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的創設非常重要。闡述了幼兒深度學習與大班科學區域環境的內涵以及二者的內在聯系,分析了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要求,并從科學區域場地選擇、科學區域空間規劃、科學區域材料投放、科學區域氛圍營造等角度,探討了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大班幼兒;科學區域環境
作者簡介:印玉芳(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三盛幼兒園。
科學區域活動是培養幼兒科學綜合能力的重要活動,此區域環境的好壞對活動效果有重要的影響。為此,相關教師應調整和優化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的創設,使大班科學區域環境更具趣味性、探究性和啟發性,以此為幼兒搭建進步的階梯,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幼兒深度學習與大班科學區域環境概述
(一)幼兒深度學習概述
深度學習是與淺層學習相對應的教育概念。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即讓幼兒在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基礎上,嘗試分析事物、應用事物,進而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幼兒階段的深度學習目標應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且應具有啟發性和激勵性,這樣才能培養幼兒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幼兒獲得更好的深度學習體驗。
(二)大班幼兒科學區域環境概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科學學習的過程是幼兒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大班科學區域活動是落實幼兒科學領域能力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教師通過大班科學區域活動,能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科學探究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幼兒的科學探究體驗,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而區域環境的創設對大班幼兒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大班幼兒科學區域環境的創設工作。綜合而言,大班科學區域環境不僅需要具備科學的屬性,蘊含科學主題元素,而且要貼合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行動能力,具有主題性、發展性、科學性等特點。
(三)幼兒大班科學區域環境與深度學習的內在聯系
大班科學區域環境與幼兒深度學習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活動準備階段,深度學習能作為目標和預期,為科學區域環境的創設提供參考;在活動實施階段,深度學習能作為評判標準,為幼兒教師優化科學區域環境提供依據。科學區域環境能為幼兒深度學習提供支持,激活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二者相輔相成,能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二、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要求
(一)趣味性要求
趣味性要求是教師在進行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時應遵循的要求之一。首先,教師遵循趣味性要求創設有趣的科學區域環境,能充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主動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幼兒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其次,教師遵循趣味性要求創設科學區域活動環境,能讓幼兒對相關活動產生持久的參與熱情,主動配合教師展開活動探究。
(二)探究性要求
教師遵循探究性要求創設大班科學區域環境,能有效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幼兒認識科學、了解科學通常從探究環境要素開始。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創設可探究的區域活動環境有助于幼兒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對科學內容進行分析、整合和評價。此外,教師遵循探究性要求創設科學區域環境,能為幼兒提供多樣的學習要素,便于幼兒在探究過程中自主發散思維,提出猜想,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三)安全性要求
安全性要求是教師在進行指向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時必須遵循的要求。幼兒園階段所有活動的設計均要遵循安全原則。安全、積極的科學區域環境才能為幼兒的深度學習提供保障。教師注重環境創設的安全性,能有效規避風險,減少安全隱患,為幼兒達成學習目標、健康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1]。
三、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策略
(一)優選適宜科學區域場地,促進幼兒深度探究
在科學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場地的選擇是首要任務,也是影響活動氛圍和效果的關鍵點。教師在選擇大班幼兒科學區域場地時,要遵循探究性和趣味性原則,綜合考慮活動主題和活動目標。教師可先深入分析科學活動主題與哪種場地相契合,再結合幼兒園場地資源,選擇最適宜科學活動開展的場地作為科學區域場地。在確定場地后,教師可以結合科學區域活動主題和目標,對場地進行裝飾和布置,將科學元素和趣味元素融入場地中,以此提升場地的探究價值。這樣的環境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探究和思考,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由此可見,教師結合科學區域活動主題,優選適當的科學區域場地,能促進幼兒的深度探究,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做好準備[2]。
以“彩色泡泡”主題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為例,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了解光的顏色、水的表面張力、氣溫與密度等科學知識。深入分析本次科學區域活動主題可知,本次活動適宜在光線充足、抗滑耐臟的場地舉行,對場地的開闊性和人文性等要求不高,為此,教師可選擇幼兒園戶外游戲區作為本次活動場地。在確定具體場地后,教師可以對場地進行主題性、趣味性裝飾,如在場地安放指示牌,放置巨大的泡泡模型、太陽模型、水滴模型。這樣一來,幼兒能在活動中觸摸、探究上述多元環創物品,分析多種事物的內在聯系。幼兒可以在環境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樂趣,產生科學探究興趣和意識。為幼兒選擇適宜的科學區域場地,有助于幼兒展開深度探究,這對幼兒的深度學習有促進作用。
(二)合理規劃科學區域空間,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在選好科學區域場地后,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地規劃場地空間,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借助多樣的空間功能來促進幼兒深度學習。適宜幼兒科學探索的空間區域包括實驗區、探究區、閱讀區、游戲區、展示區等多種類型。在實際環境創設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學習需求,靈活規劃科學區域的空間和功能。而后,幼兒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空間的功能,進行差異化環境布置。以實驗空間為例,教師可以布置實驗臺、水龍頭、實驗器材架等,以便幼兒開展實驗,探究科學的奧秘。再以閱讀區為例,教師可以在此區域放置地墊、繪本、書架、綠植等,突出該區域的功能和作用,輔助幼兒自主學習。豐富的區域空間設計方式能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幼兒能在有趣的科學區域空間中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進入深度學習狀態[3]。
以“神秘的太空”主題科學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為例,本次科學區域活動旨在讓幼兒了解一些天體知識。為此,教師可選擇室內活動場地,并將活動場地劃分為閱讀區、多媒體區、觀賞區、游戲區、實驗區等不同區域。同時,教師要對不同區域空間進行差異化環境布置。在觀賞區,教師可為幼兒布置文化墻,將一些宇宙天體畫在墻上,并在天花板上懸吊星星、月亮、行星、火箭、宇航員等卡片,供幼兒觀賞、探索。這樣,幼兒能在該區域獲得簡單的天體信息,初步了解宇宙中存在的事物,形成對太空的初步認知。在多媒體區,教師可以放置白板、投屏設施等,以便為幼兒播放視頻、音樂、演示文稿,供幼兒互動學習。這樣,幼兒能在探索此區域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科學知識。教師結合科學區域活動需求,合理規劃科學區域空間,有利于幼兒的深度學習。
(三)投放多樣科學區域材料,促進幼兒深度思考
在科學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如何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豐富的材料能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激活幼兒的科學探索思維,對幼兒的深度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對此,教師首先可以結合科學區域活動的主題,明確本次活動所需的活動材料類型。常見的材料類型包括觀賞類材料、游戲類材料、工具類材料、閱讀類材料等。明確活動所需的材料類型后,教師則可以結合主觀思考,優選多樣材料融入大班科學區域環境中。在材料選擇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注意:所選擇的材料應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能給予幼兒科學啟示,促進幼兒深度思考;所選擇的材料應緊扣本次活動主題,與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相符,避免過于簡單或復雜的材料影響幼兒的深度學習思路。教師投放多樣的科學區域材料,能美化科學區域環境,豐富科學區域的育人功能,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與深度思考[4]。
例如,在“摩擦起電”主題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向幼兒展示生活中神奇的摩擦起電現象,讓幼兒認識靜電,了解靜電和人們生活的關系。在科學區域環境創設環節,教師可以選擇觀賞類材料、工具類材料、多媒體材料作為本次活動投放的主要材料類型,具體材料投放如下。
1.觀賞類材料:幼兒教師提前做好的靜電球、靜電風車等。
2.工具類材料:塑料棒、多種材質的布、衛生紙、A4紙等。
3.多媒體材料:“摩擦起靜電的原理”“生活中的靜電”微課程視頻。
上述材料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有著不同的用途。教師可以借助觀賞類材料讓幼兒直觀地了解靜電的存在和作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可以借助工具類材料引導幼兒進行趣味科學實驗,促進幼兒的深度思考、深度學習;可以為幼兒播放多媒體材料,借助動畫演示讓幼兒理解摩擦起靜電的原理以及靜電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教師選擇和應用這樣的科學區域活動材料,能優化科學區域活動環境,為幼兒的深度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四)營造主題科學區域氛圍,促進幼兒深度參與
在科學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氛圍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積極、健康、有趣的活動氛圍,能引發幼兒對活動環境的關注,讓幼兒主動參與科學區域活動,進行深度學習。氛圍的營造主要包括顏色搭配、音樂選擇、燈光調控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教師要先結合活動主題確定要營造的氛圍,再結合活動場景的安排,選擇適合的氛圍營造工具。室內場景的氛圍營造工具主要包括綠植、壁燈、多媒體設備等;室外場景的氛圍營造工具主要包括室外燈、移動式桌凳、手持音樂播放器等。教師結合環境創設主題,營造適宜的科學區域活動氛圍,能提高幼兒的活動參與度,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5]。
以“顏色的奧秘”主題科學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為例,在該活動中,幼兒要借助彩色顏料、毛筆、試管等工具調和顏色,探究顏色的奧秘。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燈光調控、音樂播放等方式營造神秘、歡樂的科學區域氛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幼兒觀察顏色變化、分析顏色差異時,教師可以調暗活動室的燈光,并給幼兒分發手電筒,讓幼兒運用手電筒細致地觀察不同試管中液體顏色的差異與變化,以此營造神秘的氛圍。幼兒能在此環節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結語
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主要包含場地的選擇、空間的規劃、材料的投放和氛圍的營造四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遵循趣味性、探究性、安全性要求,做好上述四個方面的環境創設工作,能促進幼兒的深度探究、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和深度參與。在未來,幼兒教師還需要繼續探究多樣的環境創設方式,以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培養幼兒的深度學習意識、習慣與能力。
[參考文獻]
陳亞淑.科學區域活動促進幼兒深度學習[J].文理導航(下旬),2024(1):61-63.
吳慧惠.引發幼兒深度學習的大班科學區域環境創設策略探微[J].名師在線,2023(34):8-10.
伍春虹.對話:幼兒游戲中的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3,39(10):38-42.
曾毅薪.深度學習視域下幼兒園科學區的創設與指導[J].考試周刊,2023(30):155-160.
李環宇.深度學習:開放式環境提升幼兒游戲水平的策略[J].幼兒100(教師版),2023(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