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當前城鎮化進入減速階段與高質量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大背景下,城市建設發展從增量擴張模式向存量更新模式轉型成為必然,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共識。通過將體驗設計思維(UX DesignThinking)來指引村級工業園的產業更新與改造全過程,能夠引領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更加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市場主體個性化需求,最終實現村級工業園更新改造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為打造產城融合新高地提供借鑒。文章將以廣州設計之都項目作為案例進行研究探討,分析體驗設計思維在項目謀劃、建設、運營過程中的運用,闡述體驗設計思維給項目賦能的多維度影響。體驗設計助力廣州設計之都項目實現從村級工業區到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的美麗蛻變,成為廣州市白云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標桿,為賦能廣東產業科技升級樹立典范,也為體驗設計思維運用于其他地區村級工業園更新改造提供了借鑒。體驗設計創新服務舉措助力城市更新改造和產業集聚。
關鍵詞:體驗設計;城市更新;產城融合;村級工業園;廣州設計之都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20-0054-03
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正經歷從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的轉型,消費者行為及其價值創造的源泉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和服務,而是逐漸展現出對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偏好,促使體驗式消費模式日益成為主流。產業園區的設計服務也在順應這種趨勢,要求村級工業園的更新改造以用戶的需求為核心,打造具有獨特體驗感的空間。廣州設計之都自規劃之初便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徹其中,重視產業與個人需求的結合。通過構建多樣化的場景體驗,該項目旨在創造出符合現代工作與生活方式的空間布局和服務體系,力求為入駐企業和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這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方法能夠促進創新和創造力的發展,提升園區的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一、文獻綜述
體驗設計是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在設計中把服務作為“舞臺”,產品作為“道具”,環境作為“布景”,力圖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1]。也有學者將體驗設計定義為“一種結果導向的設計實踐,特指用戶在產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激勵與滿足感和對其需要與語境體驗的相關性[2]”。體驗設計的出現從以物為設計的核心變革為以消費者本質需求為核心,實現設計向人性的復歸[3],當體驗不再是設計用戶與產品交互過程的途徑,而是設計產品、交互、服務、環境及其他的一個共性要素甚至共同目標時,才回到Elizabeth Sander的“為體驗而設計”。
近年來,體驗設計的研究范式發生轉變,即從關注產品使用體驗的用戶體驗思維轉變為關注人的成長經歷的廣義體驗設計思維[4],形成了新的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系的方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行業的歡迎。在設計實踐中,體驗設計過程中從人的思維邏輯開始推導行為邏輯繼而產品/ 服務/ 系統的物理邏輯,設計策劃過程為:思維邏輯→行為邏輯→物理邏輯[5]。
體驗設計研究成果豐富,涵蓋了原則、元素、理論及實踐案例等多個方面。然而,從政策、人才、空間規劃、企業發展、產業生態等視角出發,成規模的體驗設計案例較為稀缺。因此,需要更多跨領域、綜合性的體驗設計實踐應用案例來推動該領域的發展。應積極探索和構建多元化的體驗設計案例庫,以促進體驗設計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與融合。
二、體驗設計思維在廣州設計之都更新改造中的運用
廣州設計之都是廣州市白云區重點推進的一項發展計劃。該項目的首期啟動區域位于原黃邊村工業園,此地曾是汽車維修、印刷及倉儲等“小散亂污”行業的集中地,具有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物業條件較差和經濟效益欠佳的特點,存在安全隱患和環境問題。當地社區對于該地區的改造表達了強烈的需求[6]。2016 年,廣州市政府推行“城市更新管理權限下放至區政府”的措施。在此政策框架內,為將廣州打造成為中國領先的設計產業集聚地,地方政府提出了“土地儲備+ 舊廠房改造+ 舊村莊改造+ 留用地開發+ 拆違治亂”的組合舉措[7]。廣州設計之都項目在村級工業園區轉型過程中創新性地融入了體驗設計的理念,從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體系優化兩方面著手,通過空間規劃布局、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引進機制改進、商業環境提升、文化氛圍塑造、產業鏈條構建以及管理模式創新等多個層面進行整合。該項目強調促進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文化創意設計及數字設計等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以此加速廣州設計之都園區的整體建設與發展進程。
(一)強化目標引領: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產業國際品牌集聚地
2017 年8 月,一項以體驗設計為導向的設計方案獲批,該方案明確了園區改造的目標:致力于將園區打造成為華南地區首個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設計服務貿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規模最大的設計產業集群,以及廣州市第一個面向企業對企業(B2B)市場的設計服務共享平臺[8]。以此目標為導向,廣州設計之都項目制訂了規劃,以構建一個集創新、合作與發展于一體的綜合性設計產業生態系統,促進地方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強區域競爭力。如圖2.
在產業方面,依托大灣區市場與資源優勢,廣州設計之都重點引進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數字設計、文化創意設計五大產業及上下游企業,如圖3,建設全方位的產業及生活配套,匯聚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力爭到2025 年打造成為千億級價值園區的目標,力爭打造中國最好的設計產業集聚區。
在產業定位上,廣州設計之都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潛力與資源優勢,聚焦于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數字設計以及文化創意設計五大核心領域,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根據布局,廣州設計之都預計到2025 年,將發展成為一個年產值達到千億級別的高價值產業園區,體現出成為國內領先的設計產業集聚地的追求和對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增長、推動創新能力提升的愿景。在此過程中,廣州設計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確保能夠吸引并留住頂尖的設計人才與企業,共同推動設計行業的發展進步。
(二)強化空間體驗:創造便利的宜居宜業宜游空間
1. 構建便捷交通網絡:廣州設計之都外部交通網絡完善,地鐵2 號線黃邊站、地鐵14 號線的彭邊站和鶴南站(在建中)環繞其中。市內交通快捷,機場高速、華南快速和空港大道等交通干線環繞,可以速達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和廣州北站。在內部交通規劃方面,布局了一個綜合性的交通體系,包括共享地下停車場與地下環路。為有效緩解停車需求并優化車輛流動,特別設置了4 條出口隧道與3 條入口隧道直接連通城市道路系統,實現了園區內外交通的無縫銜接。同時整個地下共享環路采取單向行駛模式,并通過設置于橫四路和橫五路上的兩段聯絡通道,與主環路共同構成兩個小型循環路徑,提升區域內交通運輸效率。廣州設計之都通過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基礎設施,增強了設計產業中心的吸引力,也為入駐企業和來訪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體驗,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活力與發展潛力。
2. 打造特色產業載體:作為廣州市首批國際化街區建設試點單位之一,廣州設計之都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載體,其地標性建筑——“設計殿堂”,由著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設計,坐落于園區核心位置。“設計殿堂”是一座多功能綜合性場館,涵蓋展廳、設計藝術展覽區、會議中心、設計產品發布平臺、藝術劇院以及商業空間等多種功能區域,為設計產業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服務平臺,支持學術交流與體驗、策劃和舉辦各類展覽、24 小時服務中心、設計圖書館、博物館群落、藝術體驗活動及設計產品展示等多方面的需求。“設計殿堂”成為推動廣州設計產業發展的引擎,逐漸成長為廣州的標志性建筑和展示窗口。嶺南V 谷工業設計創意園是在原廣州冶金工業研究所的基礎上,通過“微改造”方式重新規劃和建設而成的。改造過程保留了原有的工業特色風貌,同時注入了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創造出一個既具有歷史感又充滿創新氛圍的工作環境。園區打造的花園式辦公空間,內部布置跑道、綠地、水景噴泉以及步行道等多種休閑設施,為員工及訪客提供一個放松身心的理想場所,營造出一種溫馨、舒適且自由的工作氛圍,有助于激發設計師們的創造力與靈感。
此外,園區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包括酒店、商店及公共廣場等,為企業舉辦商務會議、展覽展示以及其他各類合作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
(三)強化人才體驗:打通發展通道、集聚高端產人才
1. 暢通設計人才發展通道:廣東省率先將體驗設計方向納入工業設計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體系,為設計師群體構建專業發展的路徑。與廣東院士聯合會合作共建廣東院士專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打造一個高層次人才交流平臺,促進科學技術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架設科學家與企業家溝通合作的橋梁。探索“高等院校+ 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推動包括人才圖書館、云谷人才公園、人才書香大道、惠才聯盟及人才論壇等項目的建設。上述舉措旨在吸引行業內頂尖人才,為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和人才支持,強化對入駐企業和個人的服務體驗,激發創新活力。
2. 搭建產學研合作聯盟:“產學研協同”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機制,是在產業界、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以及政府部門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橋梁。廣州設計之都通過與國家教育部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及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的緊密對接,為全國范圍內的優秀畢業生特別是來自設計藝術類院校的學生,搭建一個高效的就業與創業平臺。廣州設計之都引入專家參與建設項目,積極組織由行業大師主導的產學研活動,促進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重點高等院校與園區之間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產學研合作聯盟。前述舉措旨在打造廣州設計之都在專業學術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增強對國內外設計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支持園區持續健康發展。
以柳冠中教授倡議的“云山十方匯”系列活動為例,該項目在廣州設計之都舉辦,為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促進了知識與資源的有效共享,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加速了企業品牌的升級過程。“云山十方匯”鼓勵創新商業服務模式的發展,助力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增長。這種多層次的合作方式對于促進廣州設計之都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設計產業集聚區起到了關鍵作用。
3. 打造大師智囊團: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人才引進和支持政策,成功吸引多位在各領域內享有盛譽的專家入駐廣州設計之都并設立大師工作室,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中國服裝設計首位雙金頂獎得主計文波、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的柳冠中教授,以及風景園林設計大師俞孔堅等,提升了廣州設計之都的專業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廣東院士聯合會作為匯聚頂尖科學家與工程師智慧的重要平臺,通過組織學術交流、技術支持及項目合作等活動,為廣州設計之都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在促進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四)強化營商體驗: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創新創業
1. 提升園區治理:為提升廣州設計之都項目在運營管理和執行效率方面的質量,白云區成立了廣州設計之都國際化街區建設領導小組,通過優化區級協調機制和建立定期調度機制,整合全區資源,以高標準支持設計之都的發展;制訂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環境營造、活動推廣及涉外服務等多個方面的詳細的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為園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系統性的支持和服務。
此外,成立廣州設計之都促進會,以國際化視野匯聚設計行業的精英力量,推動產業發展。促進會的核心理念是“全方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設計產業集聚地,促進多領域跨界融合,并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創新與交流合作平臺”,與園區內的理事單位和會員單位緊密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在服務模式上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園區內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搭建平臺,組織各類設計研究和學習活動,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等服務,有效鏈接政府部門和企業資源,探索和實踐新的產業發展服務模式,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 惠企政策加持:廣州設計之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產業的核心集聚區,享有市區普遍性的優惠政策。在2018 年特別出臺的《廣州市白云區促進廣州“廣州設計之都”產業發展暫行辦法》為設計之都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針對企業辦公用房補貼,實行“兩免一減半”的政策,符合條件的企業每年最高可獲得200 萬元的補貼,在政策有效期內,共為企業發放了617.5 萬元的租金補貼;落實高管人才補貼及人才落戶指標;發布大師工作室進駐服務指引,為設計大師在辦公用房、企業落戶、人才補貼、活動場地以及專項資金等方面提供專項服務。
廣州設計之都堅持“無事不擾,有呼必應”的服務理念,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支持。2023年,相關部門正在加速制訂新的產業發展促進辦法,包括設立產業引導資金、項目資助以及人才引進計劃等,上述基于體驗設計的政策環境為設計企業提供了健康發展的沃土。
(五)強化產業生態體驗:推動產業集聚、繁榮產業生態
1. 把握產業導向:全產業鏈布局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產出,拓寬資源獲取渠道,提高資源整合效率,使眾多企業從中受益。廣州設計之都通過匯聚體驗設計、文化創意、時尚設計等重點設計領域的領軍企業和頂尖人才,引進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數字芯片設計以及文化創意設計五大產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產業及生活配套體系,促進了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加速匯聚,吸引了多位行業專家入駐大師工作室。隨著設計全產業鏈的逐步成型,廣州設計之都在打造一個涵蓋創意孵化、設計實現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設計師和設計企業提供了一站式的支持,從最初的靈感萌發到最終的產品落地,確保了設計創意能夠高效轉化為實際成果。此類基于體驗設計的系統化、綜合性的布局模式,為其他地區在發展設計產業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 開展品牌活動:行業高端活動要素賦能。廣州設計之都聚合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組織、業界機構和設計人才,通過設計服務驅動企業升級、品牌創新,先后引進了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光華龍騰獎、包豪斯百年巡游、廣州創意周[9],草莓音樂節智建“SMART BIM”、廣州設計之都公共藝術大賽等知名高端品牌活動超1000 場,全力構筑跨界創新生態鏈、產業鏈、人才鏈,聚焦設計、創意版權及上下游企業集群[10]。通過促進資源和要素有效組合融合,構建從產業載體到雙創服務,從人才吸聚到行業交流,從場景創新到文化再生,從創意聚變到跨界融合的可持續、可生長的平臺,打造品牌IP 體感。通過持續的品牌建設和推廣,廣州設計之都不斷鞏固其在國內乃至國際體驗設計領域的地位。
三、設計體驗思維賦能村級工業園更新改造成效
自2017 年初步規劃啟動以來,該項目歷經了由土地征遷至設施構建的綜合性發展階段,截至2024 年8 月31 日,即廣州設計之都開園兩周年之際,園區內已實現了37 幢建筑物的封頂作業,累計建成產業承載空間逾78 萬平方米,匯聚超過300 家設計行業及其上下游相關企業,包含150 多家中央企業及設計領域領軍企業的總部大樓與研發機構,吸引設計領域的專業人才逾5000 名。廣州設計之都提升了廣州市的城市風貌與形象,為廣東省域的高質量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隨著項目實施的持續深化,其目標定位已升級為旨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產業領域的國際知名品牌聚集地、華南地區首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設計服務貿易中心,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具備一流水準的體驗設計資源匯聚高地。
結論
廣州設計之都項目的策劃、構建及運營歷程,深刻體現了體驗設計從理論構思至實踐實現的轉化路徑與策略思維。該項目以明確的目標導向為核心邏輯,通過包括強化空間環境的沉浸式體驗、優化人才發展的綜合體驗、提升商業運營的高效體驗、以及構建產業生態的協同體驗等方式,將理論構思轉化為物理空間的實體構建。項目運用政策導向、基礎設施的完善、產業鏈結構的優化調整、人才的引進與培育機制、以及舉辦各類氛圍營造活動與品牌競賽等行為邏輯,將這些要素緊密串聯,構建以人為本、創新驅動的產業生態系統,最終成功實現了體驗設計的實體化落地,塑造了一個煥然一新的廣州設計之都形象。該項目深深植根于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科技革新與產業轉型的歷史交匯點,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互動與融合,從人才的匯聚與行業交流,到場景的創新與文化復興,再到創意的匯聚與跨領域的融合,與灣區的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及人才鏈形成了深度交融與共生。
參考文獻
[1]胡飛,姜明宇. 體驗設計研究:問題情境、學科邏輯與理論動向[J]. 包裝工程,2018,39(20):60-75.
[2]Experience Design:a Definition[EB/ OL]. http:llww. foolproof. Co,uk/ thinking/ experience—design—a—definition/,last accessed2018/ 1/ 28.
[3]韓吉安.論體驗設計的本質[J].藝術百家,2015,31(6):228-230
[4]辛向陽. 從用戶體驗到體驗設計[J]. 包裝工程,2019,40(8):60-67.
[5]王愉.基于需求視角的體驗設計方法論研究[D].江南大學,2022.
[6]章喬暉. 3大樞紐+5大功能區+8大產業園,“廣州設計之都”落戶白云,引領設計產業聚集[J]. 房地產導刊,2019(01):63-65.
[7]袁磊,艾勇軍,朱金芳,陳昱宇. 村級工業園的轉型升級之路——以廣州設計之都城市設計為例[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C].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2021:578-592.
[8]章喬暉. “廣州設計之都”落子白云新城! 在“黃金區位”打造“黃金產業”集聚群[J]. 房地產導刊,2019(07):36-39.
[9]廣州創意周精彩綻放廣州設計之都——強強聯手攜手共進打造中國最佳創意設計跨界融合創新平臺[J]. 設計,2023,36(24):147.
[10]付曉. 2023廣州創意周開幕永久會址落戶廣州設計之都[J]. 中國會展(中國會議),2023(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