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融寫實與想象于一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千年前贛江的磅礴氣勢、壯美風景與燦爛文明。
在中國南方蜿蜒流淌的贛江,不僅是一條商賈云集、南北往來的水道,更是歷史悠久、文脈延綿的生命之河。作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的贛江,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江西省,總長766千米。流域內山地丘陵不可勝數,湖泊海子星羅棋布,13條主要支流在這片83500平方千米的流域中縱橫交錯,匯成浩浩贛江,又通過中國最大內陸湖——鄱陽湖,匯于萬里長江。從古至今,贛江流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贛江文明,這一文明以其獨特的連續性與創新性,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贛江文明的鏡頭下,可以窺見中華文明一脈相承、與時俱進之特質。
承古
贛江之名為何而取?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給予這片土地以古老傳說,使其穿越千年歲月,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愈發神秘。《山海經·海內經卷》里提到“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晉郭璞注《山海經》時曾說“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在神話傳說之外,贛江之名亦有其他古籍出處,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章貢合流說”。章水和貢水在贛州匯合為贛江,左章右貢構成“贑”字,在古代亦寫作“灨”。
贛江流域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在煙波浩渺的贛江畔,楚文明的遺跡依然崢嶸,古城墻殘垣斷壁,述說著昔日繁華。在青山綠水間,石刻、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如珠鏈般串聯著楚人的智慧和藝術成就。這一片土地,是楚人歷史的凝聚之地,也是楚文化傳承的見證之地。吳越文明在贛江岸邊綻放,古老的水鄉民居依水而建,古橋古渡傳承著千年文化。吳越民俗豐富多彩,民歌、舞蹈、戲曲,無不彰顯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陶瓷工匠不斷探索創新,使景德鎮的瓷器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成為贛文化與吳越陶瓷文化交相輝映的瑰寶。贛江流域,是吳越文明的搖籃,也是吳越文化傳承的沃土。
儒家、道家思想則如贛江水潺潺,浸潤著人們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孔子的教誨傳承千年,儒家禮儀、道德觀念深植人心,孜孜不倦地引導著人們向善向上。位于煙霧繚繞的廬山之上的白鹿洞書院,古木參天,青瓦斑駁,流水潺潺,歲月的細膩筆觸,在其石徑斑駁的古道上留下了沉思與敬畏的痕跡。贛州的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深深影響著當地乃至整個中國的道教文化。道家的隱逸哲學,在青山綠水間得以升華,追求自然、追求內心的清靜與超脫,成為這片土地上另一道燦爛的文化風景。在贛江流域,儒家與道家思想交融共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內涵。
在“贛”這片土地上,人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贛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農耕區之一。古代贛江文明在農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水稻種植、灌溉技術等,這些傳統農耕文明對中華文明的農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贛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技術在宋代達到了較高水平,極大地提高了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促進了經濟發展。在這片紅土地上,依舊保留著大量的古老陂塘和溝渠,它們象征著廣闊田野上農耕文化的根基,在江水漣漪之上,描繪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圖景,是我們可以親眼見證、觸摸到的鄉愁,承載著先輩為謀生而不懈努力的歷史印記。
贛江流域歷史上是各類政權的交匯之地,各種社會制度在這里延續發展。這些制度的傳承為中華文明的水利政治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古代贛江流域的水利管理制度,如灌區管理、水利稅收等,為中國南方的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礎。水利工程如贛江梯田,不僅解決了農田的灌溉問題,更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對中國南方的農耕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如贛州福壽溝的水利工程建設通過修建堤壩、排水渠等水利設施,可以有效地減少福壽溝及周邊地區的洪水危害,保護當地的農田、居民和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抗災能力。同時,通過對水流的調控和管理,可以維護福壽溝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創新
贛江文明不僅傳承著歷史的光輝,更在不斷創新中煥發生機。創新的火花閃耀贛江之濱,贛江人民在農耕、工藝、水利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創新,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新時代的贛江流域城市建設成果令人矚目,從江畔的小城到繁華的都市,處處呈現出繁榮與活力。在景德鎮,曾經的瓷都煥發著新的光彩,傳統的瓷器廠與現代化的工業園區交相輝映,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融合,打造了世界級的陶瓷產業基地。在九江,世界上最大的江豚自然保護區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賞,生態保護與旅游業的雙重效益使得這里成為生態旅游的典范。江西省會南昌更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都市——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代化的交通樞紐使得人流、物流暢通無阻。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綠色空間隨處可見,城市綠化覆蓋率不斷提升,呼吸到的都是清新的空氣。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江河安,方能國民安。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提出,國家“江河戰略”的確立,贛江流域治水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近年來,南昌對河湖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重點推進贛江岸線生態治理工程,實施“清理整治、堤岸修復、植被修補、蓄水透水、水源保護”5項措施,將威脅水安全的碼頭、攪拌站、采砂場徹底清除,并充分利用沿江灘涂、防洪堤等改造成濱水生態公園,形成集旅游休閑、生態文化于一體的公園式自然走廊,有效保護了贛江母親河、南昌水源地。
在新時代的贛江流域治理中,政策法規引領著治理贛江的腳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為保護贛江的清澈明確了水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政府出臺的生態補償政策,鼓勵企業在生產中積極采取環保措施,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
生態修復工程如同撫平歲月痕跡的手,溫柔地治愈著贛江的傷痕。贛州市啟動的濕地修復項目,重塑了濕地生態系統,提升了水質凈化能力,為水域生態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對于污染嚴重的區域,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如建設污水處理廠,治理點源污染,有效凈化了贛江的水質。
社會參與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治理贛江的滔滔江河。志愿者組織的贛江清潔行動,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自發參與。他們仔細地撿拾垃圾,用愛心呵護贛江的美麗。企業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投入環保技術研發,改善生產工藝,減少排放,共同建設美好贛江。
科技創新如同贛江上的明珠,為贛江治理提供了智慧支持。水質監測傳感器、智能監控系統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使贛江水環境的監測更加精準、及時,有力地支持了贛江流域的治理工作。同時,新型環保材料的應用、生態工程技術的創新,也為贛江流域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
從承古到創新
要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贛江文明,需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通過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藝傳承等活動,讓贛江文明的精髓得以延續。同時,也需要不斷推動文化創新,讓贛江文明煥發新的生機。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創意設計的推廣等方式,使贛江文明與時俱進,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推動贛江文化承古創新,需要重視河流文化的挖掘與保護。贛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河流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智慧。加強對贛江流域的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好贛江兩岸的古城墻、古建筑、石刻等歷史遺跡,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展示。同時,還要深入挖掘贛江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贛江文明的魅力。
推動贛江文明承古創新,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贛江文明的傳承與弘揚。隨著科技的發展,利用虛擬現實、數字化技術等手段,打造贛江文明的數字化展示平臺,讓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和手機App等方式,隨時隨地了解贛江文明的歷史、文化和傳統,了解贛江的人文和地理特點;可以開發贛江文化衍生產品,讓贛江文明走進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活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出以贛江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產品和旅游項目,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贛江文明的傳承和弘揚中來。
推動贛江文明承古創新,要注重贛江文明與當代社會的融合與創新。贛江文明是歷史的產物,要注重贛江文明與當代社會的對話、交流,讓贛江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組織贛江文化節、贛江文化論壇等活動,推動贛江文明與當代社會的交流與互動;利用贛江的水資源進行生態旅游開發,打造贛江旅游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贛江的水力資源進行清潔能源開發,推動當地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推動贛江文明承古創新,要加強贛江文明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讓贛江文明走向世界。加強贛江文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國際交流活動、文化交流項目等方式,讓更多國家了解和認識贛江文明,推動贛江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弘揚。
承古,創新,二者不可偏頗。要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的慨嘆中重現“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如畫美景,在“深夜贛江兩岸明,繁燈點亮銀河星”之寂靜中穿越千年的歲月與先賢對話,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贛江文明。作為千年河流文化的代表,在傳承古老智慧的同時孕育時代創新,成為新時代承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創新性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