河流如此重要,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環境和物資。為獲得水源之利,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城市靠近河流;古埃及的城市都在尼羅河附近,以便居民可以利用船只運送貨物;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城市,以其城市規劃、燒磚房、排水系統、供水系統、大型非住宅建筑群以及手工和冶金技術而聞名,但在文明后期,該地區水量減少,導致文明消亡,人口遷移。
河流如此重要,為人類遷徙提供了通道。沿著大江大河的脈絡,人類社會發展壯大,充沛的淡水供應和便利的水運條件,使得文明進一步積淀。江河的寬廣決定著文明的偉大,幾條水量大、流域廣、流程長的世界級大河,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和發祥地。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闡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對我們深刻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指出: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黃河中游地區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形成了中華5000多年不斷裂文明史,這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體現。從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變化及“文官政治”“史官政治”“賢明政治”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實績。幾千年來形成的黃帝祭祀成為中華文明“統一性”的物化載體;從考古發現與遺傳學研究來看,中華民族具有共同的血緣基礎;統一性王朝名稱與和親文化,都彰顯出民族融合及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都城建制則傳承了中國傳統的“中和”國家認同核心理念,反映出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凝聚力。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世界文化交流的貢獻及域外宗教在中國的和平發展,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茂山指出:縱觀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治水大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治水史。5000年治水及其形成的水利文明,不僅是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乃至核心元素,也是中華文明突出而有機的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塑造、傳承、延續和發展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河流是一個國家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河流不僅是生息之地,也是精神原鄉。作為連接著歷史和未來的河流,文明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延續河流生命,傳承河流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