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的精神文化領域也越來越重要。通過本論文研究發現家國情懷可以使文學作品的主題立意得到質的升華,依托于此,作家可以創造更多優秀的家國情懷的書寫與表達。
[關鍵詞] 英雄" 戰爭文學" 家國情懷
一、英雄人物的塑造及其家國情懷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因為經歷過戰爭的嚴酷,對于保家衛國的軍人往往都帶著崇敬之情。軍旅文學善于塑造出人們心中理想的英雄人物,喚醒讀者心中的英雄主義。英雄與戰爭總是相伴而生,戰爭文學多表現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英雄人物塑造得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突出英雄人物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通過描寫人物所具有的家國情懷,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作品得到質的升華,而不僅只是書寫個人的英雄傳奇史。20世紀末,在社會文化的需求下,革命戰爭題材的創作得到重新建構,《亮劍》的問世重新掀起了英雄主義熱潮。[1]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小說興起并迅速成為文學產業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網絡紅色小說對英雄人物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戰場上,而是將矛盾集中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家族之間、個人與社會時代之間。小說內容更加真實,對人性和戰爭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比如網絡作家卻卻的《戰長沙》。[2]
1.鐵血軍人的家國情懷
軍旅文學出現的兩個高峰期,一次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次是十年內亂之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軍旅文學以戰爭為題材塑造了許多具有多重英雄主義光彩的軍人形象。[3]如都梁作品《亮劍》中塑造了李云龍、趙剛、楚云飛等個性鮮明的軍人形象,這三位不同的角色都擁有著同樣的軍人氣節以及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軍人用鋼鐵意志、鐵血精神維護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4]
李云龍經歷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十年“文革”,見證了新中國從無到有。李云龍是一個叱咤風云、百戰沙場的職業軍人,在戰場上他從不手軟,對待敵人毫不留情,也曾因為槍殺日本俘虜受到處分。李云龍語言粗俗,行為魯莽,和戰爭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出身平凡,在祖國遭受侵略時,挺身而出,甚至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一顆純粹的心只為保家衛國。他懷著厚重的家國情懷,始終堅定自己的信仰,忠誠于國家和人民。[5]
趙剛是燕京大學高才生,在國家危亡、強敵壓境的時刻投筆從戎,從一個知識分子成為一名軍人。用軍人來概括他的身份,或許有些簡單,比起軍人,他更像個斗士,在國家受到外敵侵略時,他與侵略者戰斗,在動蕩歲月,他同一切錯誤思想斗爭。趙剛在“文革”時期,選擇了用自殺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自由和尊嚴,他把畢生精力投入革命,為民族獨立而戰,為自由公正的社會而戰。
《亮劍》中的國民黨將領楚云飛作為主人公李云龍的對手人物同樣出彩。[6]李云龍和楚云飛這種立場不同,但情誼深厚的交情建立在他們都有著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共同的大局觀念基礎上。楚云飛作為國民黨軍人,有著堅定的政治信仰,更重要的是他有著宏大的國家和民族立場。楚云飛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他違反規定私自贈送友軍武器裝備,這體現他堅持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個極具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的英雄。
2.長沙城“小人物”家與國的艱難抉擇
如果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來形容在兩次殘酷戰爭中奮勇殺敵的軍人,那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是對普通百姓不屈的抗戰精神的最好詮釋。英雄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傳奇,也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戰長沙》作為新世紀戰爭小說,以家國模式記敘了湖南長沙一個普通家庭的抗戰歷史,將個人命運和國家興衰聯系起來,再現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抗戰的不易。[7]小說人物薛君山在長沙城收取保護費,以“地頭蛇”“惡霸”的形象出現,妻子湘君是在他的威脅恐嚇下被迫嫁給他。這樣一個反派作風的人物,最后成了抗日英雄,死在了戰場上。薛君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人君子,但他是那個時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雖然剛硬但也有著鐵漢柔情,他憑著一己之力,為胡家開辟了一片樂土。即使他眷戀家庭的溫暖,但在戰場上也從未有過怨言,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絲毫讓步。
小說人物胡長寧在家中的角色是兒子、丈夫、父親,在女性居多的胡家,胡長寧本應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但他性格軟弱,只知道喝酒、聽戲,“兩耳不聞窗外事”。胡長寧是典型的迂腐懦弱的老舊知識分子形象,做事畏畏縮縮,平時嫌棄女婿賺來的錢不干凈,卻又享受著這些錢帶來的安逸生活。胡長寧是“假清高”腐朽書生的代表,但他身上不乏知識分子群體的氣節,長沙淪陷時他拒絕為日軍做事,慷慨赴死,以身殉國。
3.兩部作品女性角色的家國情懷
“新時期軍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被寄予了許多藝術想象,在藝術表現上得到了充分的理想化的補償,使‘完美的女性’成為新時期軍旅男作家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又一重要模式。”[8]在傳統革命小說中女性角色的刻畫往往容易被忽略,這種現象在20世紀得到了改善,戰爭小說中對女性角色的描寫明顯增加。
《亮劍》中的女性角色楊秀芹是圍繞李云龍展開的。秀芹是樸實的基層革命女干部,她大膽潑辣,敢愛敢恨,對敵人恨之入骨,對李云龍愛得熱烈。被日軍俘虜后,她沒有委曲求全的念頭,當個人幸福和革命道路產生沖突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選擇為革命獻身。[9]
《戰長沙》是網絡紅色小說中女性視角敘事的重要作品。湘君是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賢惠溫柔、勤勞樸實,她用愛和品質引導感化丈夫從一個長沙城地痞轉變為抗日英雄,用女性特有的溫柔撫慰在戰火中受傷的心靈,為了保護孤兒院的孩子們,她孤身引開敵人,投湘江而死。金鳳的親人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當父母兄弟的血漫過她的臉,自此她背上了國仇家恨,渴望能為抗日盡一份心力,最后死在轉移傷兵的途中。隨著戰爭的深入,這些女性角色的性格得到了成長,形象發生了轉變,她們把對家人的愛轉化為對國家、民族的大愛,從而成為不容忽視的抗日力量。[10]
二、《亮劍》和《戰長沙》不同戰爭場面下的矢志報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亮劍》和《戰長沙》作為戰爭小說,對于戰爭場面的描寫,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亮劍》多采取正面描寫,通過戰士們奮勇殺敵的英姿表現中國軍人“逢敵必亮劍”的英勇無畏精神。《戰長沙》中對正面戰場的描寫很少,作者更擅長用細膩的家族命運的轉變來側面反映全民抗戰的決心。[11]兩部小說敘事方式不同,一個著重描寫軍人的矢志報國情懷,一個則重點表現華夏兒女在國難面前的民族氣節。
1.《亮劍》正面戰場上,對軍人“逢敵必亮劍”精神的呼喚
革命戰爭小說中對戰場的描寫是表現人物戰斗精神的絕佳場所,在戰場上通過戰斗細節可以更好地表現主人公的英雄主義精神。《亮劍》中對正面戰場的描寫有很多,白刃戰、陣地戰、阻擊戰、海戰等,以此表現戰爭類型的多樣性、復雜性。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能更好地表現戰士的戰斗英姿,突出他們的戰斗精神。
“白刃戰用了十幾分鐘,田野里橫七豎八地躺滿了血淋淋的尸體,不只是鮮血,還有流出體外的內臟。這是白刃戰的特點,冷兵器造成的傷口令人膽寒。這里就像個露天屠宰場,雙方尸體相互摟抱保持著生前搏斗的姿勢,就如時間在一瞬間凝固了,留下這些慘烈的雕塑。”這是野狼峪白刃戰結束后的戰場描寫,從文字所描述的畫面體現了戰爭的殘酷性。[12]日軍身體素質普遍高于我軍戰士,在我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展開白刃戰并取得勝利,除了戰術的運用得當,更重要的是戰士們“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意志。[13]
2.《戰長沙》民間戰場,“湖湘兒女”的抗爭精神
在抗戰期間,湖南境內發生四次大規模會戰,其中長沙會戰,經歷三次激烈攻防戰,是中國正面戰場發動反攻的首例,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除了先進的武器,更重要的是不屈的精神和不怕犧牲的決心。湖南人堅壁清野,抱著與長沙共存亡之決心,在三湘大地上譜寫了悲壯的民族抗戰歷史新篇章。
《戰長沙》中白塘村只是湖南湘潭一個普通的村莊,白塘村的兒郎們在山里打游擊,老人們唱著《湖南少年歌》,祭奠死去的兒女,婦女照顧著孩子們好讓丈夫安心抗日。白塘村就是中華民族普通家庭抗戰的一個縮影,英雄的三湘兒女挺身而出,奮力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它反映了我們中華兒女國破家亡時守家衛國、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
三、家國情懷抒寫價值
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家國情懷是流動的、開放的,在歷史的動蕩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經歷了內外的裂變和重建,成為中華民族牢固而熠熠生輝的精神力量。家國情懷已經成為現代文學重要的情感結構和精神倫理,成為國人心中難以割舍的精神命脈。
1.文學價值
《亮劍》是英雄成長模式,《戰長沙》是家國敘事模式。家國敘事模式是將個人、家族命運和家國興衰變化聯系在一起同時展開敘述。家國敘事模式的小說能展現出戰爭時期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本態。家國敘事模式運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方法,能更好地詮釋家與國之間的關系,將戰前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戰后的家破人亡、支離破碎進行對比,既能寫出家族的溫情又能表現戰爭的殘酷。作者們將家國情懷作為主題,充分顯現了文學的道義與擔當。[14]
文學即人學,作者們用手中的筆塑造英雄人物,描繪慘烈的戰爭場面,為我們講述人類歷史的苦難。文學具有深刻而豐富的魅力,家國情懷通過文學的形式從抽象概念逐漸具象化。崇高的家國情懷讓作者們創作時強調人的尊嚴,刻畫生命的寶貴,反映戰爭的殘酷,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家國情懷能將小我與大我、個人與國家、民族和世界的關系以文學的方式呈現,構成現代文學的一條清晰脈絡。
2.社會價值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容之一。抒寫家國情懷有利于激發個人的深層愛國情感,激勵個人努力奮斗,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家國情懷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積淀升華,在戰爭時代,家國情懷鼓舞人民英勇抗戰,在現代社會,家國情懷激勵人民追求進步,推動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家國情懷是令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是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根基,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15]家國情懷能促進社會朝著積極、良性的方向發展。
抗日戰爭被深深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中,成為一種時代記憶。作家們用文字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向社會傳遞“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價值理念。家國情懷是我國寶貴的精神遺產,書寫家國情懷有利于激勵個人不斷砥礪前行,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
四、結語
《亮劍》和《戰長沙》塑造了不同種類的英雄,采取了不同的戰爭敘事方法,給讀者呈現了奮勇報國、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透過這些作品也能看到我們中國人的脊梁和最寶貴的民族精神。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危機從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從此中國長時間都處于艱難動蕩之中,這段沉痛的歷史在后來成為作家們創作時的重要歷史背景。戰爭類文學是以客觀歷史為基礎,加以文學想象進行創作。戰爭文學中的家國情懷是這類作品的靈魂,帶著家國情懷的文學作品,是有溫度的文學作品。在發展的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當代書寫者,需要創作銘記永恒歷史、厚植家國情懷的文學作品,以此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都梁.亮劍[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2] 卻卻.戰長沙[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3] 王琳.中國當代軍旅文學美學特征嬗變[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4] 艾昕.新時期以來軍旅小說中軍人形象的流變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0.
[5] 俞旭.指向家國情懷培育的江南博物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江蘇教育研究,2022(16).
[6] 張鑫.從一門藝術到一門學科:中華曲藝的歷史性跨越[J].中國文藝評論,2022(10).
[7] 王帥.從《亮劍》和《戰長沙》看新時期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敘事策略[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8] 李清云.毛夢溪:觸摸詩歌的靈魂[J].新聞文化建設,2022(17).
[9] 印秋平.潤物細無聲: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成才之路,2014(1).
[10] 劉延霞.網絡紅色小說的敘事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2.
[11] 范婷婷.新世紀革命戰爭小說英雄敘事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20.
[12] 劉曉慧.淺論竇娥形象的悲劇美學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13] 李志秀.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J].名師在線,2022(23).
[14] 盛雄.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研究[J].文教資料,2022(14).
[15] 張春燕.開放大學體系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3).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高恬,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