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嬰幼兒; 在線健康信息; 信息采納行為; 新生代父母; 扎根分析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4.12.008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 (2024) 12-0078-11
健康信息行為是當前學術界尤其是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近年來, 在線健康信息行為領域在健康信息搜尋、健康信息采納、健康信息評價、健康信息共享等各類主題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在群體方面主要關注到了老年人、大學生、孕婦、慢性病患者等[1] 。0~3歲嬰幼兒[2] 是一類特殊的群體, 與該群體相關的健康信息具有典型的特殊性: 一方面, 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在行為主體與行為客體上存在不一致性, 即其主體不是嬰幼兒本身, 而主要是由其父母來進行“替代” 反應和執行;另一方面, 嬰幼兒本身具有免疫力差、抵抗力差等特點, 這種脆弱性促使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對嬰幼兒健康的關注持續性更高、關注范圍更廣。可以看出, 父母對嬰幼兒健康相關的信息行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然而, 目前學理界對這一問題并未給予過多的關注, 盡管近年來一些零散的研究關注到了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源選擇[3] 、信息需求[4] 、信息質量感知[5] 、信息搜索行為[6-7] 等內容, 但缺乏系統的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方面的探索, 而這種行為是整個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被利用” 的過程反應。相比于傳統經驗育兒, 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是一種全新育兒決策實踐, 它本質上是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一種價值認可和轉換。換言之, 這種信息采納可以有效提高父母對嬰幼兒健康問題的干預程度(包括日常生活健康養育以及緩解疾病嚴重性), 進而更好地幫助父母做好嬰幼兒的養育照護, 它是從信息活動視角支持育兒實踐的重要議題。
從本土育兒觀的角度看, 在傳統隔代育兒的沿襲下, 伴隨著信息社會成長的中國新生代父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現已成為父母的群體[8] )正在成為育兒主力軍, 并在社會育兒政策、育兒宣傳機制、育兒福利等支持下逐漸形成科學育兒的整體氛圍, 其中數字時代的媒介化育兒、網絡育兒等成為新型手段和途徑。而且, 新生代父母的育兒觀呈現出典型的特點, 他們在與傳統育兒觀之間的博弈以及其與整個外在環境系統的互融中承擔起新的責任和使命。在國家放開三胎、精細化育兒等新政策、新理念推動下, 對嬰幼兒健康尤其是健康信息相關問題予以關注是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基于此, 本文基于扎根理論的方法, 以新生代父母為研究對象, 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 以期進一步豐富健康信息行為、媒介化育兒等相關基礎理論, 同時為相關在線信息平臺的育兒健康信息管理實踐等提供參考。
1相關研究回顧
1.1在線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相關研究
在線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一般是結合特定情境和研究對象, 基于經典理論模型抽取部分或全部要素來開展探索。從基礎模型來看, 孟猛等[9] 對已有健康信息采納模型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和總結, 認為其主要來自3 種衍化路徑, 分別是以技術接受與使用統一理論為代表的主體理論模型衍化路徑, 以信息采納模型為代表的骨干理論模型衍化路徑和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其他經典模型輔助演化路徑。從研究對象來看, 相關研究可以劃分為大類群體和特殊群體兩類。在大類群體上, 陳旖旎等[10] 發現,移動UGC 社區用戶行為態度、感知知識共識、用戶的聲譽賦予行為等影響用戶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曹丹[11] 發現, 用戶績效期望、努力期望、情感、平臺氛圍和信息質量等對微信公眾平臺用戶健康信息采納意愿產生影響。Jo H S 等[12] 發現, 感知有用性、用戶對認證體系質量的期望等是影響用戶對在線健康信息接受度的影響因素。另外, 一些研究則將視角聚焦到老年人、孕婦、數字青年等特殊群體上, 如邢飛等[13] 以微信為例, 研究了老年用戶基于社交媒體平臺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影響因素,并探討了各影響因素與采納行為之間的作用機理,發現個體特征、信息質量、技術支持和生活環境是影響老年用戶采納基于社交平臺健康信息的重要因素; 陳安琪[14] 研究在線健康社區中孕期女性的信息采納行為, 結果表明, 信息解決力、信息易獲取以及用戶情感認知是影響孕期女性信息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 韓世曦等[15] 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數字青年群體在微信公眾平臺健康信息上的采納意愿影響因素, 發現感知有用、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是影響用戶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 Given L M 等[16]研究父母在緊急情境下面對子女健康信息問題的信息源選擇行為, 發現最常使用的信息源是互聯網,其次是醫護人員等。
1.2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相關研究
目前, 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關注主要涉及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需求、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評估與使用等。在信息需求方面, Ruthven I 等[17] 通過對Netmums 平臺新手媽媽的發帖文本分析, 發現新手母親對于母嬰類的信息需求分別是積極成長環境創造、個人社交關系以及兒童發育與健康。Porter N 等[18] 指出, 嬰幼兒母親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找育兒相關信息支持,她們普遍關心嬰幼兒的喂養、睡眠、發育、紀律、如廁訓練和母子關系等問題。在信息搜尋行為方面,Yudianto B 等[19] 探究父母在線育兒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并討論這種行為對醫患關系的潛在影響。Lou?don K 等[6] 對新手母親日常信息搜尋行為展開研究,并關注新手母親的信息需求、信息評判標準以及她們所面臨的信息挑戰。Lee H S 等[7] 對比美國出生美國定居、韓國出生美國定居以及韓國出生韓國定居母親的育兒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異同。在信息評估與使用方面, Moon R Y 等[5] 探究嬰幼兒父母使用互聯網獲取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原因, 并得出使用互聯網獲取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優勢以及互聯網健康信息的缺點。Benedicta B 等[20] 探討父母對于在線育兒健康信息的評估依據, 并發現受訪者中大多數父母在評估網站可信度方面需要指導等。
1.3相關述評小結
基于以上相關研究可以看出: 第一, 目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領域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 但與老年人、孕婦等群體相比, 學術界對于嬰幼兒群體相關在線健康信息關注度不夠。事實上,嬰幼兒群體相關在線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具有極強的特殊性, 其行為發起者主要是父母, 其行為路徑又與家庭、社會等因素密切相關,相關行為路徑理論框架有待進一步深度挖掘和專門性建構。第二, 目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信息需求、信息源選擇、信息搜尋差異等, 缺乏系統性的信息采納機制探討。此外, 由于我國育兒文化以及育兒政策的特殊性, 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相關采納路徑也會體現出特殊的本土情境特征。我國新生代父母正在成為育兒主力軍, 隨著互聯網逐漸成為新型育兒手段, 他們也傾向于借助數字媒介、網絡平臺等來獲取育兒資源, 這一實踐取向成為探索其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切入點。
2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2.1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一種探索性的質性研究方法[21],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經驗材料的基礎上建構理論[22] 。它要求研究者在沒有任何基礎假設的情況下,主要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對調研資料和數據不斷分析與“深描”,以提煉概念和理論[23] 。扎根理論比較適用于尚未被充分研究的主題[24] 。鑒于針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相關采納行為路徑的研究較少, 且目前尚未上升到理論高度, 本文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獲取原始數據, 并通過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探索性分析, 以期得到相關采納路徑模型,為后期關于嬰幼兒健康信息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研究依據扎根理論思想, 從研究問題產生、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理論構建4 個步驟依次展開[25] 。本文的研究問題為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行為路徑是什么? 本研究對32位新生代嬰幼兒父母進行半結構化訪談, 在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的基礎上沿故事線將主要概念進行串聯, 進而提煉相關行為路徑并建構理論模型。
2.2訪談提綱設計
依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在以下過程中設計出訪談提綱: ①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提煉新生代父母關于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需求內容以及嬰幼兒健康信息與其他人群健康信息獲取與采納的異同點, 提煉本文關于采納路徑的研究核心點, 對訪談提綱進行初步的設計。②提綱修改: 征詢健康信息領域的兩位專家, 進而對初始訪談提綱進行完善, 并結合修改后的訪談提綱對4位嬰幼兒父母進行預訪談,結合訪談結果對訪談提綱內容進行進一步修改與補充, 對訪談問題的內在邏輯進行梳理。最終確定的訪談提綱主要內容如下: ①受訪人在什么情境下、基于什么動機、在哪些平臺在線搜索嬰幼兒健康信息? ②受訪人傾向于采納具有哪些特征的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 ③受訪人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行為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2.3樣本選擇及數據收集
為保證研究樣本的多樣性, 獲取豐富且詳實的訪談數據, 本研究結合目的性抽樣方法和滾雪球抽樣方法進行樣本選擇。根據目的性抽樣原則, 受訪對象需要滿足以下基本原則: ①訪談對象為具有媒介化育兒經驗的新生代父母, 其子女正處于0~3 歲之間或者不超過4歲(部分受訪者采用臨近回憶的方式接受訪談), 以保障訪談資料的實時性和準確性。②訪談對象涵蓋不同性別、學歷、職業、地區等。③訪談對象知情同意, 自愿進行訪談。首先,本研究通過朋友圈、社交網站等方式招募初始訪談對象,然后根據訪談對象推薦進行滾雪球抽樣。Starks H 等[26]指出,典型扎根理論的研究樣本通常是10~60個,本研究最終確定32位[27]嬰幼兒父母為訪談對象。最終接受訪談的受訪者中28人為母親, 4人為父親。受訪者的職業包含高校教師、中學教師、醫護人員、家庭主婦、企業文員、銀行職工、在讀博士生等。受受訪者時間、地理位置等影響, 訪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每次訪談的時間為40~60分鐘之間, 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音頻資料轉換為文本資料保存在Word中。
2.4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需要將大量原始材料進行分解與提煉[28],將原始語句賦予概念, 通過分析與比較將相似概念進行合并與提取, 最終形成更有概括性的范疇[29] 。本文在逐句編碼的基礎上保留出現3 次及以上的初始概念, 最終得到65 個初始概念。鑒于篇幅所限, 表1僅列舉部分代表性語句。
2.5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為了將開放式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通過聚類分析在不同范疇之間建立關聯[30] 。在主軸編碼階段, 本文在多次對比分析的基礎上, 充分挖掘開放式編碼中得到的各個自由節點的含義, 構建各個節點之間的關聯性, 并將節點進行合并和歸類[31] 。例如, 將“準確性”“相關性”“信息完整性” 提煉為“信息質量”。通過將基于開放式編碼中得到的22 個范疇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八大類更高抽象層次的主范疇, 分別是情境、動機、信息、家庭、社會、主體、感知有用性和反應, 如表2 所示。
2.6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 基于各主范疇間相互關系發展出得更加抽象的核心范疇, 表3展示了主范疇間的典型關系結構。
2.7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理論模型
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問題, 現有相關經典理論基礎可以提供研究視角參考, 如社會支持理論、養育過程模型和信息采納模型等。其中, 社會支持理論在1970 年得到關注, Cobb S[32]認為, 社會支持是指在同一社區中成員感受到的來自相同義務的其他成員所帶來的關愛、尊敬和照顧, 以及基于社會聯系和認可的共同責任。社會支持理論所強調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社會陪伴[33]對于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影響因素有啟發意義。養育過程模型由Belsky J[34]于1984年提出, 該理論指出父母的養育直接受父母特征、親子關系所處的廣泛社會背景等的影響, 該模型對于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活動也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信息采納模型由Sussman S W 等[35] 于2003年在技術接受模型和精細化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基礎上構建, 信息采納模型認為信息內容質量和信息源可信度共同影響用戶對信息的感知有用性, 進而對用戶的信息采納產生影響, 該模型的核心邏輯以及各個變量對于本文中的理論模型構建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基于上述理論基礎, 本文結合主范疇內容闡釋構建新的理論模型,具體如圖1 所示。其總體“故事線” 如下: ①不同的“情境”觸發主體不同的搜索“動機”,“動機”“信息”“感知有用性” 是整個信息采納行為的核心; ② “主體” 是影響整個采納行為路徑的個體系統, 其在不同“動機” 驅動下對“信息”呈現結果進行“感知有用性” 判斷, 進而做出是否采納的“反應”, 并在反應結束后決定是否進行新一輪信息行為; ③ “家庭”“社會” 作為影響整個采納路徑的外部系統, 其影響“動機”“信息”與“感知有用性”。該理論模型能夠刻畫出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選擇、研判、博弈、決策等過程邏輯和要素, 凸顯了網絡育兒、代際合作育兒情境下, 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的特殊性。傳統的育兒實踐主要是一種(代際)經驗模式, 而新生代父母的相關信息采納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模式與(代際)經驗模式的融合, 這個模型也折射出新生代父母獨有的互聯網育兒觀。
2.8理論飽和度檢驗
根據扎根理論的理論飽和度檢驗要求, 本研究對預留的4份訪談材料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 結果發現, 在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的基礎上得出的檢驗結果可以反映相關采納行為路徑的8 個主范疇, 同時沒有提取出新的概念范疇[36] , 基于此本研究認為構建的模型已達到理論飽和狀態。
3模型的具體闡述
3.1情境
情境因素是整個信息采納行為路徑的觸發點,不同的情境會催生主體差異化的信息獲取動機。從嬰幼兒健康養育角度看, 主要可分為日常情境和應急情境, 其中, 日常情境涉及嬰幼兒飲食喂養、成長發育、疾病預防、安全防護、心理性格等, 應急情境涉及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突發事件等。而在日常情境和應急情境的中間, 社區、醫院等起到了關鍵性的“中轉” 作用。具體而言, 在日常情境下,嬰幼兒父母尤其是新手母親會更為主動地去獲取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以豐富嬰幼兒健康相關知識,更好地提高嬰幼兒養育水平, 緩解因缺少育兒經驗而帶來的育兒情感焦慮等。而在應急情境下, 如嬰幼兒高燒不退時, 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獲取往往處于邊緣化和滯后性的角色, 更多的新生代父母會優先考慮去醫院, 然后再根據醫生的疾病診斷建議或檢驗報告等開展進一步補充性、支持性的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搜索等行為。因此, 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相關采納行為路徑仍然離不開“實體世界” 的干預和影響。
3.2動機
動機是相關信息采納行為啟動階段的出發點和動因, 不同的動機會催生主體在信息獲取上的差異。動機因素主要涉及自我提升、行動支持、情感支持、消解分歧等方面。例如, 從自我提升角度看,新生代父母通過獲取并吸收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可以有效彌補其在健康養育知識和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 進而增強其科學育兒能力。從行動支持角度看, 將有價值的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轉化到具體的育兒行動中, 能夠進一步促進新生代父母在育兒實踐上的科學性、效率性等。另外, 情感支持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 懷孕與育兒是女性身份轉變的特殊時期, 女性除了承擔生理上的不適外,還要擔負來自身份轉變與責任感的信息壓力, 她們更加需要情感支持。部分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平臺支持用戶之間的信息互動, 這些互動能夠滿足父母尤其是女性尋求建議、評價、推薦、解釋、驗證、經驗故事等心理需求, 達到提供情感支持的目的[37] 。最后, 消解分歧也是不可忽視的動機因素。當家庭成員在嬰幼兒養護過程中產生意見分歧而無法說服對方的時候, 部分受訪者表示會在線搜索并采納權威專家的權威信息, 通過將相關信息分享給其他家庭成員以達到消解分歧的目的。
3.3信息
信息因素是相關信息采納行為的核心, 在不同的動機驅動下, 用戶會面對各類網絡信息平臺的海量在線健康信息, 這些信息在信息源可信度、信息形式、信息質量、信息時效性等方面存在差異, 主體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有用性進行甄別和判斷, 進而形成“信息—感知有用性” 這一核心環節。
從信息因素來看, 信息源可信度包括平臺可信度、發布者可信度、信息可信度等。對于平臺可信度而言, 目前新生代父母常用的平臺主要有社交媒體平臺、母嬰類專門網站以及綜合性搜索引擎等。發布者可信度方面, 從受訪者反饋來看, 經過認證的知名醫院的知名醫生發布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被認可。信息可信度是指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影響力、用戶評價等情況。受訪者表示, 他們更加愿意相信點贊量多、轉發數多、回帖及時的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此外,信息是否具有權威參考來源等也會影響主體對信息專業性的判斷。
信息形式是指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表現形式。受訪者表示, 相比于文字, 他們更愿意相信“有圖有真相” 的育兒健康信息, 這些融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模態的信息, 不僅讓受訪者感覺更加真實, 也在無形中減少受訪者的認知成本。
信息質量主要涉及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相關性。信息完整性是指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完整程度, 受訪者表示他們更愿意采納比較全面、完整的信息。信息準確性方面, 在以用戶生成內容為主的自媒體環境下, 網絡平臺存在優質健康信息與失真健康信息[38] 、虛假健康信息并存的現象, 這種“真真假假” 會影響主體對信息的判斷。信息相關性方面, 受訪者表示, 社交媒體平臺上部分信息發布者為了“博流量” “蹭熱度” “打廣告” 等, 會發布信息相關度不大的“標題黨” 之類的信息。
信息時效性是指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實時性和更新性, 包括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信息內容的時效性和回答反饋的時效性。從受訪者訪談情況看,那些近期發布的信息或者發布內容主題新穎以及問答互動和反饋更加及時的信息, 更容易被認可。
3.4主體
主體是影響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個體系統, 主體因素涉及基礎特征、信息素養、育兒經驗等。基礎特征方面, 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屬性等會影響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行為, 如性別方面, 與父親相比,母親搜索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頻次更多、搜索內容更廣泛、搜索時間更長, 這與Laws R 等[39]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信息素養包括嬰幼兒父母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倫理等。其中, 信息意識是指嬰幼兒父母通過在線搜索信息解決嬰幼兒健康相關問題的意識。信息知識包括嬰幼兒父母對在線獲取嬰幼兒健康相關知識的途徑、相關信息平臺等的了解度。信息技能是指嬰幼兒父母的網絡信息搜索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信息評價能力等。信息倫理包括個人隱私、知識產權等, 即新生代父母獲取嬰幼兒在線健康相關信息時對個人及家人隱私的保護等。
育兒經驗是影響信息采納行為的重要因子。從受訪對象來看, 二孩父母的育兒心態與一孩父母相比存在明顯差異, 二孩父母在“二次面對” 嬰幼兒常見問題時往往不再過度緊張, 而是更加“佛系”。他們搜索更多的是其在養育一孩中尚未遇到過的問題, 對于普適性的嬰幼兒健康問題, 他們基本能夠基于已有的育兒經驗進行有效應對。因此,育兒經驗會對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搜索頻率、判斷能力等方面帶來影響。
3.5家庭
家庭是影響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外部系統。家庭因素涉及家庭育兒模式、家庭育兒觀念、家庭信息溝通等內容。家庭育兒模式方面, 目前主要涉及祖輩支持、父母獨立照顧、其他支持(如保姆等)3種模式。當下, 我國社會結構中的“代際合作育兒” 模式比較普遍, 大部分受訪者的家庭也是祖輩幫助隔代養護嬰幼兒。在不同的家庭模式下, 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投入精力、關注度等方面會存在差異。另外,隔代之間、父母之間等的育兒觀念差異也會影響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行為。有研究表明, 年輕父母將網絡育兒科普知識等應用于自己的育兒實踐時, 常會遭到嬰幼兒祖輩的不理解與不認同[40] 。與之相關, 家庭信息溝通是一個重要元素, 家庭內部之間在嬰幼兒養育上的互相理解與有效溝通, 既能更好地促進科學育兒, 也能消解育兒理念上的分歧。
3.6社會
社會是影響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另一外部系統。社會因素包括政策環境、技術環境、文化氛圍等。政策環境是指國家頒發的嬰幼兒健康養育、全民信息素養提升等相關政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41] 指出,“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護模式” “鼓勵社會組織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嬰幼兒照護服務等公益活動” 等[5],這些政策會影響父母的信息采納行為。
技術環境是指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務平臺體系的完善。從技術提升角度看, 基于算法的自動推薦技術, 可以幫助用戶實現信息內容與其需求的精準匹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能服務平臺建設, 可以更好地為用戶與醫生、用戶與用戶之間搭建智慧化的溝通平臺, 甚至催生虛擬現實式的溝通對話模式。
文化氛圍是指基于互聯網的科學育兒氛圍、在線健康信息認可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目前來看, 基于互聯網的科學育兒氛圍逐漸形成, 更催生了媒介育兒等新興模式, 這種文化氛圍能夠進一步提升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意愿和行為。從信息角度看, 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認可文化, 即公眾對相關信息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也影響著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認知看法和最終采納行為。
3.7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決策前的最后一環。感知有用性包含感知價值、獲得感等。其中, 感知價值指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價值的感知。獲得感是指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獲取轉化的感知程度,如知識獲得感、效益獲得感等。新生代父母對相關信息的感知有用性越高, 信息采納的意愿越強。
3.8反應
反應包括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和不采納兩種情況。信息采納包括采納程度和采納意愿, 信息不采納包括不采納意愿和轉投新的信息源。其中, 采納程度是指新生代父母對相關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接受程度, 當新生代父母采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時, 這一輪的信息行為結束。反之, 新生代父母會轉投新的信息源, 包括在相同信息源上重新搜索或通過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
可以認為,整個信息采納行為是一個不斷遞進的循環過程, 因此,“反應”一旦出現持續、中斷等行為結果, 新生代父母就會在比較視野下催生新一輪的信息采納行為, 進而形成整個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生態系統。
4討論
4.1研究發現
本文構建了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模型。總體來看, 這種新情境、新對象視域下的信息采納行為核心路徑也是一個對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對比、整合和歸納的過程, 這一研究發現與過去相關領域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關注是一致的[9-10],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信息采納基礎理論模型的可參考性。然而, 本文關注的是新生代父母以及嬰幼兒這一特殊關聯在一起的群體, 所構建的模型更具情境性、系統性。本研究發現, 中國新生代父母會獲取和采納各種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來進一步強化其育兒觀和育兒實踐, 這一觀點與新聞傳播學等學科所關注的新生代父母媒介化育兒形成呼應[8,40],但本文基于信息行為視角, 研究發現更具有獨特性。本文研究發現, 在新生代父母信息采納的過程中, 主體的差異會催生差異化的信息搜尋行為路徑, 而家庭、社會作為外部系統影響著新生代父母的行為實踐選擇。
4.2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 以往關于健康信息采納的研究對象主要為老年人、大學生、健康焦慮人群等, 本研究通過探究新生代父母這一特定群體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采納行為,拓展了健康信息的研究視角。總體上,中國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雖然僅僅是一種育兒行為的實踐表征,但也折射出他們在育兒觀上的自主性、復雜性以及多元面向, 本文的探討為新時代本土育兒觀的理解和解析提供一種信息的視角和理論闡釋邏輯。第二,本研究系統建構出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模型, 整個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模型包含了內外部影響因素和路徑演化過程, 且涉及日常與應急、家庭與社會等多重要素的融合, 相關理論模型的構建可進一步豐富健康信息學理論體系, 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研究愛好者的模型參考。
4.3實踐啟示
其一,研究發現新生代父母的個體差異導致他們對信息有用性的判斷能力存在差別,為了更好地養護嬰幼兒, 新生代父母需要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增強育兒健康知識學習,當遇到嬰幼兒健康問題時能夠有效甄別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并做出正確的采納決策判斷。同時,要合理處理代際合作育兒中的沖突或矛盾問題, 樹立正確的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觀, 建構積極向上的信息溝通和家庭育兒文化。其二, 對于提供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各種平臺而言, 需進一步加強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審核、甄別、過濾, 從源頭上提升平臺的信息質量,創新信息服務模式。從國家層面來看,可以考慮建立權威的嬰幼兒健康信息服務平臺, 平臺內容應涵蓋嬰幼兒健康養育過程中的主要健康內容,并以主題、年齡等類目的方式展現, 為新生代父母減少信息獲取及甄別的時間, 以更好地實現信息價值。
5小結
本文探討了新生代父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 考察了這類特殊人群“網絡育兒” “媒介化育兒”等在線健康信息實踐。基于此,提出包含情境、動機、信息、家庭、社會、主體、感知有用性、反應在內的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支撐模塊,構建了集日常與應急、家庭與社會等多重路徑融合的信息采納行為路徑模型,該模型可以視為本土情境下新生代父母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路徑的理論框架。
本文的研究在訪談對象上具有一定的限度, 沒有充分考慮單親家庭、父母異地的家庭、孤兒院的嬰幼兒等特殊因素帶來的可能性影響。另外, 對于本土情境下新生代父母育兒觀與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的連接, 其背后的機理非常復雜, 本文所建構的理論模型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未來, 可以結合不同的研究理論、多源數據, 以及更大規模的調研訪談等對在線嬰幼兒健康信息相關問題和行為展開多角度系統性的探索。