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資源是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團結奮斗形成的寶貴資源。在大思政課視域下,不僅要發揮思政小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充分融入進大思政課中,有利于為提升思政效果提供鮮活內容、為夯實理想信念提供堅實基礎、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力量。當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仍然面臨問題,需要多措并舉,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
關鍵詞:"大思政課;紅色文化資源;實現進路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70
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生動和鮮活載體,凝結著黨的光輝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活用紅色文化資源,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賡續紅色血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大思政課視域下活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意蘊
1.1為提升教學實效提供鮮活內容
紅色文化資源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不斷凝結、不斷發展而形成的物質載體和精神文化,是思政課的重要資源。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重要論述為辦好新時代思政課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思政課采用的是統編教材,統編教材涵蓋的內容豐富全面。但是,思政課也需注入鮮活內容,充分發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紅色文化資源,以更具體、更生動的素材吸引學生,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資政育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資源類型豐富的優勢,將可歌可泣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跡與教材緊密結合,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將紅色精神與革命故事有機結合,融入課堂,提升思政課的鮮活性。立足大思政課視域,將紅色文化資源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課堂,讓大學生深切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促使他們自覺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
1.2為夯實理想信念提供堅實基礎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共產黨人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重任,只有夯實理想信念之基,才能擔起歷史重任,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尤其是部分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化滲透,嚴重影響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同時,大學生的三觀還未完全成型,極易受其影響。在多種因素的交叉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出現了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等情況。因此,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筑牢信念之基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源用活、用好、用透,使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人民的思想充分融入大思政課,通過百年黨史和實踐感悟,更加生動形象地為大學生們上思政課,引導他們從革命人物、紅色精神中汲取精神養分,不斷克服艱難險阻,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積極投身于各類社會實踐,從而引導大學生為堅定理想信念夯實根基。
1.3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文化自信自強,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對促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堅實的保障作用。它們不僅彰顯了黨的歷史底蘊和革命精神,也為全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動力。紅色文化資源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資源和載體,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他們構筑起不可勝數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中,讓其更好地發揮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思政小課堂里可以講述革命歷史,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紀念館、遺跡舊址等紅色文化場館,讓學生在特定場域中感悟革命文化,領會革命精神。在理論與現實的雙向互動中,幫助青年學子們深刻領悟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要性,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引導青年學生們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1.4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毫無疑問,活用紅色文化資源需要人才,大學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后備力量,只有做足大學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讓他們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紅色文化資源大部分都位于革命老區,但很多老區仍屬于欠發達地區。因此,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勢在必行。《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可見,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是推動革命老區發展的應有之義。大思政課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充分融入,不僅有利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彰顯,還有利于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青年學子在教師帶領下,走進革命老區,開展紅色研學,在實踐中感悟老區發展。一方面使學生更加了解老區的現實發展情況;另一方面推動學生更好地領悟革命精神、弘揚革命精神。當前,大學生需要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追尋紅色足跡的實際中,激發學生投入鄉村振興的情懷,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投身到鄉村振興的洪流中。
2大思政課視域下活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困境
2.1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挖掘有待深入
國家高度重視大思政課建設,更加強調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當前,在活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存在內容不豐富、不深入的情況。一是內容不豐富。一方面,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大部分是典型的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等,缺乏特色。另一方面,對于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挖掘缺少地方性,同質性的紅色文化資源較多。二是內容不深入。在大部分的思政課堂中,教育主體們只是簡單地套用紅色故事、紅色人物,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停留在表面,只注重講紅色故事,忽略了對紅色故事的深層次闡釋,沒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背后所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使得紅色文化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不能夠有效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無法真正調動同學們的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2.2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形式有待創新
紅色文化資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然而,由于其歷史悠久、資源分散等獨特性質,這為其整合、融入大思政課帶來挑戰。一方面,典型的紅色文化資源早已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出現,而對于學生們距離最近、更親切的本地紅色文化卻較少提及,缺乏新穎性,導致很多學生不感興趣;例如偉大抗戰精神是我們經常提及的,受教育者對于抗戰史比較清楚,在日常教學中對于這一方面的形式也比較固定,但卻會忽略每個地區的抗戰事跡所蘊含的抗戰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也相對固定,例如:唱紅歌比賽、主題征文、寒暑期社會實踐等。這些活動形式不集中,時間短,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因此,活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受教育主體的特點和性質,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創新性的活動,才有利于發揮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最佳效果。
2.3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建設有待整合
當前,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載體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出現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平臺。但整體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載體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從不平衡角度來看,由于各地存在地理位置、歷史原因等影響因素,各地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存在明顯差異。從不充分角度來看,當前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載體在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基于大思政課視域,思政課需要運用多種載體,才能更好地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建設相對較少,大多依靠外部平臺;另一方面,受各個高校所具有的性質影響,部分高校更注重其他學科的實踐教學,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缺乏相應的指導和設計。
2.4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觀照有待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講好紅色故事不僅要講出史實,更要講出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更要講進學生內心,更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然而,在當前思政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在講歷史事實,忽略了歷史事實與國內、國際的現實相結合,忽略了課本內容與社會現實的銜接,使紅色文化資源沒有真正“活起來”,使紅色文化的現實觀照不夠強,從而使學生不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認識整個世界,不能更好地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因此,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觀照,不只為了講好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頑強斗爭的歷史,更是為了用歷史映照現實,促使學生讀史明智、知古鑒今,讓學生們在紅色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做新征程上的奮斗者和追夢人。
3大思政課視域下活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實現進路
3.1深挖紅色文化內容,建設育人大課堂
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但如果沒有與大思政課充分融合,就不能發揮其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因此,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充分結合,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內容,建設育人大課堂。首先,豐富紅色育人素材。一方面,立足唯物史觀,深刻把握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演進、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按照教學標準深入挖掘,形成豐富的紅色育人素材。另一方面,加強對新生成的紅色文化資源闡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發圖強,不斷豐富中國精神。例如,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因此,通過加強對新生成的紅色文化資源使用和闡釋,增加思政教學內容,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其次,創造育人條件。大思政課不僅強調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還強調要從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注重實踐育人導向。因此,創造相應的環境、情境和場域,充分利用各類紅色文化資源,不應只局限于課堂,需要在實踐中發掘更多的紅色育人資源。
3.2加強紅色文化設計,創新育人大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已成為常態。因此,活用紅色文化資源需要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將紅色文化資源與網絡有效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創新教育方法。除了常用的講授法和案例法,在大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參與式、體驗式以及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其次,創新教學產品。思政教學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社會發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學,積極運用學習通等APP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深化。根據學生特點,設計趣味性強的教學產品,讓學生寓學于樂。最后,創新傳播載體。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尚未成熟前,由于時空限制,大眾接觸紅色文化資源的途徑相對有限。因而紅色文化資源往往處于沉寂狀態,無法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因此,讓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就必須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打破紅色文化資源的時空限制,讓紅色文化資源立體化和可視化,多層面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傳播,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紅色文化資源。
3.3整合紅色教育資源,搭建育人大平臺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文化育人不僅要守正創新,更要充分融合新媒體技術、數字技術等手段,搭建大平臺,建設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平臺。“‘社會大課堂’由于時空、規模和資金等多方面限制,教育輻射力仍有提升空間,必須統籌好學校、社會和網絡等多場域育人功能”。一方面,加強校內平臺建設。在校內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主題征文”等活動。學校、學院等層面積極鼓勵學生們參與,通過各種平臺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加強校外平臺建設。“如果學校、課堂不能夠與廣闊的社會、生動的實踐有效對接起來、緊密關聯起來,不能夠充分灌注社會生氣、敏銳反映時代精神、準確把握實踐脈動,那么其教育效力無疑會大打折扣”。學校可與當地政府搭建實踐基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與本地其他高校開展聯學、加強學習交流,形成校內校外聯動機制。
3.4健全育人協同機制,構筑育人大格局
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的深度融合不僅要發揮高校、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還要始終堅持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領導。一方面,高校、地方政府等主體之間要建立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其作用,各地政府要全力支持高校的大思政課建設,并提供相應資金和政策支持,各紅色教育基地等要為各高校提供場所支持,為他們進行實踐教學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各高校之間要加強互聯互通,促進資源共建共享,更好地保障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建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要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始終圍繞黨和國家事業開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中必須落腳于實踐,不然就失去其時代價值。我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要充分將紅色文化資源直面現實需要,讓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中,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0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2.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6]趙雅璇.大思政課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賦能“社會大課堂”的實踐探析[J].高教學刊,2023,9(S1):6064.
[7]沈壯海.把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點[J].人民教育,2022,(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