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妊娠糖尿病(GDM)高危孕婦早期預防中應用D-手性肌醇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醫院收入的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268例為研究對象,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34例,對照組口服葉酸,研究組口服D-手性肌醇(DCI)+葉酸,比較兩組孕期與分娩期并發癥率、分娩方式、孕期體重增加情況、孕期BMI增加情況及新生兒體重。結果" 研究組孕期GDM、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早產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胎膜早破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剖宮產、軟產道裂傷、產后出血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陰道助產、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孕期體重及BMI增加量低于對照組,新生兒體重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早期預防中應用DCI干預具有顯著益處,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妊娠糖尿病發病風險,還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后出血風險及剖宮產率,改善母嬰結局。
關鍵詞:妊娠糖尿?。籇-手性肌醇;分娩期;并發癥;剖宮產
妊娠糖尿?。℅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女性在妊娠期間首次發生或發現的任何程度的糖代謝異常[1]。這種情況會對孕婦和胎兒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如產后出血、自然流產、胎兒宮內窘迫及胎兒過大等。妊娠糖尿病與妊娠早期攝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導致的營養過剩密切相關。妊娠早期被認為是最適合干預GDM高危人群的時期,妊娠中期被診斷出GDM時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2]。有許多研究專注于GDM高風險人群,指出在懷孕早期為她們提供飲食和運動指導以及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降低GDM發病率[3~4]。近年來,關于肌醇在控制血糖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方面的研究不斷增加。D-手性肌醇(D-chiro-inositol,DCI)是含有6個碳原子的多元醇,被歸類為B族維生素。DCI通過提升體內胰島素活性物質DCI-IPG機制,具有促進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補充肌醇可以改善GDM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GDM高危孕婦早期預防中應用D-手性肌醇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醫院收入的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268例為研究對象,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34例。兩組一般資料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建卡孕周<16周;滿足孕期BMI>24 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GDM病史、巨大兒生育史、死胎死產史、建卡時尿糖+中的任何一條。排除標準:妊娠前已明確診斷存在1型或2型糖尿?。欢嗵ト焉?;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無法完成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葉酸(國藥準字H35020215),
0.4 mg/次,每日1次。干預組給予口服角豆提取物(D-手性肌醇)527 mg+葉酸0.4 mg(國藥準字與對照組一致),每日1次。兩組均連續用藥12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孕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如GDM、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早產、胎膜早破等。所有孕婦在妊娠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OGTT 2 h血糖≥11.1 mmoI/L確診為糖尿??;OGTT試驗,空腹血糖≥5.1 mmol/L,1 h血糖≥10 mmol/L,2 h血糖≥8.5 mmol/L,確診為妊娠糖尿病[5]。(2)比較兩組分娩方式及分娩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如剖宮產、陰道助產、軟產道裂傷、產后出血、感染等。(3)比較兩組孕期體重增加情況、孕期BMI增加情況及新生兒體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孕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孕期GDM、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早產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胎膜早破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分娩方式及分娩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剖宮產、軟產道裂傷、產后出血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陰道助產、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母嬰體重指標比較
研究組孕期體重及BMI增加量低于對照組,新生兒體重低于對照組,兩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見(P<0.05)。見表4。
3 討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高齡孕婦數量的逐漸增加,GDM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6]。長時間高血糖狀態可能增加孕婦感染、羊水過多、流產等風險,同時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胎兒血糖代謝異常。如果沒有經過科學有效的針對性干預,GDM可能在產后發展為2型糖尿病,新生兒出現代謝綜合征異常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對存在GDM高危的孕婦來說,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都至關重要,臨床需做好GDM預防和圍產保健工作[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孕期GDM、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早產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胎膜早破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剖宮產、軟產道裂傷、產后出血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P<0.05);兩組陰道助產、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孕期體重及BMI增加量低于對照組,新生兒體重低于對照組(P<0.05)。孕期糖代謝異常不僅會增加孕婦并發癥和圍生兒不良結局發生風險,同時也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和妊娠結局。肌醇,亦稱作胞糖醇,是含有6個碳原子的多元醇,在自然界中被廣泛認可作為水溶性維生素,常見于各種食物中,并被廣泛作為一種胰島素增敏劑使用[8~9]。肌醇存在多種同分異構體,共有9種不同的構型,其中在人體內占據重要地位的主要為肌醇(MI)和DCI兩種形式。在一些胰島素介導的生物學過程中,小分子肌醇磷酸聚糖(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s)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磷酸聚糖介導體通常是由細胞膜表面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酯構成。在這種情況下,磷酸聚糖通過與受體蛋白相互作用,促進胰島素受體的激活和糖代謝途徑的調控。這種信號傳導通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研究人員對其機制進行深入探討,并認識到肌醇磷酸聚糖(Inositolphosphoglycan,IPG)在胰島素信號傳導中的關鍵地位,IPG進入細胞內可影響細胞內代謝過程[10~11]。針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胰島素信號轉導途徑受阻或減弱,可能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升高[12]。DCI結構與pH2.0型胰島素調節介質相似,它是胰島素第二信使磷酸肌醇葡聚糖(IPGS)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促進肝臟脂肪代謝,增強胰島素信號傳遞[13~14]。在血糖代謝中,糖原合成扮演著關鍵角色,DCI可提高肝臟和骨骼肌內PI3K、AKT和GS基因表達,抑制GSK3β基因表達,這一作用有助于增強胰島素信號傳導的敏感性,促進糖原合成,減輕胰島素抵抗,最終降低血糖[15]。
綜上所述,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早期預防中應用DCI干預具有顯著益處,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妊娠糖尿病發病風險,還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后出血風險及剖宮產率,改善母嬰結局。
參考文獻
[1]楊春霞,謝勝群,李娟.早期醫學營養治療對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2):139-141.
[2]范洪媛,燕美琴,趙希林,等.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在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20):2445-2451.
[3]黃麗娟,左守霞.早期醫學營養結合運動療法對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治療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3):36-40.
[4]田曉艷,白曉琳,王振宇,等.酶法提取苦蕎D-手性肌醇及體外降糖活性[J].現代食品科技,2023,39(5):32-40.
[5]張萍,蔣青,張笑燕,等.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飲食行為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護理研究,2020,34(21):3796-3800.
[6]張澤生,張夢娜,高云峰,等.D-手性肌醇對STZ誘導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原合成的影響[J].中國食品添加劑, 2016(7):66-71.
[7]侯艷艷,管曉娟.基于ADOPT模式的護理干預在妊娠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1,6(27):162-164,186.
[8]張澤生,張夢娜,高云峰,等.D-手性肌醇及D-松醇對緩解HepG2細胞胰島素抵抗的作用[J].中國食品添加劑, 2016(9):58-63.
[9]崔彬彬,葉明珠,黃琦.妊娠糖尿病高危人群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血糖管理決策行為的關系[J].實用預防醫學, 2023,30(5):596-599.
[10]高麗鶴,宋揚,王鵬,等.D-手性肌醇對IR-HepG2細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響[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6,52 (6):631-633.
[11]冉然,嚴偉,黎霞,等.苦蕎麩皮正丁醇提取物對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效果[J].食品工業科技,2018,(3):296-300.
[12]張澤生,張夢娜,高云峰,等.D-手性肌醇對STZ誘導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原合成的影響[J].中國食品添加劑, 2016,(7):66-71.
[13]楊春霞,謝勝群,李娟.早期醫學營養治療對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2):139-141.
[14]范春雪,魏敏,張丹丹,等.D-手性肌醇對db/db小鼠降血糖和肝臟保護作用及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8, 34(12):1713-1718.
[15]賀靜,張艷麗,王麗萍.肌醇立體異構體對妊娠糖尿病鼠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20,11(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