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決的主要問題
為開展個性化的學校課程體系,學校以蘇軾文化為始點,傳承五蓮當地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宋代大家蘇軾才情兼勝,其文作既顯示出高超的寫作才華,又蘊含豐富的感情色彩,是才與情的完美融合。此外他在書法、美食、茶飲、耕種、音樂等方面頗有造詣,值得后人研學。其一生遷轉,所遇的山水因承載了他的想象與神游亦具有了豐富的意蘊,也是蘇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蘇軾從日常生活境遇中跋涉而來,不斷躍升到生命的本質中去,所展現的隨遇而安、圓融通達、超然物外的生命哲學,也是后來者所追隨和效仿的典范。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期間,曾博覽五蓮縣域內的五蓮山、九仙山、馬耳山等,贊美五蓮山色“奇秀不減雁蕩”“九仙今已壓京東”。當地百姓視蘇軾為心中仰之彌高的精神大山。綜上觀之,將蘇軾文化作為切入點,通過開展“蘇軾與五蓮”系列課程,不僅可以創新作業形式、豐富校園生活、打破課堂壁壘、宣傳地域文化、提升師生內涵,還能聚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讓生命在詩文閱讀中豐盈,將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到學生生命發展的全過程。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蘇軾與五蓮”系列課程從“誦蘇文”“品蘇食”“知蘇事”“學蘇品”四個方面研發,通過作業設計、課后服務、課堂教學,進行“三位一體”的整體改革實踐,旨在通過特色化的校園課程,引領師生走進蘇軾的作品和人生歷程,更深刻地體會他熱愛自然、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師生心中扎根。
1.文化為韻,耳濡目染知文字
學校高標準建設山東省中小學校星級圖書館,館內藏書豐富、分類齊全。學校充分利用東坡舞臺、圖書角、名著文化墻、東坡美學館、唐宋八大家詩詞長廊、二十四節氣文化墻等平臺,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體現出獨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氣息,打造全方位校內學習空間,鼓勵教師將課堂設在亭下廊間,讓閱讀與思考不限于教室內發生。整個校園處處皆可成為師生教室外學習的佳境,校內學習空間連續體初具規模。學校利用東坡舞臺、東坡亭、東坡美學館和特色教室開展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學習古典舞,賞析歷代漢族服飾,唱誦宋詞元曲,研習古箏彈奏;賞析名家書畫,了解“宋四家”書法和中國傳統畫法及佳作;結合當地茶文化了解茶葉的種植和炒制,進而初探茶文化……在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筑中走進蘇軾、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在流蘇樹下進行詩文誦讀,將漢文學從書本上帶到校園中,讓師生置身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親身感受古漢語的起承轉合。利用唐宋八大家詩詞長廊、二十四節氣文化墻、名著文化墻開展閱讀課,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開展專項閱讀、專題閱讀,并自主完成整本書閱讀、系列化閱讀,形成思維鏈和知識樹,個性化展示個人閱讀成果。
2.課程為魂,讀書萬卷始通神
課程開展初期,學校分學段組織師生誦讀蘇文。教師分層布置語文作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查閱、誦讀蘇軾詩文,進行背誦打卡。學生自主選擇誦讀內容,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時間、閱讀課、朗誦社團等進行演講展示。各年級除學習語文新課標要求的詩篇外,還利用閱讀課、社團課和課后服務時間分組進行蘇軾文學的學習,通過誦、書、寫、畫等形式展示蘇軾的文作。成立教師東坡文化課程研究中心、“柳韻”讀書會,進行系列化、主題化、生活化詩文閱讀專題研究和校本課程自主探究和課程設計。
課程開展中期,通過“蘇軾與五蓮”課程的浸潤,師生開啟由點及面的系列化、序列化的優秀傳統文化探究之旅,從蘇軾與五蓮的歷史淵源出發,逐漸輻射延展到蘇軾文化、唐宋八大家、中華優秀傳統詩文、傳統文化文藝。以詩文誦讀為例:語文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背誦的優秀詩文135篇,部編版小學語文共編排129篇古詩文。為滿足更多師生的誦讀需求,學校為師生提供讀本,力求能從經典詩詞、分類詩詞、蒙學誦讀、百家名篇、古文選粹等方面系統全面地學習和誦讀中華優秀詩詞600余首、文章200余篇。此舉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進一步促進師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遼闊之域滋養精神、對話先賢、繼承民族文化瑰寶。
既保證學生學習詩文的時間,又不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各年級將閱讀課與傳統文化課連排,講解詩文內容和傳統文化課程。利用每日三誦讀(晨誦、午默、暮讀)時間誦讀文本:一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二年級《論語》、三年級《唐詩》、四年級《宋詞》、五年級《自然的溫度》、六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
各年級、各班級選拔優秀學生作業,將詩配畫、專題手抄報、思維導圖、硬筆書法、讀書小報、人物傳記等特色作業裝訂成冊,在學校東坡美學館進行集中展示。鼓勵學生多面化萌生、多樣化成長、多彩化結果。
“雙減”背景下,學生在校時間延長,僅靠學知識、寫作業打發在校時光,既可能傷害學生身心健康,又可能給他們帶來厭學棄學情緒。因此,學校應該結合課后服務,盡可能設計出門類齊全,能夠涵蓋每一個學生都有興趣參與的社團活動。我校利用周三下午校本課程時間和周一到周五的課后服務時間開設特色社團課程,以蘇軾文化為起點,針對性培養個體、普及性培養群體,配備專業教師教授課程,以生為本、為學而教。
學校還研發了“在閱讀中成長”系列課程,鼓勵學生從詩文走向大自然、走進生活,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閱讀家鄉”“閱讀親情”“閱讀自然”等更深層次的專題研讀,開發了“自然的溫度——二十四節氣課程”“流蘇樹下”“禾下乘涼”“柿子紅了”等特色校本課程,將課后服務豐富化、具體化、特色化,校本課程全面開花。
既提高“蘇軾與五蓮”課程的教學質量,又不增加學生作業負擔,我校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根據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重點,精心選擇具有引領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不布置難度水平超過課標要求的作業;少布置紙筆作業,多布置一些“口頭作業”和“實踐作業”;少布置機械的、整齊劃一的作業,多布置一些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作業菜單,讓學生擁有選擇作業的權利和機會,力爭布置給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重質量輕數量。教師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基礎作業、拓展作業、探究作業、實踐作業、藝術欣賞等不同類型作業。學校設計寒假、暑假特色樂學作業,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蘇軾文化的跨學科探究,并與當地文化、文化課內容有效結合。
扎實、高效、豐富的課堂教學和課后服務活動,讓孩子們在校內夯實學業質量,同時還可以在學校發展素養、培養特長,回家后有更充足的自主發展、鍛煉和睡眠時間,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讓孩子們“飽足的學習、富足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實足的健康”。
課程開展后期,改變評價方式。落實“雙減”要求,根據學生共性與個性,破除“唯分數”的評價標準,堅持多標準評價。
共性方面,學校從誦讀量、誦讀面對學生誦讀情況進行評價,評選誦讀達人。學生互評:讀書交流和組內互評激發學生參與詩文誦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評價:采用誦讀考級的方式,激發學生誦讀的內驅力,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家長評價:學生定期向家長匯報誦讀收獲,展示誦讀成果,家長書寫評語,做孩子誦讀的支持者和陪伴者。鼓勵親自誦讀,讓家庭也成為學習的樂園,多措并舉讓詩文誦讀達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盛況。
個性方面,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多維度評價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看見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在多樣的活動中找到自己感興趣和有天賦的領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
在此基礎上各學科進一步探尋蘇軾文化與學科的契合點。例如:音樂學科開展合唱社團,組織學生研習古代唱腔,結合蘇軾詩詞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科學學科鼓勵學生從詩詞中的科學現象出發,結合詩詞內容,拓展科學視野,用科學知識解釋詩詞中的現象。美術學科倡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選擇生活中的素材裝飾東坡美學館,讓審美來源于生活、靈秀于校園。勞動學科在組織學生進菜園、入花園的同時,感受蘇軾躬耕東坡時的不易,通過實際勞動體會蘇軾的人生智慧與樂觀性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綜合實踐課通過組織學生了解蘇軾美食和游跡,領略中國美食文化和地域特色,進而了解中國人文風情。通過進一步了解本地美食文化和蘇軾文化,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總結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和認同感。班會課以蘇軾生平經歷為例,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受挫力和抗壓力,養成健康、樂觀的性情,讓孩子從小就能“抗住事”,把挫折變“養分”。
3.活動為魄,腹有詩書氣自華
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求的內在動力,學校舉辦了十七屆讀書節。多樣的活動讓師生學習收獲內化于心。學校舉辦讀書節,評選“書香教師”“書香班級”“讀書小博士”“書香家庭”等優秀師生和家庭。定期組織經典誦讀大賽、“筆尖上的智慧”作文爭霸賽、博樂讀寫達人挑戰賽、傳統節日誦讀、書法比賽、明理大辯場、親子共讀、教師讀書沙龍、“你選書,我買單”好書選購和圖書漂流活動。
成立“柳韻”讀書會,進行系列化、主題化、生活化閱讀,校內開展流蘇樹下好書分享會、黃櫨詩歌會,校外開展春游海棠園——千人共上語文課、九仙山研學、走進超然臺——感悟蘇軾超然精神,了解蘇軾在密州與五蓮的事跡傳說和生平典故,借助當地旅游文化節在景區向中外游客展演展示……隨著時間的積淀和各類活動的開展,師生的認知不斷得到升華,“蘇軾與五蓮”課程不只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續,也不僅僅是課后服務的組成部分,而是上升為建設書香校園、人文校園的重要途徑,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和育德育才的重要舉措。讀寫教學的延展、各類活動的創辦,大大提高了師生素養和水平,促使我校師生在各級刊物中發表作品,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佳績,此舉符合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學生全面發展要求。
三、結語
蘇軾文化進校園,不僅增長了師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豐富了課堂內外的校園生活,還從正面引領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精神追求,在實現“五育并舉”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五育融合”,提升育人實效。
但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蘇軾與五蓮”課程的研發任重而道遠。首先,課程開展至今以語文教學為主,多以讀、寫、誦為學習方式。教學內容依賴現有讀本,還沒有研發出學校課程的系列教材。其次,雖涉及歷史、科學、美術、音樂、心理、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但內容較少、層次較淺、分布較散,跨學科研究還存有較大的空白。再次,對于蘇軾文化,小學段學生的認知和解讀較淺顯,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提升的領域。
(作者單位:山東省五蓮縣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