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戰略管理成為各大企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方式,經營者只有改變戰略管理策略,才能應對新時代的發展變化,確保企業更加精準地調整經營管理計劃。基于此,本文結合新時期的發展背景,就企業戰略管理創新進行研究,分析企業實施此項工作的新路徑,研究發現部分企業存在適應性與靈活性不足、數字化轉型適應不足、創新文化建設困難、長短期目標與資源分配不平衡、缺乏專精人才隊伍等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幾點新的思考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企業戰略管理;創新路徑
引言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的各種影響,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激烈,企業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實現短期經營計劃壓力大,長期發展計劃被打亂。對此,新的發展時代推進企業戰略管理創新,是實現長期發展規劃的有效方式。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目前國家為提升綜合發展實力,積極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壯大,但是因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高新技術行業經濟壓力大。根據東方財富整理數據信息顯示,高新技術科創板塊的民營企業2023年上半年,總營收規模為4188.34億元,總凈利潤284.46億元,上半年的凈利潤下降40%。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應積極改變自身發展戰略,利用新的戰略發展規劃,帶動內部經營管理模式向創新驅動方向轉型發展。在分析過程中發現當前部分企業在實施戰略管理創新過程中遇到一些阻礙,通過調整內部經營管理方式,以發展價值為核心,探究戰略管理轉型的新方法。
一、新時代企業戰略管理概述
戰略管理是企業為未來一段時間制定的發展規劃以及經營管理目標,并形成完善的戰略規劃體系,以綜合性管理思維開展經營管理活動,促進企業發展與進步。新時代市場環境變化快,企業戰略管理更加開放、靈活、自由,同時參與戰略管理的人員角色更加多樣,由原來的管理層制定戰略規劃,到現在引導全體員工參與并配合制定戰略規劃,促使企業戰略規劃具有多元化管理思維。新時代戰略規劃也更加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提升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體系中的價值[1]。
二、新時代企業戰略管理創新的積極意義
(一)更好地應對競爭與合作
各大企業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推進戰略管理創新有利于更好地應對競爭與合作。第一,通過調整戰略規劃了解市場動向,及時優化內部經營管理方式,立足實際經營環境,制定研發生產計劃,以應對行業內部競爭與市場發展機遇。第二,新時代傳統手工作業已經無法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改變經營管理方式,促進企業向數字化管理轉型,以便穩定當前合作伙伴并開發新的客戶群體,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三,在新的戰略管理模式下,信息技術將企業內部各個板塊打通,促使內部資源共享,提升自身經營管理實力不僅能應對外部競爭,還能吸引更多優質客戶。
(二)有利于順應市場需求變化
企業的發展隨著社會與客戶需求的變化相應改變,在新時代環境下,推進戰略管理創新有利于企業順應市場需求變化。第一,企業戰略規劃都是3年~5年,在此期間經營者不做出相應的改變,就無法適應新的消費觀念,導致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企業應該適時地推動戰略管理創新,快速調整內部經營計劃,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及服務。第二,相關管理者通過引進大數據以及信息技術,收集并分析企業經營管理中產生的各項信息數據,以此為管理層戰略規劃提供更精準的數據信息,促使企業以靈敏的反應速度,為市場消費生產差異化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三)推動企業文化與內部革新
現如今,以新時代發展為導向,創新內部戰略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動企業文化改革與內部管理革新,提升內部凝聚力和綜合競爭力。第一,在戰略管理創新的環境下,相關人員制定配套的企業文化體系,通過潛移默化地影響促使內部員工樹立發展創新的思維模式,以更加靈活的管理思維應對日常中的變化。第二,通過建立新的戰略管理思維方式,管理層引導內部員工積極參與經營管理工作,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進而改變內部管理行為與工作方式,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還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2]。
三、企業戰略管理創新遇到的問題
(一)適應性與靈活性不足
新發展時期要求企業戰略管理具備足夠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否則會直接影響內部生產經營計劃。當前從部分企業戰略管理創新結果來看,戰略管理不夠靈活,使得企業難以及時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例如,某項產品使用新技術生產或加工,會提升產品的精度,但是企業沒有及時更新生產技術,長此以往會導致企業產品被市場淘汰。
(二)數字化轉型適應不足
數字化發展是現代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內容,但是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適應不足,例如,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技術建設不足,包括大數據技術、信息化共享技術、數據儲存與處理技術等,這些管理技術的落后,使得企業即使引進先進的生產、制造技術,也無法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共享,更無法實現管理層的全面掌控。
(三)創新文化建設困難
企業在實施戰略管理轉型過程中,創新文化建設難度大,究其原因發現部分企業內部管理文化與發展戰略不相符,加之企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員工固化的思想方式使其無法積極參與戰略管理創新工作[3]。
(四)長短期目標與資源分配不平衡
企業戰略規劃過程中內部資源分配存在問題,部分企業無法合理分配長短期目標的資源。這些企業追求短期經營利潤,忽略長期的投資,即使企業短時間內獲得了利潤,也難以具備長期發展能力。
(五)缺乏專精人才隊伍
管理團隊與工作隊伍是支撐企業戰略管理創新的人才資源,然而部分企業缺乏專精的人才隊伍,無法支撐企業戰略管理創新。例如,內部財務人員受傳統作業方式影響,不具備戰略管理思維方式,一心埋頭核算或處理各類報表;業務及市場人員缺乏與財務部門合作的意識,使得戰略創新無法充分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四、企業戰略管理創新路徑探索
(一)打造靈活的戰略管理體系
第一,制定適應性強的戰略規劃。企業在現代經營環境中需要建立適應市場變化的戰略規劃方案。經營者需要以3年~5年為一個戰略周期,定期審查戰略完成進度,以及預留戰略調整空間,確保企業戰略規劃能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例如,確定半年調整一次戰略規劃,要求財務、業務、市場部門提供相應的數據資料,作為調整戰略規劃的參考資料,以便經營者及時掌握市場動態情況。第二,建立戰略管理小組。企業需要在內部重要的職能部門選擇相應的員工成立戰略管理小組,負責企業整體戰略規劃、戰略調整、經營計劃調整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內容及時反映外部環境變化,收集資料編制戰略規劃調整方案,并提出可行性分析報告,以此提升企業戰略規劃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第三,增強內部協作能力。相關負責人定期組織跨部門會議,商議近期經營計劃,并建立協作機制,加深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例如,財務與業務部門交流協作,財務部門為業務部門合理配置資源,規范經營管理流程;業務部門為會計核算提供完整的數據信息,提升數據分析及財務報表的準確性,從而使企業更好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4]。
(二)依托現代化技術推進數字化轉型
第一,推進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企業需要為戰略管理創新引進相應的數字化技術,按照經營管理內容制定相應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將其與日常生產、銷售等工作相對接,逐步實現全面數字化發展戰略。例如,財務負責人與技術人員聯合制定財務數字化轉型戰略,促使財務管理工作從部分信息化轉向全面信息化,同時與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對接,提升財務管理部門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面掌控。第二,數字化支撐戰略決策。企業在當前時代需要對戰略管理精準定位,對此可以引進數據處理技術,收集企業經營內容的市場信息并分類整理,戰略決策人員隨時調取相應的數據信息,以此為基礎制定決策,不僅能提升戰略決策的準確性,還能更好適應現代化發展戰略。
(三)構建創新文化與激勵文化
第一,調整企業文化內容。企業文化需要與戰略管理規劃保持一致,甚至可以建立超前的企業文化。企業確定市場定位后,后續的生產、銷售應當以定位內容中的客戶為導向,建立需求型戰略文化,以便內部員工樹立需求型的經營管理思想。企業戰略管理發展穩定后應制定服務型戰略文化,不但要將產品銷售出去還要讓客戶獲得足夠的附加服務,從而穩定當前客戶、開拓新的消費群體。第二,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企業在實施戰略管理轉型過程中容易忽視對員工的激勵,為了發揮戰略管理創新的作用,需要建立長效激勵機制。相關負責人將每年的戰略規劃以績效指標的形式與日常經營計劃銜接,為員工制定績效薪資,使員工按照績效完成情況領取績效薪資,以此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在企業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置股權激勵機制,例如,員工績效連續三個季度綜合評定結果為95分以上可以獎勵一定的股權,股權持有時間設置為1年~2年,從而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5]。
(四)基于信息技術實現戰略資源配置
第一,建立資源評估機制。在戰略發展目標分解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年度經營管理中資源持有信息數據,制定資源評估機制,利用動態化的監督手段,監測資源使用情況。例如,開展投資活動。按照資源評估機制測算投資活動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正向和負向影響,之后確定此項投資計劃是否需要執行。同時,再考量生產制造過程中是否需要購買設備等問題,從而使戰略管理小組能夠快速調整資源分配方案。第二,引進平衡計分卡管理模式。企業從平衡計分卡的財務、業務、內部業務管理流程、學習成長四個方面,通過各項指標的考評結果,衡量內部各環節資源分配及使用情況,并且基于考評結果調整各項指標內容,使其達到資源合理分配的效果。第三,企業引進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其安插在預算執行及保本點等重要環節,財務人員隨時查看預算執行及成本控制數據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識別資源分配不合理之處,進而針對問題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以平衡企業戰略目標與資源分配。
(五)培養專精人才隊伍
第一,制定員工培養方案。新時代企業員工除了具備專業能力以外,還應具備創新思維方式。企業需要制定創新思維方式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負責人應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員工當前實際工作能力以及思維方式,以此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改變員工的思維方式。例如,財務部門的培訓應以管理會計為主,融入先進的財務工作技術,解放財務人員的雙手,引導財務人員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價值,促使財務人員養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支撐企業戰略管理創新。第二,組建專精人才隊伍。企業需要制定競爭式人才選拔方式,在企業戰略管理創新階段,明確管理崗位的聘任要求與上崗方式。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通過考核評價判斷競聘員工是否具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能力是否能夠支撐下一步戰略管理落實。另外,基層員工在接受培訓后能否按照企業要求創造相應的價值,以此為企業選拔專精人才隊伍,以便支撐企業戰略管理創新,進而提升整體管理實力與工作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環境下,企業戰略管理需要精準定位,以便精準鎖定企業經營范圍內的客戶群體,為企業細分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經營者通過不斷優化一個時期內的戰略管理規劃,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戰略管理體系,保障企業良性發展。雖然部分企業在推進戰略管理創新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使得戰略管理難以有效推動,但是可以通過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此,本文在探究時嘗試提出了幾項應對策略,企業可以從打造靈活的戰略管理體系、推進數字化轉型、構建創新文化與激勵文化、戰略資源配置、培養專精人才隊伍方面著手,逐漸形成符合企業經營內容的戰略規劃,以獲得新時代的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鍇.新形勢下企業戰略管理創新路徑探析[J].中國中小企業,2024(01):156-158.
[2]常藝朦.大數據技術與企業戰略管理協同創新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4(02):68-71.
[3]喬焱.高新技術企業戰略規劃制定與戰略管理要點解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3(20):40-41.
[4]孫瑞瑞.試論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戰略管理創新[J].上海商業,2022(09):134-136.
[5]羅青萍.高新技術企業優化財務戰略管理的對策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13):136-138.
作者簡介:戚榮華(1979.08—),男,漢族,浙江紹興人,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