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洪明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禹越鎮高橋中心小學語文教師,曾榮獲“湖州市我最喜愛的老師”“湖州市優秀教師”“湖州市優秀班主任”“湖州市年代好老師”“德清縣十佳班主任”“德清縣我最喜愛的老師”“德清縣教育系統先進教師”“德清縣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所帶班集體多次被授予德清縣優秀班集體、湖州市優秀班集體、湖州市成績突出少先隊集體、湖州市少先隊“紅領巾獎章”集體三星章等稱號,致力于作文教學與鄉村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指導學生發表作文300余篇。
郭洪明是土生土長的湖州德清禹越人,他自2000年畢業回到家鄉的高橋中心小學(以下簡稱“高橋小學”)任教,一待就是25年。25年來,原本有很多機會去往縣城更好的學校發展,他都選擇了放棄。“城里的好學校,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相比之下,家鄉的學校和教育更需要我。”正是這一樸素的想法,支撐著他走過了平凡卻充實的25年,也讓他的教育之路開出了幸福的花朵。
點亮鄉村孩子的文學夢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郭洪明堅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因此,他的語文課堂特別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在教授《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課時,郭洪明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收集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和岳飛的《滿江紅》這三首詞。雖然這些經典詞作易于搜集,但由于古文的韻律、用詞與現代漢語存在差異,初次接觸它們的學生在朗讀時遇到了挑戰,讀起來詞句生澀不暢,難以流暢表達其意境之美。為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蘊,他不僅當場感情充沛地進行示范朗讀,深情地進行了演唱,還讓學生欣賞王菲的《但愿人長久》、鄧麗君的《虞美人》和羅文的《滿江紅》。傳統與現代碰撞,詩詞與歌曲的融合,經典與通俗的共現不僅讓學生享受到了音樂之美,也在悄然間拉近了他們與古代詩詞的距離。幾曲唱罷,孩子們意猶未盡。
郭洪明一直熱愛閱讀,家中藏書頗豐,他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青桑齋”,曾被評為“湖州市農村藏書之家”。每個周末,他都把書房向村里的孩子們免費開放,讓孩子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
在作文教學上,郭洪明將鄉村地域文化的豐富資源融入作文教學之中,讓文學之花在鄉村孩子的心田絢爛綻放。2008年,他在校領導的支持下成立“桑果子文學社”,致力于發掘和培養更多的文學新苗。文學社定期組織社員進行寫作采風,舉行作文講座、文學鑒賞等活動。一篇篇極具鄉土地域特色的習作在孩子們的筆下產生。近年來,郭洪明共指導學生在各級各類報刊上發表300余篇作文。看到自己寫的作文被發表,孩子們很是喜悅,對學習和寫作的信心不斷增強。十余年來,郭洪明二十多次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桑果子文學社”也多次被授予“優秀組織獎”。
為讓孩子們愛上寫作,郭洪明帶領班內學生編輯班級作文報《桑果娃報》,主要刊登班級活動照片、學生作文、心理日記等內容,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桑果娃報》為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促進了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結。他又自費將這份班級報印刷了出來,在班級組織開展讀報評報活動。在這樣的實踐中,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大大激發。
如今,《桑果娃報》已經從一份班報發展成為高橋小學的校報,郭洪明作為副主編,引領孩子們在語文的世界里遨游。他常鼓勵孩子們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的靈感,用真實的素材來傳遞真情實感。對于學習生活中表現出獨特見解的學生,他總是不吝贊美之詞。在《桑果娃報》的報頭上,“認認真真寫作文,踏踏實實學做人”這行字非常醒目,它寄托了郭洪明對孩子們的期待。
情暖“失依兒童”的心
“我們郭老師長得膀大腰粗,濃眉大眼,腮幫子上有一塊大黑胎記,走起路來又挺著個‘啤酒肚’,總給人一副不怒自威的感覺。”“他虎背熊腰,挺著一個‘將軍肚’;他聲如洪鐘,一個噴嚏震天響,他就是我們的郭老師。”在孩子們的眼中,郭洪明人高馬大,從外表看起來充滿威嚴,但是與他高大的身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那顆細膩的內心。
從教25年,郭洪明當了20多年的班主任。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他在家長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禹越鎮位于德清縣東南部,是當地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其常住人口中外來務工人員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郭洪明所在的高橋小學,很多學生都是隨父母遷徙而來。“我所帶的班級,有近一半的孩子屬于隨遷子女。”他向我們介紹道。這樣的班級構成,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班級管理的難度,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郭洪明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個月至少走訪4個學生的家庭,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來加深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家訪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他會及時調整,增加家訪的頻率。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我們不僅要關心每一個學生,還要對部分特別的學生有特別的關愛。”郭洪明語重心長地說道。他所說的“部分特別的學生”就是學校的“失依兒童”。過去十年,他主動對十多名“失依兒童”進行愛心幫扶,小祺(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小祺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已離異,他跟隨父親生活。后來,父親因意外離世,留下他與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變故給小祺帶來沉重打擊,他沉迷游戲,以此逃避失親給自己帶來的傷痛。整個春節假期沒有學習過一次,爺爺奶奶很是擔憂。郭洪明了解到情況后,多次前往小祺家中進行家訪,與其談心。他從聽課入手,給小祺講到了家庭、人生觀等問題,鼓勵他好好學習,走出陰影。他還與小祺約定:暫時由自己替小祺保管平板電腦,開學后再視其表現來決定歸還的時間。開學后,郭洪明特別關注小祺的身心健康——單獨督導作業、指導作文、獎勵物品……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走進小祺的內心世界。漸漸地,小祺比年初的時候開朗了許多,慢慢走出了失孤的陰霾。畢業考試中,一直以后進生面貌存在于班里的小祺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小祺的變化讓郭洪明感到欣慰。在他看來,扎根家鄉教育多年,所做之事皆為平凡小事,但能在平凡的點滴中以真心收獲學生的成長,這便是教師這份職業所帶給他的幸福。
“給失依生一點力所能及的關愛,或許能充實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郭洪明以平靜的語氣道出了他對學生的關愛。在他的影響下,高橋小學對“失依生”和“特殊困難生”的愛心幫扶已經形成了慣例,整個校園彌漫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的關愛,為這群特殊的孩子筑起了一道溫暖的墻,成為他們心靈成長的堅實后盾,也在他們心里開出了一朵朵名為“希望”的花朵。
踐行生態文明教育
一直以來,郭洪明積極倡導綠色環保理念,在校園里大力推行生態文明教育。2022年,他帶領學生開展了一場名為“剿滅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生態環保活動。“加拿大一枝黃花”是外來植物,號稱“生態殺手”,一旦入侵,會嚴重影響其他植被生長。在這場保護家鄉生態的科技實踐活動中,郭洪明先是帶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這一植物。后來,又親自帶學生到操場,教他們認識“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幼株,并動手進行拔除。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上網查閱資料,還親自制作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的收集;不僅實地考察,親自參與拔除,還走村入戶,向周邊居民分發“清剿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倡議書。郭洪明作為指導老師,在整個過程中給予孩子們細致引導,遇到困難時,也會啟發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尋找解決之道。他將科學課、勞動課和生態文明課進行有效整合,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名學生的心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及責任感,也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這次活動的開展,不僅獲得了周邊居民的一致好評,還在德清縣第三十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郭洪明撰寫的勞動教育案例《小手拉大手,消滅外來物種》也在縣級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在高橋小學,還有一個叫作“共享校服”的傳統公益項目,那也是郭洪明發起倡議并積極推進的。他依托多年擔任六年級畢業班班主任和年級組長的優勢,提議已經升入中學的學生將自己閑置的小學校服用于愛心捐贈。不少已畢業學生紛紛響應號召,將閑置的校服帶來學校。郭洪明親自對這些舊校服進行篩選、整理和清洗,把它們贈送給家庭經濟較困難的新生,或者其他有需求的學生。多年來,“共享校服”公益項目既解決了部分學生的校服需求,又為已畢業學生解決了閑置校服的處理問題,有效利用資源的同時,也弘揚了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理念。
“共享校服”項目曾被《德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并在“尋找湖州低碳生活達人”創意征集活動中獲得二等獎。深受該項目惠澤的小軒在《感恩“共享校服”》一文中寫道:“感恩老師,舊校服就像是一場干旱天里的及時雨,讓我倍感溫暖,以后等我畢業了,我也要把我的舊校服捐贈出來……”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向善之心,我經常教育學生要善于觀察思考,要有一顆同情弱者的心。”在教書育人這條路上,郭洪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領學生走向美好未來,為鄉村振興的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