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采用文獻資料法,以高校為主體,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優化路徑進行探究,旨在提高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關鍵詞:健康中國" 高校學生" 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23-076-3-TBB
前言
健康中國戰略立足于我國實際國情,準確把握體育強國戰略節點,致力于全民健康的實現。該戰略涵蓋了全體人民健康身體、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社會四位一體的“大健康”,服務于全體人民的全面健康,服務于人的生命全周期、服務于健康全過程的全面健康。學生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健康中國戰略為學校健康促進與全面健康教育服務的發展明確了新的方向,作為健康教育、體育教育與健康促進典型的服務場所,健康中國建設長期以來是我國學校教育改革中普遍關心而又相對薄弱的問題。
青年群體是時代發展中最具活力、創造力的社會群體,是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民族延續的未來領導者和建設者。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過程中,必須明確將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作為工作的重點,以高校為主陣地,充分發揮校園內的主體優勢,推動校園健康教育和體育活動的全面發展。
1、高校優化學生體質健康的必要性
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問題嚴峻,肥胖、耐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學生良好的體質健康水平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因素,強化高校體育工作,使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促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工作重點。2018年,徐滎等學者在廣東省進行了相關調研,抽測了廣東省省級高校30所(本科12所、專科18所),涵蓋不同層次和類型的12240名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從抽查測試成績看,隨著年級的增長,其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均呈下降趨勢,自1985年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以來呈35年下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時刻。
高校學生正處于個人綜合素質發展的關鍵階段,其中體質健康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和系統的體質健康管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自律性,并顯著提高其身體素質,從而全面發掘個體的潛能。在這一過程中,系統化的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提供合理的體育課程安排和健康教育,以及定期的體質監測和評估,都將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高校作為承載高等教育任務的核心機構,其綜合實力不僅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上,還包括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管理。高校的體質健康管理不僅是其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綜合發展能力的體現。通過建立健全的體質健康管理體系,高校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整體教育質量,同時也促進學校自身的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的提升。因此,高校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水平和學校的教育成效。
2、提高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路徑探究
2.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
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層面缺乏針對性的健康風險行為干預機制的教育可能會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無法獲得健康生活的積極引導和正確干預,容易導致學生忽視健康風險的行為,有些學生甚至存在著錯誤認知,這主要表現在不良飲食行為、不健康心理行為、精神成癮行為等方面,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危害。眾多研究認為,大學生健康與飲食、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其特征表現為富營養化、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等。
高校作為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要堅持健康第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行為,還要從根源上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只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才能培養學生主動運動、積極運動的習慣,促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和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現階段提出的全健康理念為人類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人類健康管理的多維度、整體性和系統性。大學生全健康理念具有全方位、能動性、多主體、全周期、累積效應等特點,其涵蓋的主體包括大學生、高校、家庭與社會四部分。學生和高校作為主體中的部分,其為體質健康水平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的累積,取得“2n”倍的效果。
2.2、重視高校體測工作、細化《標準》
2022年,鄧永鑫和吳俊芳以我國西南地區某省的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高校體質健康監測模式等發現該省體質健康監測存在“只測評,不干預”,體質健康監測流于形式、投入不足、測試數據與上報數據的真實性備受質疑和評價反饋不及時,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度等問題。此外,據學者對體測現狀進行的研究可知,部分高校因各類因素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簡稱《標準》)政策的執行出現了偏差。執行者工作的積極性也是影響體測工作的重要因素,執行者的主觀態度會直接的影響體測的成績,在體測過程中是否全程監督和采用規范的標準要求學生完成體測等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體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早在2002年我國就針對高校制定了“體測不合格不予畢業”的政策。我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大學生體質健康,近20年已多次出臺政策將體測成績與畢業掛鉤,以應對大學生體質多年來下滑而得不到遏制的困局。為徹底改善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現象,云南大學出臺了相關硬性規定,以期通過“高考”的正向刺激效應,促進高校學生主動參加健身活動。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好意強迫”,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現階段有很多高校結合定位APP進行校園跑和陽光跑等運動打卡考核與成績掛鉤,但仍存在“代跑”和“虛假跑”等現象。
第一,高校應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健康的運動習慣,并且將運動習慣作為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要對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進行有效的監督,如打卡過程中進行人臉識別等。第二,高校體質測量項目不應該局限于對項目的單次成績進行評估,還應該對學生測量成績進行長期追蹤對比,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還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第三,針對《標準》的執行偏差的現狀,應細化《標準》內容,對場地器材和動作進行進一步的規范,爭取得到更真實、有效的體測數據。針對體測工作執行者的各類情況,高校可以采取一定的規章制度規范其行為,意見信箱和學生匿名評價的采用都可以對執行者起到監督作用。
2.3、優化高校醫務室及校醫院功能
高校校醫院作為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的重要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師生日常診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及公共衛生等事務,旨在保障學校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穩定教學秩序,并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然而,當前多數高校醫務室的功能仍處于“主要處理輕微疾病、無法進行全面治療”的狀態,這不僅未能滿足學生的實際就醫需求,也未能有效實施體質健康促進知識的普及和教育。
楊中東等學者于2020年12月,對山178所東高校校醫院進行問卷調查后,采用直接抽選法選取山東省內30所高校校醫院院長進行調研后發現,山東高校校醫院存在管理運行、硬件設施、人員科室配備、職能發揮等方面的不足。具體而言,許多高校醫務室的資源和設施相對有限,無法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管理和促進工作。因此,亟需對高校醫務室的功能進行優化和提升,確保其不僅能夠滿足日常醫療需求,還能在健康教育和體質健康促進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高校醫務室作為學生健康保障的關鍵機構,應充分利用其與學校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優勢,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為提升醫務室功能,高校需優化校醫院和醫務室的管理模式,嚴格人員聘用標準,并定期考核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應提高設備配置標準,確保醫療服務的有效性。
此外,高校應建立系統的師生健康檔案,定期監測健康狀況,并實施健康管理追蹤。由于學生群體相對穩定,這一模式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每學期的體測數據應由體測中心存檔,校醫院可利用這些數據了解學生體質,并提供針對性反饋。條件較好的高校可與大型醫院合作,進行階段性檢查,以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健康問題,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2.4、建立高校電子運動處方庫共享平臺
運動處方是根據個人體質“對癥下藥”,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鍛煉方法。其制定內容包括運動的種類、強度、時間、頻率、進度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在運動方式上一般采用有氧訓練、抗阻訓練,柔韌性訓練和神經肌肉練習。運動處方的普及和推廣對于提高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和有效預防和治療慢性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制定運動處方時,應遵循“以人為本,功能優先”的整體理念,要將“局部”與“全局”相結合,以“最大效益”為出發點,全方位地提高運動能力;要將短期和長期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作為宗旨。制定運動處方要結合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設置科學的、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運動處方。
高校學生人口基數大,體質健康情況相似率高,因此在運動處方的制定上,可以采用線上處方共享模式,以提高效率并優化資源配置。多所高校可以聯合建立電子運動處方庫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在輸入個人體質基本信息后,平臺可以根據個人信息匹配出符合學生自身需求的運動處方,實現多人共享電子運動處方的目標。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根據廣泛的數據提供個性化的運動建議,還能通過集體智慧和數據積累,不斷改進和優化運動處方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針對特殊體質的學生或有疾病的學生,平臺還可以提供線下定制服務。通過在聯合高校設立電子運動處方線下服務點,專業人員可以提供面對面的運動處方制定及咨詢服務。這不僅能滿足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能提供專業的指導,確保運動處方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電子運動處方庫共享平臺的建立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運動行為習慣,還能提高運動干預的效果,推動學生的整體體質健康水平提升。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平臺反饋,還能夠為未來的健康管理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參考,為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2.5、開設復合型人才專業和培養基地
作為教育的第一陣地,高校需發揮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充足的人才背景的同時也可以促進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高等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擔負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輸送創新動力源的使命。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大背景下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契機,在堅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實現人文學科的融合、與時俱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單一學科已經難以適應創新發展的要求,學科間交叉已經成為促進科技發展并解決醫學難題的主要動力。
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急需學科交叉、技術融合的復合型人才,高校目前較少開設相關專業,僅靠各級政府開展技能培訓、運動處方相關知識講座等措施無法供應充足人才。第一,高校應依托政府政策支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開設與全民健康相關的復合型人才專業,組織醫學院與體育健康學院以及心理學院交叉培養,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專門化的知識和技能教育。第二,培養基地的創建也是對人才進行培養的手段。高校師資力量充足,場地設施基本健全,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基礎上可以向機構或者組織開放,將培養人才的層面從學校擴大到社會,將運動與衛生健康相結合,培養體衛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充足的人才。第三,高校可順應“新文科”發展的浪潮,將各學科緊密聯系,發揮交叉學科的優勢,以“點”成線,以“線”成“面”。提高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語
健康是人類發展和進步的基石,對人的影響是終身的。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層面。優化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路徑,不僅需要高校在教學和管理中堅持健康優先,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共同支持。通過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體系,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良好局面。在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是一項長遠且重要的任務。優化路徑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加強體育教育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提升學生的體質素質;改善校園環境,營造健康積極的氛圍;加強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推動跨學科合作,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體育、醫療、心理等多領域的綜合服務體系。通過這些努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國永.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J].體育科學,2016,36(12).
[2]楊啟光.論教育與健康中國建設戰略的實現[J].學術界,2023(8).
[3]姜蘇航,趙偉科,朱從麗.全國第八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現狀及對策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6).
[4]徐滎,諶俊斐,徐焰,等.廣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20(8).
[5]劉玉婷.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5).
[6]洪麗娟,何婷婷,蔣雯雯,等.新醫改背景下高校學生慢性病干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8).
[7]王震,李長振,林文弢.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大學生主動健康促進的管理機制構建[J].體育學刊,2023,30(2).
[8]陳國海,程瑋.全健康理念:走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良方[J].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學報,2024,23(4).
[9]鄧永鑫,吳俊芳.我國西南某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監測現狀研究[J].體育科技,2022,43(4).
[10]馬全發.高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優化研究[J].田徑,2022(6).
[11]王宗平,李國忠,夏文,等.云南大學“體測不合格不能畢業”改革實踐研究[J].體育學刊,2022,29(6).
基金項目: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江西省社區體衛融合示范基地的理論建構及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TY21113;2.2021年江西師范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名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體衛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XSDJG2140。
作者簡介:張雪(1999-),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通訊作者:聶晶(1979-),女,漢族,江西豐城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