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實的教育?其一是知識的真實,這指的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準確無誤的,是教師深思熟慮、反復驗證的成果。二是情感的真實,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將個人的真摯情感和經歷融入課堂,以此建立溫暖而真誠的師生關系。三是增強現實感,這就要求我們關注社會的變化,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真實的外部世界,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
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和提升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在一次富有啟發性的教師培訓中,一位教研員的話讓我陷入深思:“心理老師要真實。”這句話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促使我深入思考:心理老師的“真實”是什么?如何做到“真實”?“真實”將給我和學生帶來什么樣的體驗?
回想過去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認識到了真實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記得在講授“AI時代下的職業認識”一課時,我使用了另一位老師準備的課件。由于我對ChatGPT工具了解有限,課堂延伸略顯生硬,沒能成功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學生的反饋較為平淡。從這次經歷中,我意識到僅有對AI工具的粗淺了解是不夠的,我必須去學習和應用AI工具,體驗AI的實用性與局限性,獲得真實的實踐經驗后,才有可能更好地和學生探討交流。
于是,我開始瘋狂補課,學習并使用ChatGPT、文心一言、訊飛等智能工具。可盡管我較為深入地掌握了一些AI知識,內心仍然充滿擔憂:這節課能否吸引學生?我的知識儲備是否充足?如果學生提出問題,我是否能給出滿意的答案?我覺察到這些擔憂的背后,是我自己內心的恐懼——害怕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無知,害怕無法獲取學生的喜歡和認可。這種恐懼有可能導致教師、學生和課堂三者之間的疏遠,從而讓課堂教學效果低下。
然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意識到作為心理老師,不可能像AI專家一樣知道關于AI的一切,但這并不妨礙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和交流對于AI的看法。當我決定在課堂上坦誠地表達我的想法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我懷著一份迫不及待的心情走上講臺,真實而坦率地告訴學生:“說實話,老師在準備這節課時盡力了解相關知識,但可能還不夠深入。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有所了解,歡迎分享你的知識;如果你還不了解,那也沒有關系,讓我們一起在這節課中交流學習。”隨著這些話脫口而出,我感到內心一陣輕松,也清晰地看到了一些學生臉上浮現出的驚訝和好奇。這種坦誠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再是一個“無所不知”的權威,而是可以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伙伴。
當我進一步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見解,課堂開始充滿了活力。起初有些學生顯得有些猶豫,擔心自己見解不夠成熟,但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逐漸放下了顧慮。一個學生興奮地分享他最近在網絡上看到的AI主播技術,他詳細描述了如何利用AI合成逼真的聲音和形態。隨著他的分享,其他學生也紛紛參與,補充了關于AI繪圖、AI寫作的新動態。此刻,課堂不再是我一個人輸出知識的單向過程,是大家共同討論和探索的雙向交流。
在討論“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VS“難以被AI取代的職業”時,學生們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有學生表示,AI雖然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情感決策方面還遠不如人類。這種觀點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熱烈,大家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學生幽默地指出:“詐騙這個職業很難被取代,當前AI合成語音還不夠流暢,騙子的臺詞還需要有感情地發揮。”學生哄堂大笑的同時,也不忘認真思考,這讓課堂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
隨著討論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真實不僅僅是對自己能力的坦誠,也包括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我開始更自然地融入他們的討論,不再害怕自己的不足,反而在這種互動中感受到全新的師生關系。當課堂上出現我不熟悉的詞匯時,學生們哄然大笑,我以前可能會感到恐懼,覺得自己像是隔絕在他們之外的“小傻瓜”。現在我卻能夠更加自然地走向他們,詢問:“這個詞匯我不太懂,你們能和我分享嗎?”學生會笑著和我解釋他們使用的詞匯,這樣的我,慢慢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所看到的世界,陪伴他們成長。
真實并不意味著完美無瑕,而是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并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見解,同時給予真誠的反饋。真實讓我和學生共同構建一種新的學習關系——師生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與接受關系,而是共同成長和進步。學生也因此更加愿意參與課堂討論,提出更多問題,發表個人見解。這樣真實的互動不僅讓課堂更豐富有趣,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加自我效能感。因此,真實也是一種力量,它不僅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他們的學習進步。
如果我沒有滿桶水,我會真實地承認;如果我只有半桶水,我也愿意和學生一起盛水。正是這種真實,讓我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也為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和真誠的環境。總之,真實不僅是心理教師應有的品質,更是連接教師與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